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复习课为主,而其中的文本阅读复习课占很大比重,教师在课堂上要花很多时间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以及论述类文本。当然,现在教师也越来越重视作文教学,因为作文被视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出言,“得作文者未必得高考天下,但失作文者必失高考天下。”可见教师对作文的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还是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虽然教师也花了不少时间,但写作训练的成效并不理想。其中原因之一是写作游离于阅读之外,写作课与阅读课似乎界限分明,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其实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因此,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在高三阅读教学中渗透微型写作,这样既能完成阅读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把写作教学融入其中,促进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提高,较好地发挥了整合优化作用,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所谓的“微型”写作,主要指其小巧、精悍,可以三言两语,可以十句八句,可以是一个片段,一个段落。“微型”写作形式多样,方法灵活,机动性强,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的需要随堂进行,如扩写、缩写、仿写、评论等。
一、诗歌鉴赏中进行改写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它语言精炼概括,高度浓缩,内容厚实,意境优美。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优美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改写。改写时,应告知学生充分尊重作者的构设,将画面一个个有序展开,突出景物描写的顺序感、方位感、画面感,符合诗歌原有的意境。因为依据作者思路来布设写景的顺序和画面,不仅可以减少改写时构思的时间,而且能使改写更准确更到位。这种改写融合了古典诗词鉴赏和片段作文两个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学生在诗歌复习过程中,遇到了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针对诗中的前两句,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适当想象,进行改写,完成100字左右的片段。学生当堂写出了很多精彩的语段,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清冷冷的夜,凉如水。微风中,人影与树影横斜交错,似水中的青荇摇曳。盈盈的月光悄悄撒满大地,穿过矮矮的篱笆,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停了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夜已深了,秋露越来越重,打湿了庭中娇嫩的桂花。暗香浮动,弥漫在空气中。
可见,在诗词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试着改写诗词中的经典写景名句,可以增强文言文、现代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中进行缩写
缩写是作文训练中的一种形式。缩写,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对一篇较长的文章,用更加简明扼要的语句改写,需表达出原文的思想内容。缩写是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能对一篇文章进行成功的缩写,那就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另一方面看,缩写也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绝好机会。用缩写来练笔,如何进行压缩概括,如何进行段与段的衔接,如何进行内容的取舍,如何分清主次,如何把长句缩成短句……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
高三文言文阅读复习中所选的文章,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选文主人公大多为各朝代有声名的文臣武将,文本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而且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很多高三学生写作的时候苦于无材料可选,其实材料就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高三学生在整个复习期间,文言文阅读的篇数一般不少于80篇。如果把这些进行缩写,形成百字以内的材料,这将是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何愁炊之无米?
如在一次练习中,遇到一篇文言文《章讳棨》,文章分析完,我就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缩写。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学生就完成了任务。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回首昔日。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不管生活怎样对待自己,自己都要积极面对生活,将生命演绎得更加完美。明朝章讳棨,为人孝仁宽厚,品行高洁,却仕途失意。但他无论是被贬到单县任知县还是选调安吉任知州时,都能想民之所想,忧百姓之忧;为百姓筑堤防洪,解决百姓的忧患;宽容狱卒的过失,并以恩德和诚信感动他们,让他们能为朝廷所用:关注民生。征询百姓的意见来征收、减免税款,打击豪强,遇到荒年,极尽全力去救济灾民……。他的这些行为深受当地百姓爱戴。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另外,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中所选的文章,大部分是近代或当代的人物传记。文章所写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著名人物。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学生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尤其可以理解、掌握许多素材,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人物传记类文本:《画家黄永厚》《晚清学人杨守敬》《史学界的异数——黄仁宇》《生化学家邹承鲁》《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启功传奇》《李彦宏的百度变形记》《一代学人傅斯年》……在阅读这些文本后,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缩写训练,学生通过具体分析和深入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会对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悟;能正确认识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志向和命运、奋斗和机遇、挫折和成功、事业和爱情等各种关系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传记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成就等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够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接受有益的启示,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把这些素材运用好,学生写作何愁无源之水?
三、对散文、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文采呢?仿写是一种快速而实用的方法。仿写的特点是有前车之辙,有路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效明显。仿写其实也是一种再创造,它熔铸了仿写者新的激情,新的思想。为了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仿写要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可以仿写一篇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落、人物对话、肖像外貌、环境描写等。这种单项的微型
仿写,不仅容易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还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提高作文水平。总之,通过仿写训练,让学生从模仿到独自创作,是学生作文“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
在高三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课上,学生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散文和小说。它们有的段落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很值得学生进行仿写。例如史铁生的一篇散文《轻轻的走与轻轻的来》,里面有一段文字,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院内生机盎然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在鉴赏完这段文字后,让学生运用相关的手法描写景物,突出景物的生机勃勃。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六月江南,夏日来出,天光尽现。几只白鹭掠水在飞翔,水面荡起圈圈粼粼的波纹,向四周扩散开去。远山的轮廓也逐渐清晰了。天空渐渐近于梦幻,湛蓝色的纱布上,朝阳横拔开泛起红晕的霞,跳将出来。墨绿色的班茅草围起的片片青禾的水田中,几只不知名的小鸟在碧色的锦缎上躲藏又浮现,“唧唧……”地唱着早安的歌。不远处,有个放牛的老农,牵着一头水牛,唱着代代传下来的古老的歌谣,向田间走去……
可见,借助他人的精彩句段仿写,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针对各种文体写微型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等)。评论的目的是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鉴赏,从而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而在阅读复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诗歌、散文、小说等写一点微型的文学评论。微型文学评论主要以点评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例如,语言特色方面,可以考虑炼字、选句、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结构方面可以考虑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段落、伏笔铺垫等;表现技法方面可以考虑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在高三阅读课的复习过程中,不妨让学生动手写一些简短的评论,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散文的阅读练习中,有作家邹志安的一篇散文《黄土》,在讲解练习后,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某个点,如人物形象、主题、语言、结构、表达特色等进行点评。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黄土》一文作者以发自肺腑的真情打动了每一位读者。文中塑造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黄土地上的老一辈农民形象的典型代表。父亲的一生像一杯白开水。他十分勤劳,“平生也就只知道劳动。劳动使他累弯了腰”。临死时净念叨“把猪喂了没有”、“把锄头安好”、“麦黄了就快收”,垂死的谵语仍念念不忘家务劳动,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十分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计算一瓶药的价值要买近二十斤盐,两元钱竞可以在身上揣半年。贫穷的父亲心地善良,与世无争,他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作者以朴实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祭奠了像“黄土一样”默默无闻的父亲,更让勤劳善良的父亲形象感染了每一位读者。
这样的点评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一些尝试,始终把“微型写作”穿插在阅读课中,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一定的帮助。“读”是“写”的源泉,“写”是“读”的升华。为此,我们教师要树立这样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练笔。这样,才能读写兼顾,读写“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