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恩施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仍然实行闭卷考试。命题实行命、审分离。全卷六道大题,设31个小题。试题容量5291字,考时150分钟,满分120分。基本结构为:一.知识运用题5个小题共10分。二.文化积累题2个小题共6分。三.阅读理解题15个小题共38分。其中文言文阅读4个小题共8分;散文阅读6个小题共18分,说明文阅读5个小题共12分。四.审美体验题4个小题共8分。其中古诗欣赏题2个小题共4分,新诗欣赏题2个小题共4分。五.语文实践题4个小题共8分。六.创意表达(作文)题50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各一个,由考生自主选择写作。全卷除作文外,容易题31分,难度适中题26分,难度较大题13分,作文题50分,其坡度比例约为7:2:1。除作文外,考生书写量为1100字左右。
一.知识运用题
这部分试题注重考查考生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能力,有利于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共设5个小题。
第1题为汉语拼音辨读题。16个加点的字均源于7~9年级各册语文教材中课下注释和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多音字、形似字和容易读错的字的辨别。
第2题是错别字辨认题。16个词语均源于7~9年级各册语文教材中课下注释和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所列的词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识记汉字及词语。
第3题为成语运用题。所选4个成语都源自教材,意在考查学生对成语的正确灵活运用。
以上三道小题整体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对常用汉字和词语(成语)的掌握情况。
第4题为信息提取题。考点来自教材8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材料来自《恩施日报》。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新闻的要素和结构。设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依据新闻基本常识阅读消息后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第5题为仿写题。新课标要求师生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该题要求考生顺着文意续写句子,是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文化积累题
这部分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运用和名著阅读、对联拟写情况。共设2个小题。
第6题为古诗文名句默写题(4分)。诗文名句来源于教材,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继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并把古代精髓内化为个人素质及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7题为名著导读和对联题(2分)。将对联和名著导读整合在一起命题,考点来自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要求考生依据所提供的情节和上联对出下联,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阅读应该阅读的名著,是否会对对联。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以上两题的设置,有利于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一篇课内文言文、一篇课外散文、一篇课外说明文共三篇文章来命题。选文有如下特点:一是考查完整的篇目,无阅读障碍;二是文言文为课内必背篇目,现代文为精短时文;三是选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有知识性、教育性、启迪性。
文言文阅读材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来源于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孟子〉两章》,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一篇短小的议论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用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性。选文设题的目的是让考生在了解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在修身、交友等方面的见解等基础上,让考生再次走进文本,透彻理解文意,领会孟子思想中的精髓,传承民族文化,体会民本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共设4个小题。
第8题要求考生借助语境理解重要实词的含义,考查对文言文必备篇目的文言积累。
第9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句子进行深入理解,翻译成现代文。
第10题要求考生结合文本内容,理解议论文的要素,辨别论证方法。
第11题是一道理解感悟题。链接材料取材于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与本文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要求考生找出观点的相同之处,并说出从中获得的启示。
散文《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选自2010年《意林》第10期(有删改)。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描述了温总理在母亲的教育引导下,念天下苍生和母亲安康的几件小事,表现了他的孝心和忠诚。读这篇散文可引导学生感恩母亲并推己及人,感念天下苍生。共设6个小题。设题意旨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体会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联系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12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通读课文,在筛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用一句话进行提炼归纳,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第13题考查考生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理解概括具体事件的能力。
第14题是理解插叙的用意。考查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理解叙事性文章插叙部分的用意(作用)。
第15题是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考查考生在整体感知文本信息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第16题主要引导考生体会人物复杂心理,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17题是一道开放性阅读评价题。设题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了拓展空间,旨在让考生根据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得,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关注了考生对亲情的体验。
《植物“气象员”》根据《百科知识》2010年5月B版删改而成。这是一篇介绍植物能预报天气的说明文,主要采用举例说明法,语言通俗易懂、准确生动。选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意义在于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了解植物能预报天气的生活常识,考查说明文阅读能力。共设5个小题。
第18题考查考生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的把握。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完成。
第19题是关于说明文结构和顺序的题目。考查考生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和顺序。
第20题是一道关于说明方法的题目。考查考生理解说明方法及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第21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又关涉拟题能力。
第22题要求结合文章内容揣摩标题妙处。考查考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特点的把握,又考查拟题能力。
整个阅读板块的选文和拟题紧密联系考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密切关注考生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世界,符合考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有助于引领考生超常发挥与健康成长。
四.审美体验题
这一部分共选了两首诗歌。文质兼美,难易适度,具有启发性,有利于考生在欣赏中解答考题。古代诗歌《送友人》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名篇,抒发了依依惜别的真情。共设2个小题。
第23题是一道描述题。考查考生联想想象、理解描述诗句的能力。
第24题是一道分析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引领学生个性解读、赏析美点。
现代诗歌《春芽》选自2009年2月2日的《人民日报》。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绘了春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蓬勃生长、装点大地的情景,想象新奇美妙,巧用修辞,简笔勾勒,语言形象。共设2个小题。
第25题要求考生根据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描绘的情景和蕴含的情感。
第26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情景语言的基础上,赏析诗句,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五.语文实践题
语文实践题考查考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重点关注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试题材料源自2010年恩施州政府工作报告、《恩施民族文化》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背起行囊走四方”等。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考试资源综合起来,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旅游景区,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命题考查的目标是语文实践能力。共设4个小题。
第27题列举州内两个旅游景区,看似不是考语文,但评分标准明确规定景区名称中有错别字的不给分,这就是考语文了。
第28题是一道语言表述题。意在引领考生关注生活,用写广告词的形式宣传推介家乡美景,增强了考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第29题是口语交际题。意在引导考生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景点魅力用导游词的形式表述出来,并以此感染他人,共同获得美的享受。
第30题是建言献策题。意在引导考生学会高位思考,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言献策。
六.创意表达题
设置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各一个,供考生择善而作。两题都没有审题障碍,贴近全州各地各类初中毕业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便于考生真情表达,创意表达,展示个性,放飞心灵。
命题作文“细微之处见真情”,让考生在做真人的基础之上,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生活,表达真情。
材料作文,是以“90后”的典型事例为材料,其材料令人信服。“90后”的聪明能干、自立自强、懂得感恩、勇于担当正是新时期广大学子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这套试题是基于以上语文教学的目标,针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希望本套试卷能够引导广大语文教师教会学生学习语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毕文学,胡春艳,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恩施。本文编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