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329

[ 张金琪 文选 ]   

三点导读

◇ 张金琪

  美点赏析
  自女娲炼五色石补苍天后,藏石赏石已成为我们传统文化里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藏石赏石,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了藏石赏石的审美标准:“丑、形、质、色、老、势、气、灵、禅”;宋代著名“石颠”书画家米芾也提出了藏石赏石的四个原则:“瘦、皱、漏、透”,等等。这些文人墨客或造园,或写文,或画画,或写字,或雕刻,赋予石头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寄托了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最著名的便是创作了《石头记》的曹大师,他以一块无材补苍天的顽石,演绎出一段凄美的人间悲剧,让人们对顽石刮目相看。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些石头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必须要与人们的人格相关联,与人们的精神相沟通,否则就没有审美价值。
  不错,当代作家高洪波创作的《书斋石》,也是如此。文章叙述了作者书斋里收藏的几块让他感到“很稳重很深沉”、“感到愈加心定”的石头的心理感悟。主要写了其中的三块。
  第一块是岳父赠的观赏石,产自青田,且年代已经久远,可“色青莹如玉,又光滑如脂,正午的阳光投在石上,几近半透明”。这般色彩,那般通透,自然令人爱不释手。但这块放置在案头的石头,竟让他产生了昆仑山的遐思,原因是它的“深稳凝重”让作者想到昆仑山,想到“昆仑山高不可及,远不能达”,他想“觅一点豪放的时空感”。作者伏案写作,时时玩赏,刻刻摩挲,这不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勉励与鞭策么?他走访过很多名山,独没有走访过昆仑山,这不也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补偿么?
  第二块是采自大连金石滩的龟裂石。这里的龟裂石的形成有“沧海桑田”的不平凡经历:“先是泥土变干,再入水出水,干了的泥土变硬,裂成网状的楔形裂缝,沉入水中又被新的充积物充填,再升出水面,多次重复之后,才成为我们见到的这几块了不起的龟裂石”,真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因此,它们弥足珍贵。作者拾到的这块龟裂石不大,只书本般大小,颜色也不粉红,甚至近似绿白,可纹路历历可见,这让作者非常喜欢,因为从纹路里,作者看到了石头不平凡的前世今生,他“图的就是泥土变成石头的过程耐人咀嚼”。是啊,人生不也是如此么?不经过千锤百炼、千辛万苦,会有很大的成功吗?
  第三块是来自西藏神湖纳木错的玛尼石。这块石头呈土红色,没什么特别,但它与神秘的西藏文明联系在一起,玛尼石上有藏文六字真经,是“藏胞对神的奉献,一旦置放在地,终生不再移动”;同时它还与一段难忘的神湖之旅联系在一起,作者看到它,就会想到那童话般的世界:“浩淼的绿中带蓝的湖水,洁白的雪峰,空寂的山峦,加上牛头、玛尼石堆和高远幽静的蓝天……”
  总之,三块不同的石头,三种不同的身世,三样不同的感悟,且都与作者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作者叙写它们,如数家珍,由此可见他对石头的喜爱程度了。尤其难得的是,作者没有因为喜爱而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他也喜欢赠石给别人,与朋友分享。一句“有好石在握固然快乐,但赠美石于友人同样其乐融融”,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无遗,真有子路的“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道德风范。作者在一方刻石上的字“避斋主人稻梁谋士”,流露出他逃避世俗,只谋生计的“境界不太高”自谦。
  当然,更重要的是,作者从这些石头里获得对生命、对人生的新认识:“石头坚硬且不朽,它们的生命远远超出我辈。在它们面前,我们只是匆匆的过客,能进入我的书斋并进而走入我的文章,其实是我的荣幸。”一个“其实”,就充分地说明这一点。这样,作者就把文章的立意,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难点指津
  本文的阅读难点在于正确把握文章思想内涵的丰富性。如果把本文与贾平凹的《丑石》相比,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明白。《丑石》写一块石头很丑,没有实用价值,后来天文学家发现它是来自上天的陨石,这时,人们才知道它巨大的价值。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单纯:以丑为美,无用有大用。本文则要丰富复杂得多,有因对石头有深刻的感悟和理解而喜爱石头,有与朋友共同分享快乐,有对生命、人生的深刻认识等。
  考点训练
  一.本文描写三块石头各突出什么?
  二.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三.采用这种方法写一篇随笔。
  
  附:参考答案
  一.第一块石头突出色、透和厚重;第二块石头突出“沧海桑田”的历练;第三块石头突出神秘性和难忘的神湖之旅。
  二.本文的写作方法是托物言志。作者借石头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略。

三点导读
目录

  •  / 辛 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