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几年时间,我在批阅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布置一篇随笔,学生不仅能按时上交,在批改过程中还能读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而面对一篇给出了材料和话题的作文,学生则会叫苦连天,即使费尽周折收齐了作业,批阅作文也是一种折磨,让我头痛不已。有感于此,不久前做了个简单的问卷调查,下面是我的调查结果:
问题1:你认为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吗?
95%的同学很确定的认为作文和随笔不是一回事;4%的同学认为随笔和作文差不多,但还是有点区别;1%的同学认为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只不过随笔没有确定的题目。
问题2:你认为什么是随笔?什么是作文?
在他们关于“随笔”的回答中,出现了以下词句:“随意”、“无严格限制”、“轻松”、“自由”、“范围广”、“篇幅小”、“无字数限制”、“有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抒写内心感受”、“写心情”、“感触”、“读书看报时摘抄的优美的文字”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上,一部分同学认为随笔是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摘抄下来的或优美或有思想或有哲理的文章或词句;大部分同学提到会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感触、心情,或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事、物,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是有感而发,随感而写,随情而发的,就像自己心灵的后花园,是写给自己的,因而更具真实性。形式上,同学们认为随笔很随意,写作范围广,空间大,没有文体限制,没有字数限制,类似日记,又不一定一日一篇,可以大胆想象,因而更自由。语言上,随笔比较口语化更易于表达感情。笔调和写作心态上,随笔更为轻松,有时是一种灵感来临时的即兴创作。
关于“作文”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点,认为作文有很多要求和限制,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准确立意,要有思想有内涵,有体裁的限制,有字数限制,因而范围狭窄,想象空间小,很受拘束;第二点,认为作文要有好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优美华丽的辞藻,感人肺腑的情感,要有观赏价值,要能吸引人;第三点,与个人情绪无关,只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总觉得是在被逼迫的状态下应付差事,写给别人看的,因而很枯燥乏味;第四点,是一种格式化的套路,所以限制了人的思维,不灵活,也不真实;第五点,是一种很正式的文章,一听是作文,就不自觉地有了压力,就认为很难写,因而首先考虑的是写出来好不好,要怎样才能写好,反而什么都不会写了。
问题3:你对待随笔和作文的态度一样吗?
有接近90%的同学对待作文和随笔的态度不一样,感觉作文重随笔轻,作文正式随笔随意,作文死板随笔灵活,作文乏味随笔生动有趣。
问题4:你认为作文的难写之处在什么地方?
结果可以总结为这几点:第一,审题上存在较多困惑。“题目、材料五花八门,看不明白要写啥,很迷茫。”“读不懂材料,心里想不出要怎么写。”第二,不会构思,不知道如何布局文章结构,也不知道选取怎样的材料。第三,内容上所选材料和要表达的观点不匹配,经常是心中所想和实际表达的不一样,没有或者很少有可用的素材,文章空洞,基本靠幻想——“读书太少,肚子里墨水太少”,“平时不注意观察,经历又少,没什么切身感触,写出的文章也没真实性,自然无思想深度”。第四,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作文的开头、结尾难写,尤其是开头,一定要有精美的语句,华丽的辞藻,“以前有老师讲作文应该‘凤头’、‘猪肠’、‘豹尾’,我不知道该怎样才算是‘凤头’”;“要能表现文章的立意,要能做到引起下文,还要首尾呼应”,实际上他们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在开头也表达不出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越发不知如何开头,如何下笔了。第五,感觉自己的语言过于平淡,“土的掉渣”,词句也不优美,更不会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看到同学们的这些发自肺腑的话,突然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连写都不会写,却受到了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像是小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大人就要求他们走的姿势要好看,要优雅一样!
我的反思:
我发现自己刚开始时把作文和随笔也是分开对待的,作文是写在方格纸上的自己的文章,随笔主要是用来积累素材的,多数是从报纸和一些课外读物上摘抄的,有时也让他们自己写写,只不过后来作文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随笔上的闪光点,就改为只写随笔了。我还发现自己讲评时也会说要这样做那样做,认为自己的批阅很重要,压根就没有考虑学生的水平,也没有想明白文章水平是通过不断的练笔提高的,而不是老师的圈圈点点。有时我会在课堂上选读一些美文,想借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事与愿违,学生反而认为只有文采飞扬、辞藻华丽的才算文章,自己的那些“本色语言” 、“土语言”难登大雅之堂,写出来只会让人笑话。
身边的同事们和我一样,也遭遇着“作文危机”,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应该让学生写随笔而“弃作文”。
“弃作文”当然不是要真的放弃作文,其实,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都是用来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练笔,只是“随笔”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随意、轻松、自由的感觉,都是“随”字惹的祸!我们何不“将错就错”,既然学生喜欢写随笔,就鼓励他们去写,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先迈出第一步,先写出来,就像学走路一样,走的再歪歪扭扭,不成样子,也已经区别于爬行了。我很欣赏郑渊洁的一句话:“欣赏是天才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表扬孩子一定要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批评孩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顾左右而言他”。我也很欣赏办公室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做法,新课标不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吗?
