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5089

  

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刍议

◇ 黄 强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而注重情感体验是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并且特别指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一、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主体,引导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情感联系、精神联系,学生设身处地的悉心体察和感同身受,由己及物的推想和会之于心的领悟,一方面作品使学生更新了审美视界,丰富了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学生也因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理解而得以完成对作品意义的建构。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后,学生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学生的思维角度可以有以下可能: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垫教育。②用百革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二、文本引导,重视学生个体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学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就不能够完成。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例如《乡愁》,阅读事让学生把握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联想丰富,以时间的发展为线索--"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学生去体味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感受这样时空互进,相映成文,创造的一个充满乡愁、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
   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从文本去体验、感悟,让学生的主体观在朗读训练中得以真正确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三、超越文本,积蓄阅读的情感体验,真切表达生活感受
  
   情感体验训练很重要,但真正使情感体验充溢语感训练的全程,还必须使学生把经历的情感体验,由联想想象状态转化为语言现实--写出来或说出来。即进行情感表达训练,通过情感体验,对自己经历过的语言活动进行分析、归纳,再根据需要选用适于表达的语言文字来抒发感受。
   (1)引导实践,将体验付诸实施。
   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或进行某些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将以前所有的情感体验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在这些活动中重新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因此在体验性阅读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实践,学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
   (2)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创作中表达体验。
   在进行体验性阅读教学时,应引导他们将阅读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生活实际出发去阅读文本,让他们亲临其境,去观察、去领悟大自然,鼓励他们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饱含深情的写出来。例如,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从文中来看作者四次流泪,感情是丰富真挚的,作品丰富的意蕴,皆在于字里行间,在空白处留下巨大的审美空间。在同学们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出了感情的流淌和思绪的飞扬,大家通过阅读文章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情感、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而与文本真实平等的对话,产生心灵的共鸣,积蓄阅读的情感体验,进而超越文本,真切表达生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教学要注重体验感悟。阅读教学中注重体验感悟的主要策略有:切身体察、活化形象、诵读涵泳、点拨促悟等。在体验感悟的同时,辅之以理法知识的学习,伴之以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训练,那么体验感悟将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又一增长点。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中 (226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