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093

[ 梁晓东 文选 ]   

让课外阅读之花开遍校园每个角落

◇ 梁晓东

  鸟儿如果没有完整的翅膀,就不懂得什么是飞翔,囚于笼中,将永不知晓天地之广袤,炼就不出坚硬的羽翼,品尝不到自由的欢快!如果把学生比做鸟儿,那么在语文学习的天地中,课内外阅读则是他们的双翼,只有双翼并举,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料滋养青少年,就能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让课外阅读之花植根于学生的心田,然后生根发芽,结出硕果呢?笔者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明确目的,确定方向是做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又是鼓帆前进的风。”它指导学生认识人生,热爱生活;它召唤学生张开思考的风帆,在书海中遨游;它启迪学生俯仰古今,寻求精神的力量;它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伟大的作品能引起人的心灵震荡,甚至能影响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是做好课外阅读的关键
  
  1.激发兴趣,养成习惯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复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中学生年龄增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产生了烦恼,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在有利因素。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2.循序渐进,逐步积累
  积累是首要任务。实现积累要达到三个要求:一是量要多,曾有学者将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纳为“三少一多”,其中一少就是阅读量少。新大纲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400万字,就是对量的要求。量的保证,才能带来质的变化。二是范围要广,阅读视野要开阔。刘锡庆教授说:“经典名作和有兴趣的好书,或应读、可读之书等,都可以尽兴去读,越多越好。”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者》杂志视野的开阔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是获得读者好评的原因之一,因而被称为“百科杂志”。三是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也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语文阅读还要积极与其他课争抢学生的时间领地,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主动让时间给数理化和外语。也不能给学生“没时间”的借口。初三学生尚且一年能读60万字,其他年级更无理由不读多一些。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见坚持就是胜利。
  3.口语交际,促进阅读
  书读得多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于是笔者利用每节课正式授课前5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演讲,后来学生还给每天的内容冠以栏目名称,如周一是《焦点聚集》,周二是《成语快车》,周三是《读书时间》,周四为《诗词赏析》,周五为《个性展示》。这些栏目深受学生喜爱,例如《读书时间》,由一名学生向大家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文章,同时指出其优点,下课后学生争相传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开展活动,读写结合
  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梁启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指导作文,先要教会学生读书,将作文与读文结合起来”。例如可以选一些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外读,作比较。这样,学生在课外独立阅读,并结合课内作文,或从内容上,或从形式上,或从语言上,或从具体的艺术手法上,进行揣摩,做到读写结合。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赏析课的教材,又是读写训练的范本,对于这类文章必须“每日指定时间读它,读时不放过一字,读完一部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让学生准备自己的摘抄本,摘抄精美文句,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笔者针对本班的情况,采取记读书笔记的方法,要求学生从阅读过的书籍中记下提要,并表述自己在读书中的点滴体会,不讲求形式上的完整,也不要求内容上的联系,篇幅可长可短,灵活自由,有感而发,旨在达意。刚开始笔者要求学生一周写三篇,一段时间后,渐渐增加到五篇,版面上允许学生自由设计,可加插图点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不再将其视为学习负担,学习气氛空前浓厚。笔者还定期地将一些学生的读书笔记作为范本,让大家传阅,其余的学生在羡慕、惊叹的同时,也鞭策自己向他们靠拢。经过两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文章中不时出现妙词佳句,为其作文增添了文学色彩。学生们在文学名著的海洋中遨游,如蜜蜂在万花丛中辛勤采蜜,古今中外的名著都成了写作不可或缺的素材,从而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三、提高品位,突出人文性是做好课外阅读的重点
  
  浙师大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界数十年高举语文的工具性,致使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严重流失,应当掀起以突出人文性为基本特征的第三次浪潮。课外阅读在尊重学生阅读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那些充满人性、关注人类命运和地球家园并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具有正义感,爱好和平,拥有爱心和温情的报纸、杂志、书籍,尤其要诱导学生与那些人类良知的代表者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鲁迅、曹禺、巴金等大师进行对话,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培养他们对人的终极关怀,奠定坚实的人文底蕴。巴金先生说:“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倘若通过课外阅读,让每一个学生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那么便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也实现了阅读的终极价值。
  江苏省通州市三余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