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09年第6期 ID: 154546

[ 陈太明 文选 ]   

诗意地栖居

◇ 陈太明

  [摘要]本文是作者通过对人生的不可重复、人的异化、生命朝气、存在中的美等等的感悟,在哲理中还夹杂着典型例子,用以阐释执意追求诗意地栖居生活方为人生的畅事。
  [关键词]诗;美;存在;境界
  
  “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人生的不可重复,既是生命的悲哀,也是生命乐章的意义所在。也正是“人只能活一回”,激发着我们生命的无限张力。“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锺都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将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是,对“生存”的思索成了人类亘古不变的话题。只有一次而且不可能逆转的生命,我们究竟该如何为她编织绝美的乐章?
  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心有余悸,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也会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异化所带给现代人的是对生存的困惑与绝望。卡夫卡曾说:“无路可走”,“我们所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加谬坦言他对“我是谁,生存的意义是什么?”的思索感到惶恐。海德格尔则反问:“无家可归的状态成了世界的命运?”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中叙述也是同样悲观虚无的时代感:“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梦幻,古今一梦尽荒唐。”
  我们生命中朝气蓬勃的活力哪去了?被工业文明社会的功利态度夺去了。人类心理功能的知、情、意(对应真、美、善)三方面是任何一个个体都与生俱来又不可须臾相离的。但是功利的态度,摒除了其中的“美”,只关心一切事物的实用功效。一切都以有用为衡量标准,对人的衡量也不例外。与功利心所对应而生的则是人类不可遏止的欲望。由各种欲望充斥的人生是有明确目的的人生。为了那些“目的”,人们不看重过程只看重结果。人活在世上,匆匆奔向欲望目的地仿佛成了生命的终极意义。这样的生存与大自然的存在有何区别呢?
  海德格尔说:“以生存方式存在的存在者乃是人。唯独人才生存。”岩石、树木、马存在,但它们并不存在。人之所以生存而非存在,乃是因为人具有而且能够调和知、情、意三种心理功能。比如,在人面前放一个苹果:(一)从认识论角度讲,人人都知道苹果可以充饥,有营养价值等,这与动物凭本能辨认食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二)从伦理角度讲,他会产生一个是否“应该吃”的伦理困境,这个问题对于动物而言是不存在的。(三)从审美角度讲,主体的注意力集中在苹果审美“形式”、“外观”上,对苹果的存在本身“纯然淡漠”。这就有赖于人具有“欣赏形式美的眼睛”。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声明:“美只适于人类,换句话说,适用于动物性而又具有理性的生灵。”发现美是人的眼睛才具有的功能,为什么要将“审美之眼”闭上或者视而不见?
  审美乃是人从异化的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支柱。但是要摒除人眼睛中的功利色彩使人重新获得人生的本质意义,又谈何容易?柏拉图说:“美是难的。”难在不能仅从表面就能完全体现,同时,审美不是认知,不能通过学习概念、逻辑、推理而习得;审美是主体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畅快之感。要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勃发的生命快感呢?西方的现代美学家做了很多的探讨。
  康德提出审美观照只关心形式,对事物的存在本身是纯然淡漠,不涉及功利计较,只对事物的形式起观照作用,而不起实践作用的观点对后来西方美学家影响很大。
  布洛认为一定的空间、时间距离可以去除人们的功利考虑,使得事物能成为审美对象。“距离产生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的心理感受。诚然如此,悲剧之所以能引起我们的畅快之感,乃是因为那悲剧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enjoy由其引起的怜悯和恐惧,达到kathasis的效果了。
  立普斯强调“我”就在对象里面,“物我合一”“物我两忘”,这在诗人的通感中常可见到。最为典型的代表乃是杜甫的《伤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国破家亡的伤感使他眼中的花也是流泪的。还有,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样的境界才是审美的境界。
  再后来柏格森师徒以直觉感观把握社会人生的本质,看似荒谬,其实跟 “物我合一”的境界有相同之处。因为只有“物我合一”,而非物在我心中或心外,这样才能以直觉把握世界的本质。这与佛教的妙悟亦非常的相似。慧能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表现的就是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境界。比如画画,如果能达到物我两忘、人笔合一,就能表现出绚丽多彩的画卷。还有,书法本身就是一种线条艺术,线条中加以一定的架构,书写时又布白等,就俨如一个个活体,赋予了灵魂,将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举手举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王维《能禅师碑并序》),诚然,要达到这种境界要靠“妙悟”,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该怎么办呢?
  罗丹说:“生活处处充满了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能发现生命中无处不在的美,那么我们可以借助艺术家的眼睛。艺术家为我们发现的美涉及了生活的每一个领域。“音乐作为最富于摹仿性的艺术,直接摹仿人的动作的运动形式,高亢的音调直接摹仿激昂的心情,低沉的音调直接摹仿抑郁的心情。”(亚理士多德)用心欣赏一曲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心底会涌起昂扬不屈的抗争精神,用心感受一曲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流水一般的琴声会如春雨一般滋润我们的心田。画、雕塑、诗歌等艺术也一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总能透过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现意义。将我们摆渡到生存的彼岸,帮助我们触到生命的本义。
  如果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音乐、画、诗既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能当衣服饱暖,又不能解决住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实在是一无是处。但是基于人生实用、科学、审美三个方向,艺术属于审美范畴。事实上,审美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人生意义。审美有社会交往的功能,也是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审美更能见出人生境界的重要价值。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生命自然充溢着活力。以纯粹而细腻的审美感情,体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那种“轻烟若梦,细雨如愁”的人生情怀,“妙悟”佛教禅宗“拈花微笑”、“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人生境界。如泰戈尔说的那般:小花绽放她的蓓蕾,并呼喊道:“亲爱的世界呀,请不要凋谢。”
  人生是一种艺术,就像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样应该物我两忘。人生只有一次,不可能从头再来,如果能像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拥有这般诗意的人生,并且能体味其中的诗意,人生的意义足矣。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真好!我也要像小花一样呼喊:亲爱的世界呀,请不要凋谢。
  
  参考文献:
  [1] 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 卡夫卡著,王宏、王翠(译).变形记[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人民出版社,2002.
  [4] 古诗词:杜甫《伤春》;蒋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维《能禅师碑并序》;王维《辛夷坞》等等
  
  作者简介:陈太明(1976—),男,广东湛江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评认证中心。

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