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第6期 ID: 154638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介入

◇ 郎 佳

  一、引言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如果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内容,而缺乏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较少去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一堵无形的墙,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学效果的实质就难以体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只“走近”学生还不够,还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二、“情感教学”的的相关理论依据
  
  什么是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指的是以人为核心,充分尊重人的本性(natural disposition)、平等(equality)、自由(freedom)、关怀及精神追求的尊重。英语教学离不开情感教学,由于学生个体本身性格、身心状况方面等的差异与区别,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概念(self-conception)的实现,尊重学生的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愿望、体验、追求理想的人格、人的自身完美、个性解放,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创新意识及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素质发展的人。
  美国语言学家 Stephen Krashen 创建的克拉什语言习得理论( Krashen '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的情感过滤假设(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确认了三种与二语习得有关的情感变因:动机、自信心和焦虑感,并声称,情感变因并不直接影响语言习得,学习者的情感状态是一个心理过滤系统,它可以干扰或打断外界语言环境的必要性输入而阻碍习得 , 或使其顺利通过,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而促进习得。低情感过滤(强动机 、 强自尊心 、 弱焦虑等)较少地阻碍或打断这种必要性输入,因此它比高情感过滤更可取。因此,在外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培养友好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低情感过滤中更有效地学习
  
  三、情感因素的转化
  
  如何将消极情感变为积极情感或弱化消极情感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外语教师去思索。情感不仅是人本身心理的需要,也是其生理活动的前提条件。研究表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情感是绝对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当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和恐惧感时,他们就很难全身心地去接受教师的教育,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下列方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英语教学的情感化首先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师生关系要以基本的人性理念为前提。十八世纪的卢梭极力强调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改变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有人问苏联教育家马卡莲柯教育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说:“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地深入学生生活底层,去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爱那些偏常生,认真听取这些同学的意见,那么教师本身在学生中的威信就会大大提高。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的天职除了教书之外,更应担负起维护学生自尊的职责,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才能的。在教师相信的目光中,学生会乐学,在学生信赖的目光中,教师也会乐教。
  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己。教师要理解学生,当学生对教师有要求时,教师应设身处地的多为学生考虑。在教学中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理解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往,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智水平,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整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努力与学生达成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并去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己。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情境,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2、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理念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organizer)、参与者(participant)与促进者(promoter),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人们意识到,对学习最终起结果的是学习者本人。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当今社会的环境中,在人和人之间能成为朋友时,一切的活动都会是在很友好的氛围中进行着。当然教学工作也不会例外,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师生关系更能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感,尽快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让学生从喜欢老师到喜欢老师所讲的课,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和质量。笔者建议:(1)要能够很快记住所教学生的名字,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爱好。(2)给学生讲课时,要精神饱满,经常面带笑容,通过手势、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到自己所受到的重视及鼓励。(3)老师在讲课时,尽量不要在讲台前停留太久,可以在讲台下与学生交流,这样既可以消除与学生间的界限也能提升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外语教学是一种比较双向式的心理交流活动,所以讲台很容易成为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因此我建议采用圆桌教学方式会有助于消除这一障碍。
  3、反思。当教学中出现消极情感或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时,教师不能抱怨或责怪学生,也不能产生自我责备,内疚甚至生气等消极情感,因为在这些情感的支配下,教师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去研究失败背后的原因,也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如何改进,因而不能对教学进行客观和有效的反思。教师应该重视和审视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进行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认识到,大多数教师不知道如何把反思作为一种改变他们教学的工具,他对如何进行反思提出建议:反思可以通过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其他教师,自己与学生的交谈来进行。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话方式,方法和态度,通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新的理解。反思不仅能够改进教学,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与参与。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可以建立与学生更好的师生关系。
  4、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与评估方法。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已与我们挥手告别,目前此项评价体系已逐步多元化, 更多的教育界人士开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情感体验,而不是单一的采取优胜劣汰。在新课程理念的评价体系中,充分运用情感因素的功能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推动了英语后续学习。恰到好处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的模糊认识趋于明朗化,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更可以深层启发学生的思维,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时,由于与母语习得的冲突,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差,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拥有或大或小的成功体验,及时采取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法,如小贴画(stickers)。但切记这种方式不能用得太滥,也不能过于吝啬,而且要视起群体所属层次来定。在教学中多采用些激励性评价,给予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看到希望的曙光,增强到达彼岸的自信心。
  学习英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要以情动人,避免操练的程式化(stylization)与机械化(mechanization),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面临困难时意志的坚韧性,提高对活动的满意度。适当的成功感则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教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对学生来将具有重大的影响。儿童具有奇异的语言天赋,通过掌握语言规律是英语教学的门径。
  教师要正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以期盼的心态面对他们。防止造成教育活动中的“马太效应”,即“凡有的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多回来。”
  
  四、情感教学的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振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每个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某著名心理学家在某学校曾做过这么个实验:他随机地从名单上抽出几名学生,告诉老师他们都是可造之材。一段时间过后,该心理学家发现那批学生真地提高了很多。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一个成功的教师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教学手段的高明,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呵护心灵,用期待的心情与学生交流。情感教学效应主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英语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形象而诙谐的表演中,学生能又快又准掌握单词,在教师情感投入的点拨中,学生能有板有眼地背诵课文,由此所产生的效应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触类旁通之功效,能举一反三地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上就会事半功倍,同时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进取。
  2、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由于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能,我在实习期间班上有位学生胆子很小,总是怕同学嘲讽而不愿意开口发言,情感教学的魅力使他渐渐走出了这个阴影,现在他已能大声、流利地朗诵,前不久他还打电话跟我说他现在再也不害怕上课上课时老师叫他发言了 。情感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得到了综合发展,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知识。
  3、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以前在课堂中总出现部分同学扮演的是局外人的角色,别的同学表演时,他们即不听也不模仿,有时甚至还故意捣乱,导致整个教学流程的脱节。自从贯彻了情感教学,学生渐渐提高了自控能力,开始学习在学习交流中与他人合作。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导学生要充分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我在实习过程中,对于学生纪律这方面,我偏向于让小组内学生互相监督的形式,由此来用学生的情感因素来制约他们。效果匪浅。
  4、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我在实习的时候曾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学英语的料,甚至有放弃学英语的念头,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了解到,他的象棋下得不错,因此我以讨教学象棋的方式与他进行沟通,才得知原来是他因为有轻度口吃的毛病,怕同学笑话才不敢讲英语,之后,我常常抽出时间与他接触,积极鼓励他,最后,他自觉地参与到英语教学的活动中来,成绩明显好转。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尽情表达情感、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主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多元智能开发、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作组织能力的发展构筑了良好的平台。
  5、有利于学生审美观的提高。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友好的师生关系等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由此学生便提高了审美情趣。现行教材中加入了大量体育类、音乐类、人文类、地理类等等内容与学生关系密切的话题和课文,运用这些材料优势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上课时自始至终能保持较高的激情,这些高涨的情感本身就是最好的情感效应。学生即体验了情趣美,又在和谐的氛围中完善了人际关系,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得到很好地调适,学习的潜力也得到了最大可能的发挥。同时还完善了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美好的理想。
  
  五、结论
  
  由此看来,外语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充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介入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课堂教学的协调性和活跃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Carroll & W David. Psychology of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 Flower, A, & Campbell, J. (1982) A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approach to school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7, 1-13
  [3] 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 Pergamon, 1981.
  [4] Arnol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0.
  [5]杜春诗. 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雅斯贝尔斯.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什么是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1
  [7]文卫平 , 朱玉明《 外语教学情感障碍研究 》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郎佳,山西省太原市迎新街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