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不仅揭示了国民中存在的种种劣根性,发掘了劣根性形成的原因,而且从追求将来着眼,唤醒沉睡的民众,形成理想的人性,至今仍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下面就以《故乡》中的闰土为例,来探讨鲁迅是如何针砭国民劣根,重铸民族魂灵的。
一、针砭迟钝麻木、愚昧无知的国民劣根性
《故乡》中有两处描写“我”跟闰土见面时的典型细节。当见到了30年来时时惦念的童年朋友时,闰土站住了。“脸上出现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嘴唇动着。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当“我”问及他目前的景况时。“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这两处典型的细节有着很丰富的内涵。从“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英俊少年到“浑身瑟索”“仿佛石像一般”的“木偶人”,从说话脱口而出、生动流畅的机灵到吞吞吐吐、寡言少语的麻木,从亲切地喊“迅哥儿”到恭敬地叫“老爷”。从对我的亲密无间、友好热情到最终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们分明能感触到成年闰土的木讷、猥琐、迟钝、麻木和已被扭曲的人性。不仅这样。闰土还要让儿子水生给“我”磕头,“我”的母亲让闰土随便些,闰土却不肯答应,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距,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这处描写也很朴素。很细致,却同样发人深思。回到故乡的“我”,既没有给闰土摆架子,也没有遵照封建礼教所规定的那一套行事。相反,闰土却不这样,还想要把这种封建的东西传给下一代,这是多么的愚昧无知。可见闰土身上的迟钝麻木、愚昧无知、不和命运抗争已成为他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这是多么可悲!
二、针砭思想落后、迷信鬼神的国民劣根性
小说中另一处细节刻画的是“我”搬家剩下的东西让闰土挑选时,闰土除了挑选桌椅和草木灰之外,还挑选了一幅香炉和烛台。这本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似乎是无关紧要的一笔,可细细品味,此内容却有着深刻的含义。这不仅表明了闰土迷信鬼神,希望“神”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更深刻地解剖了国民中存在的思想落后、迷信鬼神的劣根性。闰土不仅相信阶级地位不可动摇,上下界线不可逾越,尊卑观念不可破坏,而且还相信统治阶级愚民政策中最主要、最得力的工具是“神”:他不仅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统治阶级役使。同时还交给鬼神去摆布。这样,他就必然会陷入万劫不复、难以翻身的深渊,这又是多么的可悲!
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之下艰难挣扎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典型形象。鲁迅先生对像“闰土”样的生活的民众是很同情的,对他们的迟钝麻木、迷信鬼神、思想落后是深恶痛绝的,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揭出病苦,以疗救”。他相信:要想改造国民劣根性,就必须先去疗治他们身上的迟钝麻木、愚昧落后、迷信鬼神的思想。
三、寄托人性理想、重铸民族魂灵
除了对国民劣根性地揭示针砭。鲁迅在《故乡》中还寄托了美好的人性理想,表达了重铸国民魂灵的思想愿望。
《故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富有深意的描写:“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过生活过的。”这些都寄托了作者的美好人性理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小说结尾还有一段富有哲理性的文字:“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在这里告诫民众,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奋斗、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只有都向着希望之路奋斗,才会迎来新的生活。
鲁迅曾称赞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而鲁迅自己却可以说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发掘者”。正因为鲁迅的文章善于发现,敢于呼吁,所以他的小说具有震憾人心的力量。
总之,《故乡》中对闰土形象的创造,贯穿着鲁迅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思想,他把针砭国民劣根性与发扬国民性的优点自觉结合起来,他把改造国民性思想同改造社会联系起来,他是针砭国民劣根性的国手,是重铸民族魂灵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