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曾建萍老师公开课《归园田居》(其一)的板书闪耀着智慧与艺术的光芒,反照着诗意与理趣的灵光,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板书如下:
这则新颖别致的板书,可以看作是一棵艺术的芽苗,蓬勃着智慧的生机。它以“归”为核心,向四面辐射: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深入诗歌的灵魂,开掘诗歌的内蕴,明晰了教学的结构思路,构筑了完整的认知体系。简单但内涵丰富,简约而完整清晰,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以此为载体,走向“无穷大”,使之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大树,让师生在信息的逐步丰富中,探究的逐步深入中,开启智慧,享受愉悦。比如“从何而归”可以增加“落尘网”、“在樊笼”的信息;“为何而归”可以增加“无俗韵”、“爱丘山”的信息;“归向何处”可以增加“归园田”、“返自然”的信息;“归去如何”可以增加“无尘杂”、“有余闲”的信息。还可以进一步扩大板书的外延,丰富内涵,加上表明思想情致方面的词语。分别为“郁闷、痛苦”,“宁静、简朴”,“独立、自由”,“轻松、释然”等。
当然这则板书也可以缩小,让其走向“无穷小”,仅仅留下一个题眼“归”,映照诗歌的灵魂,课堂的灵魂,给师生思想更多的驰骋的空间,归向田园,归向自然,归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至高境界。
让我们在板书“无穷大”与“无穷小”的走向中,在智慧与艺术的闪光中,品悟诗歌,享受田园生活;敬仰作者,享受自由精神的阳光吧!
(作者单位:民勤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