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钟惺的《夏梅说》是竟陵派诗文作品中一篇新奇隽永之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竟陵派“幽深孤峭”之风。该文构思立意较为新奇。
一.选材奇。古往今来,咏梅作品不可胜数,在这些作品中,有的为梅花的幽香所倾倒,有的为梅花的傲雪斗寒而赞叹,还有的为梅花的孤芳自赏而叹惋,更有的为梅花的冰清玉洁而讴歌。而钟惺则咏吟花谢实落的夏梅。我们知道,夏梅无花无果,只有叶子和枝干孤单地厮守着,在烈日下倔立着,这时的梅平平常常,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更何况将其写入文章了。
二.立意新。《夏梅说》当是一部带有杂感性质的小品文。它不同于一般的“说”文章,韩愈的《马说》是以马取喻,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以莲取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因事而发,揭示说明问题。而本文则是从赏梅者欣赏心理的角度之不同而生发开去,以赏物的常见现象来揭示社会上层人物中的世态炎凉、趋炎附势之风。
三.结构明。叙议结合,由现象到本质,层次分明。作者由冬至春,再由春至夏,娓娓道来,写赏梅咏梅的冷热,再谈到人情世态的冷热,从而批判社会上常见的坏风气。
难点指津
选文自然有些难懂的地方,如何有效地突破呢?
一.耐心熟读,感知大意。可采用陶渊明先生的“不求甚解读书法”。先熟读感知大意,不必在意某个词句的未知。
二.结合语境,细读深思。对难懂的文章,一般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逐层分析,结合语境,细细推敲。如第一段,写梅花的冷热之候,冷热相映成趣。“冷”字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梅花盛开的季节是在冰雪之季,一是说梅花具有迎风斗雪、冰清玉洁的品格。“然亦有极热之候”,且是“极”,如何理解?联系下文“故夫看梅和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至此我们就会明白,梅花冷热的际遇,由极热到极冷,其原因主要在于有花与无花,有花则热,无花则冷,形成了对比,并且用了“未有”二字与上文之中的“争”字形成鲜明对照。此时自然地思考:为何对比?再结合最后一段的议,就可推断出,作者写梅际遇之冷热,正是暗喻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处于顺境时,名实俱在,巴结、奉迎、攀附者盈门,热闹到了极点;而处于逆境时,便“门庭冷落鞍马稀”,无人问津了。作者通过这“冷”与“热”之比较,无情地讽刺了社会上那些趋炎附势之徒。
往下读,又要思考为何还要写到张谓、董崇相这样咏夏梅、赞夏梅之人呢?钟惺认为张谓写梅花的诗能写到梅花果实,已属别具慧眼,不同流俗,难得,但还不满足,认为还没写到叶子。“况叶乎!”这一惊叹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到了梅树只剩叶和枝干相守时,花已谢多时了,就是到了“冷极”之时了。还有谁来赏梅呢?呼应第一段,进一步深化思想。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三四五月,累累其实
②雅欲争赴
③舍叶无所谓夏梅也
④属同志者和焉
2.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②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辨焉。
3.本文讽喻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附:参考答案
1.①它的果实;②雅人;③称作;④通“嘱”,吩咐。
2.①所以一般人欣赏梅,歌咏梅,从来没有在它不开花的时候。②即使他目前是处在非常冷的时间和地位,也一定要分辨清楚。
3.讽喻了当时为求名利而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