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374

[ 蒋艳梅 文选 ]   

探骊始得珠 深读方得情

◇ 蒋艳梅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细致地品味、分析作品的语言,从品味语言途径来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感情,以此获得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试以两篇教材为例分析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一、指导学生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探究海子的孤独悲情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一首充满着温情和热爱的诗,但细细品读此诗就能在这温情和热爱下,发掘出作者的孤独和悲凉。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材,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的第一句,作者充满了热烈的期望,满怀信心地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平凡人做的平常的事:喂马,劈材,周游世界。并且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创设了一个开阔、浪漫、温暖的境界,散发出暖融融的、温馨的幸福气息。但是,诵读之下、羡慕与向往之余,又让人心生疑惑:“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今天呢?今天就不幸福吗?甚或今天的生活是不幸的呢?在此可引导学生品读分析“从明天起”这句话。“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可见作者对今天是不满意的,甚至说今天是不幸福的,所以才向往幸福,才热烈地期望从明天开始能够得到幸福、过得幸福;再则,“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就一定能幸福吗?仅仅是定了这样的一个目标,作了这样的一个决定就一定幸福在握吗?幸福不是超市里待售的物品,今晚决定了明天就可以买到。所以,指导学生反复地品读“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就可以探知作者在这样热烈的期望下,只是表达了一个苍白的愿望,表达了一个无法实现却又让人心生向往的心愿,可以在平实的语言下,读出作者深藏着的不幸与历经挣扎的悲痛。
   诗歌的第二节第一、二两行,诗人表达了对尘世生活及其温情的向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积极、幸福、愉快的形象,好像一个抑制不住快乐的新郎,正在急忙地向亲人分发喜糖,让每个人都分享自己的幸福快乐,其实,这一虚构的场景遮盖不住今天的失落与悲凉。“从明天起”,为什么不可以从今天就开始呢?如果你感到幸福,任何时候你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不今天就做一个幸福的人呢?从明天才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可见作者今天的不幸福。从明天起就能享受幸福,就能让大家分享幸福,可见诗人对幸福的强烈渴望和“做一个幸福的人”的心愿。
   那么,作者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作者向往的幸福只是一种普通平民过的普通平凡的生活,只是一种原始的淳朴的农村生活,这是多么简单的心愿啊!但在这个物质至上的社会,这种回归大自然的生活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犹如茫茫暗夜里的游子对着远方的灯火产生的一点遐想而已。
   诗人不能做到“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诗人也不能从“做一个幸福的人”当中获得幸福,因为诗人挣脱不了今天的孤独、挣脱不了现实的惨淡。诗人在最后一节中对“陌生人”祝福,祝愿“陌生人”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尘世获得幸福”,这本是博大的胸怀,是对尘世凡民的矜悯,细读此句,仿佛施粥济贫的场景在目。但是,在这大慈大善之下,诗人掩饰不了心中覆盖生命的悲凉与巨大的绝望,诗人在祝愿世人都获得幸福之后,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自己强烈渴望的幸福,只用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把自己彻底地扬弃在幸福之外。
   在指导分析以上内容之后,可以再总结自己对这首诗总体的感受:作者是一个积极阳光的人,但是从“我只愿”三个字,就解读出了诗人对自身孤独命运的体认与自甘弃逐的心愿,看出作者内心无人理解的孤独和追求失败的悲伤。品读这样的诗歌,体悟这样的悲情,难免不泛起层层的泪光,因为,在这样单纯、明朗和温暖的词语下,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深藏着的孤独和悲伤。
   二、指导学生阅读《项脊轩志》,探究归有光的振兴悲情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项脊轩的叙述和人物对话的描写获得自己对文章的思考和情感的挖掘。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文章被删掉的一节“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隆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与作者自谓项脊生、赋书斋为项脊轩的做法都表现了作者重振家业、光宗耀祖的抱负。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不但有较远的距离,还有许多难以预料的崎岖和磨难。细读此文就可以品出作者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来的无限酸楚与悲辛。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从作者的表述来看,项脊轩只是一个破败不堪、昏暗潮湿的陈年小屋。因为“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不谓不小;“尘泥渗漉”不谓不破;“雨泽下注”不谓不漏,即使“稍为修葺”也仅仅是“使不上漏”而已;“室始洞然”也仅仅是光线稍亮而已,要说这小屋子的条件如何好如何让人喜爱也未免自夸了些,所以从常人的角度,是不会喜欢这间小屋的。但作者字里行间却透出由衷的深情与怡然,“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我们从这里可以读出的不是闲逸之乐,也不是高雅之情,而是一个年轻的学子面对光明前景的奋发砥砺之志。能有这样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任满怀豪情的心在书海遨游,担起振兴家族的重任,作者在这里表现出的情感自然是昂扬奋发的。只是伴随这奋发图强、复兴家业的理想的竟然是家道逐渐的衰落。“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可以窥见归家家业的盛大,而“迨诸父异爨”表现出的分锅而食已知大家庭再难以维持,“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大家族不但分崩离析,由篱为墙的变化也表明了家族成员之间只能各自保全自己。家族的衰败与隔离伤害了归有光的家族自尊心,也激发了他重振家族的豪情。作者借祖母“竟日默默在此”的问话就表露了一个封建士子复兴家业、光宗耀祖的抱负。祖母的寥寥数语袒露了作者的心志,而祖母又持一象笏至并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也流露出封建家长对重振家业的无限希望。作者自己的抱负与志向不通过自己表露出来,而是通过祖母的言语表露出来,从中可见作者的用意:重振家业不只是我归有光的追求,而且是归家先辈给予的重任和期盼。文中“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个成年男子,怎么会在书房里“长号”?是什么使作者在此痛哭流涕?结合前文可以揣摩,作者此时的痛哭自然不是因为过于思念祖母,而是功名未举,重振家业的梦想破灭后、那巨大的失败感使作者悲从中来、且不能克制自己而 “长号不自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指导学生品读语言,借语言这个工具去探索作品丰富的内涵、挖掘作者内心深藏的情感,那么学生不但能够获得与众不同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而且还能从感性阅读阶段很快上升到理性阅读阶段。
  
   贵州省正安县第一中学(563400)

探骊始得珠  深读方得情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