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268

[ 许织云 文选 ]   

不妨这样来审题

◇ 许织云

  这是指对多“对象”的题目审题时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在几个“对象”之间“提炼”出“生成”的新“对象”,写作重点就在“生成”的新“对象”上。比如2008年北京(高职)的高考作文题《得与失》就是这样,不可以单向度地写“得”的喜悦或“失”的痛苦,而应该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叙述它们的相互关联,写出人们对“得”与“失”应持有的正确心态与做法。
  所谓核心字词就是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如《我忘不了他》,其中的“忘不了”就是关键词,应牢牢扣紧,通过回顾往事,重点写出“忘不了”的原因。同时要注意,“忘不了”的,可以是对你有益的帮助,也可以是故意的“伤害”,只要让你刻骨铭心的都可以一一道来。
  对海南2007年高考作文题《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同样要针对题目中的“题眼”——“创新”与“创造”来行文,这样才不会跑题、偏题。有些作文题,如果运用惯常思维审题,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换种思路,跳出“固有”模式,就可豁然开朗、眼前一亮。如浙江2007年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看到这个题目,许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找不到北”——“消逝中”如何“行走”?但静下心来,运用突破思维定势的方法就能够化难为易——“行走在消逝中”,可作如下理解:过去的就不再留恋,不管是成绩还是失落;要以过去的成功为借鉴,在此基础上力争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或是吸取以往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之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反面”教材,等等。经过这样条分缕析,写作思路瞬间即可打开。
  《万籁俱寂的时刻》一题也要采取反向解读的方法进行审题,否则,“万籁俱寂”,一切都悄无声息,有什么可写呢?但恰恰相反,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正是你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一个人享受“独处”之乐的惬意时光,你可以抛弃所有繁杂事物,尽情地、静静地回想往事、梳理未来……
  有的题目给出了写作对象的明确指向,写作者只要满足命题者所限定的条件即可。比如,2008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题《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这里的“城市”与“乡村”就是限制条件,不可以是之外的其他东西。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安徽2007年高考作文题《提篮春光看妈妈》也属此类。这是指题目暗含了当年发生的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这类作文题比较多,几乎每年都有。如2008年安徽的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四川的考题《坚强》等,就与当年中国发生的湖南雪灾、汶川大地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果考生能够基于时代背景去审题,一定会得到理想的分数。
  如《宽容》《众志成城》《关注的目光》《该不该?》这些题目,就可以结合近期中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温家宝总理在英国演讲受到德籍博士生的干扰、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高考文理分科是否该取消的讨论……这些都可与以上题目“对号入座”。有的题目,写作范围非常宽泛,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写得“圆满”,如《冲突》《误会》《矛盾》《纠纷》等,可以写成几万、几十万的专著,但在考场只有不到1小时用于写作的情况下怎么应对此类题目呢?那就要增添“虚拟”成分。
  以《冲突》一题为例,发生冲突的只能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等“生命体”。因此,可以将冲突的双(多)方“虚拟”出来,但题目不能够改变,依然是原题,只是作者心中有数而已。比如,甲同学与乙老师的一次冲突,伊朗与美国的军事冲突,等等。
  运用这一方法审题时,需要注意,所“虚拟”的成分必须和原题目的施动者保持同一性。以《误会》为例,只有人与人、团体、组织间才会有误会,因此按照同一性原则,给这个题目添加的“虚拟”成分,只能是人或团体、组织。

不妨这样来审题
目录

  • 平静 / [美]戴尔·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