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传奇”,人们自然会想到古典文学史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唐代传奇小说,也会想到风流百代的明清传奇剧。同样是“传奇”一词,为何前者冠名小说,而后者则冠名戏剧?唐代传奇小说与明清传奇剧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二者存在着哪些流变?笔者以为应该做一下梳理,以提高对“传奇”一词的认识。
一、唐宋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被称为“传奇”
唐传奇是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的优秀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言短篇小说。它因晚唐时期裴铡的《传奇》一书而得名,并以传奇手法来“传写奇事,搜奇记逸。”(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其代表作《柳毅传》、《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等,均属上乘之作,而《莺莺传》、《李娃传》和《霍小玉传》则更是唐传奇中的精品。被誉为唐代三大传奇。
唐传奇脱胎于六朝的笔记体小说,但又较笔记体小说有了很大的发展。题材上除继续讲究奇异性以外。更注重了丰富性和多样化,尤其开拓了现实题材,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认识价值大大增强:体裁上由丛残小语的笔记体发展到传记式的故事性作品:创作手法上采用了虚构法,或真伪互陈。借此形彼,或凭空结构,任意而行,远远超过了六朝;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较六朝更注重细致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描写细腻;而且情节也曲折完整,故事性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而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
唐传奇的这些优于六朝笔记小说的特点,一直影响到宋代的传奇小说,乃至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聊斋志异》,同时,其内容又大多成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的说唱艺术和戏曲作品的题材,所以,人们习惯上把唐宋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
二、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作品被称为“传奇”
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包括鼓子词和诸宫调等。鼓子词是一段说白加一段唱词,说、唱并重的讲唱艺术。
北宋赵令畴的《蝶恋花鼓子词》将三千多字的《莺莺传》分作十段文字,每段标一首《蝶恋花》,又有序一首,加上结尾中一首,共十二首《蝶恋花》,称为鼓子词。他把传记改变成鼓子词,适众性很强,同时又认为该传奇小说结尾“善补过”的处理不好,这就为后世喜剧性结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诸宫调则是以唱为主,说白为辅的讲唱艺术。它取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用来说唱长篇故事。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富调》将说唱艺术推向了高潮。他将原来三千多字的传奇小说扩充为五万多字的诸宫调说唱艺术,增加了郑恒撞死等内容,增加了孙飞虎等新的形象,较传奇有了发展;同时唱词又写得很美,为王实甫《西厢记》的出现开了先河。
这些说唱艺术作品由于直接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亦即也传写异人奇事,所以宋金时期人们也称说唱艺术作品为“传奇”。
三、元杂剧被称为“传奇”
元杂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并驾齐驱的一朵耀眼的奇葩,是中国戏剧真正的始祖。它主要采用四折一楔子的体例,用北曲来演唱,产生了像“关、马、郑、白”这样的“元曲四大家”以及像王实甫、纪君祥这样的大喜剧家、大悲剧家。
元杂剧中那些久负盛名的作品大多受到前代的史书和小说作品的影响。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受到《汉书·于定国传》的影响,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受到《史记,赵世家》的影响,马致远的《汉宫秋》则受到了《西京杂记》的启发。还有一大批颇负盛名的作品则直接取材于唐代的传奇小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取材于元稹的《莺莺传》,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取材于陈玄枯的《离魂记》,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陈鸿的《长恨歌传》,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李朝威的《柳毅传》,石君宝的《李亚仙诗酒曲江池》取材于白行简的《李娃传》等。再加上元杂剧的许多伟大作品,较前代的史书和唐传奇等作品内容更集中,情节更曲折,矛盾冲突更强烈,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典型,语言上无论是本色派还是文采派,均用当时的口语和俗语编写,不受传统的陈词滥调的束缚,文字活泼自然,因而元人称元杂剧为“传奇”。
四、宋元南戏被称为“传奇”
南戏,是宋元时期由流行于浙江温州的地方小调与南迁的北杂剧合流而逐渐形成的南曲戏文的简称。它对北杂剧有很大的突破,既有北曲的刚劲朴实风格,又有南曲的柔缓宛转特征。高明的《琵琶记》和此时出现的“荆、刘、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代表了南戏的思想和艺术水平,而以《琵琶记》和《拜月亭》尤著。
南戏中的著名作品继承并改编了前代旧作。如《琵琶记》是依据长期流传民间的南戏《赵贞女》改编的,《拜月亭》是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的。改编后的南戏比原作思想内容更进步、集中,形式更灵活,线索更多,情节也更为曲折,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后来逐渐取代了北杂剧,因而明清时期南戏被称为“传奇”。
五、明清时期继承南戏传统的传奇剧被称为“传奇”
明清传奇剧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戏剧的第二座高峰。其代表作主要有被誉为明清传奇剧顶峰之作的《牡丹亭》、流行甚远的昆曲《十五贯》和使传奇剧一度复兴的《长生殿》、《桃花扇》等。
和其他形式的传奇一样,明清传奇剧的许多作品大都取材于前代的传奇、话本和史料。如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深受唐传奇《离魂记》和元杂剧《倩女离魂》的影响,《紫钗记》取材于蒋防的《霍小玉传》,《南柯记》取材于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于沈既济的《枕中记》;昆曲《十五贯》深受宋元话本《错斩崔宁》的启发;洪异的《长生殿》取材于唐传奇《长恨歌传》和元杂剧《梧桐雨》;孔尚任的《桃花扇》则取材于南明史料。
明清传奇剧较之前代的小说和杂剧等作品内容更丰富。规模更宏大。人物刻画更细致,意义更深远,情节更曲折、离奇。形式更自由灵活,表现生活更便利,因此明清时期的传奇剧也被称为“传奇”。正如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闲情偶记》所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
通过以上梳理不难看出:唐宋传奇小说的特点是“搜奇记逸”。传奇小说之后,“传奇”一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它由专指小说而演变成了也指说唱艺术和剧本,体现出“非奇不传”的特征。但无论是指传奇小说,还是指说唱艺术和剧本,它们都突出了一个“奇”字。加之从传奇小说到传奇剧,好多传奇作品,其题材均有师承关系,且经过后世一代代作家的不断改编和创作。作品的篇幅逐渐增长。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塑造更加典型,其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深远,因而“传奇”一词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传奇作品越来越为中国历代读者和观众所喜闻乐见,“传奇”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专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