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解读
考纲要求高考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能“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D。“欣赏作品的形象”是“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前提。如果能准确把握作品尤其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对于作品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解答也就迎刃而解了。就欣赏小说人物形象类试题来说,对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方面去分析概括总结,如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进行概括提炼。答题时要既有概括,也有论据,做到有理有据。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第11题通过“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的神态及行为描写,可以看出王石匠是一个从容淡定的人。
其次,掌握文章背景与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特别要学会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如2010年高考辽宁卷第11题,对小伙子的问话主人公“警觉”“含含糊糊”,体现了其敏感、细腻、谨慎、多虑的性格特征。
再次要善于鉴赏“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角度分析记叙人称的选择及作用;分析记叙顺序的安排;分析各种描写手段的使用及作用。从选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关系的处理,分析主次、详略安排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是否运用了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如2010年高考山东卷第22题详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描写了祥子的性格,主要人物是祥子。
最后要注意作品的开头、中间、结尾部分,是否包含文章的线索、标题、注解等信息。这些都有助于作品形象的解读。
实战演练
父亲的腰
一 凡
男人全活在这一个腰上。父亲对我说完这句话,得意地举起了钁头。
那是一个秋日下午,爹娘正在刨地,我还没有本事把钁头举起来。但是,我信服了父亲的这句话。你看啊,父亲在掌心吐一口唾液,抹一把,两只大手掌一前一后,紧紧抓住钁把,高高地扬起亮闪闪的钁头,痛快地送进土地,随着胳膊上条状肌肉的收缩,把一块巨大的土块掀起来,“嘭”的一声砸碎,随后平铺钁头,左送右拉,整出一片平整松软的新土,迎来一阵醇厚新鲜的味道。整个过程,父亲不用大幅度地移动双脚,只靠腰左右扭动和双臂的配合完成。年轻的父亲赤裸上身,汗水肆意流淌,宽厚结实的后腰,闪动着黝黑的光色,给了我快快长大的冲动。
那个冬天,妹妹出生了。父亲对母亲说:“我们有儿有女了,得离开这个大杂院,给孩子们一个新家。”那时,我们家加上两个大爷、一个叔叔的家近二十口人,挤在一个院子里,因为玩具,因为食物,孩子们的争吵和脏话不绝于耳。母亲是一个没有太多言语的女人,她听父亲的。
父亲说做就做。然而,当他准备进山放炮采石的时候,因为和邻居伐树,砸伤了腰,造成骨折,在床上躺了一个冬天。
养好伤后的那年冬天,父亲钻进村后的大山,找到一个避风的山脚,放炮开石,准备盖房子的石料。我经常看到父亲弯腰屈膝挥锤采石的情景。他的动作简单而干脆,单调的锤声迎合着肆虐的风声。父亲上身穿一件单衣,高挽着袖子,巨大的石坑被他的体温熏染得温暖而干燥。每开出几块石头,父亲就一块块地抱起来送到坑外的缓坡上。我曾经触摸过那些巨大的石块,冰冷和坚硬毫不客气地粘掉了我指尖的嫩皮。新年的鞭炮声响起来时,父亲已攒够了三间屋的石料。
新屋落成后的一个早上,我看到了父亲面对新屋默默抽烟的身影。我对他说:“爹,你的腰弯了。”父亲回过头来,灿烂地一笑:“没事,吃了你娘摊的煎饼,很快就会好了。”那是1987年的秋天,我上中学了。
妹妹读小学了。父亲对母亲说:“孩子们上学花销大,咱们收入少,我买辆二手拖拉机,忙完农活,到外村转转,用挂面、小米换粮食卖,闹腾几个钱,供孩子们读书用。”
车买回来了,父亲下乡进货。周六或者假期,父亲允许我跟他下乡,说是锻炼锻炼。那时我已经16岁了,胳膊腿略显粗壮,很有些男人的样子了。每天换来的地瓜干都用麻袋装好,一麻袋是100斤。生意好时,一天有二三十麻袋。最累人的是往车上扛麻袋。当我挺腰憋气地把一个麻袋甩到背上时,却被父亲拽下来,说我没经过锻炼怕伤了腰。但我也感觉到了父亲的衰老。一开始,父亲双手抱着麻袋,往车里放。麻袋越垛越高,父亲就让我和他抬着往上扔。再高了,父亲就打上垫板,让我帮他把麻袋放到背上,往车上扛。好几次,看到父亲左右踉跄的脚步,在垫板上前后摇晃的身体,我被吓出一身冷汗。父亲擦着汗,沉重地喘息着,对我苦笑:“年轻时,拾起来就扔到背上了。”然后叹口气。父亲买车时45岁了。他挣的钱供我和妹妹读完大学。
我知道,忙忙碌碌的父亲慢慢老了。当我毫不费力地扛起那个麻袋时,我感觉到了父亲躲闪的目光。
去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单位上忙活,意外地接到了父亲的电话:“我最近腰疼得特别厉害,不敢弯腰干活,夜里疼得睡不着,你能不能和我去看看?”工作十多年了,父亲还是第一次和我提要求。但那几天实在脱不开身,我就和父亲约好时间,让妻子陪他去。恰好我一个同学在县医院,也放心。
那天妻子回来时,我正和儿子吃中午饭。
“咱爹的腰病很厉害,原来的骨折未完全愈合,还有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我的动作和表情一下冻住了。
“他不肯到咱家来。我坐上车的时候,咱爹还站在售票处的一边,我看见他拿着那张CT片子哭了。”
我放下馒头跑到阳台上。
客厅里,儿子在问她妈妈:“俺爷爷哭啥,妈妈?俺爸爸怎么也哭了?”
(选自2010年第8期《小小说月刊》)
1. 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2. 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 “当我毫不费力地扛起那个麻袋时,我感觉到了父亲躲闪的目光。”请从表达技巧
的角度分析出这句话中“躲闪”的复杂感情。
4. 文章结尾儿子问她妈妈:“俺爷爷哭啥?妈妈。俺爸爸怎么也哭了?”,请概括回
答“我”为什么哭了?
5.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腰”为题,有结构艺术、主题思想、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父亲是一个勤劳要强、体恤孩子、会持家过日子的人。
2. 画线句是对父亲劳动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年轻时的健壮和勤劳;同时也与下文父亲在辛劳半辈子后慢慢衰老遥相呼应。
3. “躲闪”一词运用细节描写,写出随着“我”的长大,父亲在慢慢衰老;同时也体现了父亲对自己的衰老表现出的哀伤和无奈,还有对儿子的疼爱。
4. “我”为父亲腰病很厉害而难过;为父亲的衰老而哀伤;为父亲一生为家的付出而感动。
5. 观点一:小说的结构艺术精巧、高明。① 以“父亲的腰”作为本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清晰;② 全文以回忆的笔触,以“父亲的腰”为中心内容展开叙述,突出“腰”对于父亲的重要性;③ 作者截取“父亲的腰”由健康到患病的生活片段,暗示不同时期父亲的感情变化,以有形写无形,含蓄而有余味。
观点二:小说的主题思想深刻、感人。① 取材于“父亲的腰”这样的日常小事,表现父亲为家付出的不平凡人生;② 通过“父亲的腰”引发的故事,既有对父亲为儿女无私付出的感动和赞美,又有作者是否尽孝的反躬自省;③ 文章结尾由“父亲的腰”触发的作者深层的心理波澜,表现出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观点三:小说的象征意蕴丰富。① 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出对千百万农村父亲的关注;② “父亲的腰”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支柱,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儒家的担当;③ “父亲的腰”象征意蕴丰富,它可以是个人、家庭、国家、民族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