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2月,毛泽东创作了名词《沁园春·雪》。由于诗人是革命领袖,因此,要结合诗人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瓦窑堡会议来解读该词,了解诗词产生的背景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1936年前夕,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军事独裁统治日益强化,同时,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何梅协定》加紧侵略中国华北。中华大地,阴霾笼罩,风雨如晦。然而深重的国内灾难和民族危机,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新的民族革命高潮即将到来。长征结束后,为迎接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党中央于1935年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以迎接这次新的革命高潮。毛主席在这次会议后,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指出“时局的特点, 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正处于新的大革命的前夜”。同时,明确指示“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并着重指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时隔一月左右,革命领袖带着拯救民族命运的沉思与自信,满怀激情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以文学的笔触为瓦窑堡会议这一中国革命史上的大事作了一篇诗意飞扬的跋文。
走下会场不久,诗人矗立高塬,凝望风雪中的山川,又怎能将黯淡的国事忘怀。“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惟余莽莽”、“顿失滔滔”,不正象征了当时中国阴霾笼罩、寂然无声的社会现实吗?当然,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没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人式的惆怅,他凭着对革命形势的深邃洞察,坚信沉重压抑的革命前夜正蕴酿着浩荡的革命风云。1935年底的“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运动,就已经冲击了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恐怖统治,体现了中国革命人民的无穷力量和不屈斗志。“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正是诗人对艰难国运中涌动着的生气的激情赞扬。从这些生气中诗人也看到了希望,带着对独立自由的“人民共和国”(瓦窑堡会议首次提出)的展望,带着让万里江山重现生机的向往,便自然地有了“须晴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愉悦畅想。诗人面对的是冰天雪地的肃杀,向往的却是红妆素裹的明丽,显示出他对现状与时局的不满,更显示出他对全新的国家图景的钟情,因为只有后者才是诗人赞美并为之“折腰”的江山。许多以“江山如此多娇”为主题的美术作品,都是按诗人想象中的晴日风光来创意的,这大概是画家与诗人的艺术神遇吧。
诗人在对北国风光的描绘中,下意识地浓缩了他在瓦窑堡会议上对中国时局的冷静分析和对未来国家模式的非凡构想。冰天雪地的自然之“江山”固然引起了诗人毛泽东对国土沦丧和国运艰难的现状的沉思;但只有未来独立自由的“人民共和国”和生机勃发的雄秀山河,才是革命领袖毛泽东无限向往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真实“江山”。在此,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已远远超越了对其壮丽河山的情感依恋,而业已转化为一种为拯救国家命运和创建理想国家而奋斗的人生信念。正如诗人在下阙所论:只有这样的理想和信念才值得当代英雄人物为之折腰,为之牺牲;这样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情怀也是非前人所能比拟的,因此,诗人才能雄视秦皇汉武,抒发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革命自信与豪情,并指出真正的英雄是当代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奋起抗日,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
《沁园春·雪》,是一个革命家为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写下的浪漫跋文,更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们横空出世开天辟地的一篇时代宣言。
山西省寿阳县城关第一中学(04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