“欣赏是天才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真是很有道理的话。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的遣词造句老师很欣赏,我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下次的作业我肯定会全力以赴,满怀信心的期待与老师的又一次“对话”。我们的一位老师就是这样的做的:她用波浪线画出她认为写得好的语段,用几句恰当的评语点缀,还用她富有特色的“A++”评定等级,学生的随笔写的可带劲儿了,有的同学费尽了心思写随笔,批阅后发现是“A+”而不是“A++”,竟然央求老师给他一次“A++”,以后一定会更努力地写……撇开这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不说,她培养了学生的这种学习劲头,还怕他们作文没有进步吗?
我的做法:
写随笔也不是每次都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命题,那样就真的成了一盘散沙了。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文老师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情,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高一伊始,老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通过几个精心准备的话题摸底,例如“记我最好的朋友”、“我爱我家”、“我的新集体”等。鼓励学生放手去写,然后定出相应的计划,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摸清每个学生的风格特点,再进行针对性指导。
高一时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彼此不熟悉,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讲故事、演讲的方式增进了解,锻炼口语。另外,不管是故事还是演讲,都需要提前准备,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是知识、素材积累的过程。
也可以尝试这样去做:备课时,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比如励志主题,然后选取与此相关的几个事例或者人物的故事,每节课利用课前五分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到周五的时候布置一篇围绕这个主题的随笔。学生总会记下来一些故事,只要他试着把这些故事运用到自己的随笔中,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不仅可以积累素材,还可以锻炼写作水平,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只是干巴巴的说理了。
高二则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次一旦有什么东西触动内心,或者灵感突现,提倡他们及时动笔写下来,对日常的学习生活也要多观察,多体悟,有了感触,哪怕只是几句话,几段话,以此来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性。
还可以布置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有可写性的东西,如国庆节放假,是好多同学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肯定有很多的计划安排,我因此布置了一篇随笔“假期一天”,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记流水账的方式,结果这次的随笔质量特别高。
一位同学写自己去乡下看爷爷奶奶:
推开门,很熟悉的小院,只是里面空无一人,看着与我同龄的那棵枣树,上面沉甸甸地挂满了枣,摘一颗放在嘴里,很脆,也很甜。这棵枣树,还有中间的葡萄秧,都是爷爷种下与我为伴的,只可惜,那葡萄架上再也结不出葡萄了。推开奶奶的屋子,里面的东西空了,只有几个老式的红木柜子。从屋子里退了出来,穿过走廊,手不小心被旁边柱子上的钉子划开了一道口子,转身看去,与小时候划得地方一模一样。还记得我在这个房梁上荡秋千的情景,总是呵呵的笑着。爷爷在一旁使劲地推我,而奶奶则在一旁怪爷爷推得太高,怕我摔下来。旁边的房门开了,一位老奶奶走了出来。才想起,这房子早是别人的了!走到走廊的另一头,打开房门,正对着我的,便是爷爷奶奶的黑白照片,他们都冲着我笑。我轻轻地擦去上面的灰尘,无声的哭了……
说真的,我看到这里时,双眼湿润了,我被这种无言的伤感深深打动了!我一下子想到了《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伤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会写得如此真切。
到了高三,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和文字水平,可以利用课本做一些审题和构思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利用手头现有的材料。比如在学习了李白的诗歌以后,可以这样启发他们:李白作为诗仙,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他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有“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愤激,也有“与尔同销”的万古长愁!这些复杂的感情,消极也罢,愤激也罢,其底色是昂扬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对自我价值的坚信与肯定……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坚守自我”、“理想与现实”、“自信”等话题的写作当中。
我想,只要坚持像上面谈到的这样去做,学生会渐渐地放下作文的包袱,回归到“本真、向善、充实”的文风中,用自己“本色”、“当行”的语言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甘肃省酒泉市实验中学(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