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0年第10期 ID: 143840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

◇ 叶 开

  女儿的学校周末发回一张广告,她说是老师发的“通知”。这张“通知”上面写着,北京某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十本世界名著,是新课标的推荐必读图书,有插图版和注音版两种,十本总价一百九十元。
  “通知”里提到的这些图书中,《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八十天环游地球》《金银岛》《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小王子》《格利佛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等——完整的篇目我忘记抄下来了——从书名上看都是适合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及高中阶段学生阅读的世界名著。
  我在看“通知”时,女儿说:“我知道你会反对的……”
  我说:“宝贝,我不反对你读这些书,而是反对你读这家图书公司出版的这种书。”
  女儿不懂,我也很难跟她解释清楚。差别在哪里呢?不同之处就在于,上述的书名虽是名著,但是翻译过来以及出版之后,名目就太多了。同样的名目之下,苟且之事很多,不可不擦亮眼睛。上面提到的都是外国文学作品,需要翻译过来。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译文的质量,二是出版社的编校能力。还有一个非专业人士不太会留心的问题,这些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简体印刷版本上多则几十种,少也有十数种,这么多品种,一般人很难做选择——哪些是优秀翻译家翻译的高质量译本?哪些是半道出家的普通翻译者的糟糕译本?还有些是书商找枪手东抄西拼弄出来的拼贴本,以及一些打着普及的旗号做的删节本,更恶劣的是什么也不剩下的缩写本。这些都无法跟一个小学生解释清楚。
  “通知”上这些书,我家里都有,有些书目还有若干种版本,其中的大部分她也都读过。我藏有的版本,一般都是经典版,出版社正规,翻译家专业,译文品质上佳。“通知”里的这家书商做的书,我看完了介绍之后,就明白了,这是一套我最反感的“缩写本”。
  我一贯强力反对名著缩写本,尤其反对这种书商出版的低劣丛书。这类图书多为图书公司非专业编辑的胡编乱改本,除了名字相同之外,内文就不知伊于胡底了。这套书我没有亲眼目睹,类似的丛书却看到太多了。书商为了赚钱,组织一些研究生或业余写手开夜车黏贴剽窃窜改,炮制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书稿。这些人文学水平本来就低,又要赶工,通常把原著改得只剩下一地鸡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通识。我们的出版界,包括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的很多人,总有一种荒谬的念头,他们认为小孩子理解力差,读不懂名著,把世界名著浓缩,改编成几个不伦不类的故事,再插几幅图,就可以当作牛屎牌大力丸喂养给小孩子了。这种故意贬低小孩子的理解力的恶劣行径,我不知道反对了多少次。我要一再强调,小孩子的理解力通常情况下远超这些“教育工作者”。小孩子的智力如果得到有效的激活,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而“教育工作者”永远只是“教育工作者”。一些“教育工作者”自己都患有严重的厌读症,一辈子读的经典加起来不到二十本,平时看看电视翻翻报纸,却总是理直气壮地贬抑自己的学生,认为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们会找到各种理由不读名著,工作忙,没时间,没精力。其实,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生至多三万六千日,没有人的时间比别人多,也没有人的时间比别人少。时间是人世间最公平的分配了。没人可以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宽厚一点说,他们自己找借口不读书也就算了,但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权力去贬抑小孩子,而寻找心理平衡。在我们这个国家,任何一个庸俗的成年人,都具有无知无畏的勇气,总认为自己面对着小孩子就一定掌握了绝对真理,可以脸不改色心不跳地随口胡说,随口教育小孩子。我跟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此前我也写文章谈过,我从来都觉得成年人应该向小孩子学习,要学会谦卑地看到小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一个成年人,他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变数了,也没有什么突飞猛进的希望了。相反,小孩子永远具有最美好最远大的未来,起码他们的身上蕴涵着美丽的理想。每个父母,每个成年人自己都应该好好想想,你自己有什么?
  我自己常常在女儿的身上,照见自己的浅陋来。
  我对女儿说,我的英语听力不如你,口语不如你,表达不如你。我的画画不如你,手工不如你,音乐更不能跟你比,因为我是一个乐盲,而你的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我的普通话更不如你。她虽然只有十岁,我不如她的地方多矣。
  小孩子的各个不同年龄段,确实是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培育,但是把名著缩写成简陋的故事当成浓缩液喂养给小孩子,企图揠苗助长的方法,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贻害无穷。
  学龄前儿童,可以看图画书,看连环画,这类杂志和书籍很多,国内也出版过很多经典作品。比如《天线宝宝》《爱探险的朵拉》《猫和老鼠》《父与子》《绝对小孩》等。文字多一点的,我强力推荐二十二本《丁丁历险记》。另外,还有大量的经典动画片可以给孩子们观看,低幼的动画片,最合适的莫过于《天线宝宝》《巴布工程师》《爱探险的朵拉》《小熊维尼》《猫和老鼠》了。我还强力推荐宫崎骏所有作品,其中的《魔女宅急便》《龙猫》《百变狸猫》《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悬崖上的金鱼姬》等,尤为适合小孩子观看。我觉得宫崎骏的全部作品都值得珍藏,且老少咸宜。日本的动画连续剧,例如《神奇宝贝》《网球王子》《名侦探柯南》等等,都值得强力推荐,《柯南》剧场版是爱好侦探故事的小朋友们最合适观看的电影。还有几十年前的老作品,《米老鼠和唐老鸭》《鼹鼠的故事》以及梦工场、迪斯尼、皮克斯等影业公司新制作的《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鲨鱼黑帮》《机器人总动员》《怪兽大战外星人》《驯龙记》等等,都极适合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和观看。小学低年级,识字量少的孩子,仍然可以看连环画,看文字量略少而带着大量插图的好作品,我推荐英国女作家波特自撰自绘的经典名作《彼得兔系列故事》——我家那套是中英文对照的五卷本,女儿非常珍爱。
  小学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就可以直接阅读大部头的儿童小说了。我亲自做实验,女儿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阅读《哈利波特》第一部,不到半年她就读完了前六部,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出版时,她已经成了一名阅读小行家了。现在她是小学四年级,阅读范围远远超出了《哈利波特》,延伸到其他的各种图书。例如瑞典童话小说女王林格伦的九部经典名作,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四卷本的《绿野仙踪》(《奥兹国历险记》),两卷精装本的《德国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集》等。另外,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我们买了四十几本,她大部分都读完了。她读过的书还有很多,光是今年五月份,就读了二十几本。此外,她爱读的还有《昆虫记》《剑桥少儿百科》《新发现》等读物。
  下面是我女儿五月份的阅读书目。
  首先是我也读过的。
  一.吉卜林的《丛林故事》(我们都喜欢,我觉得是了不起的作品,说伟大也不为过,在这里我重点推荐。);二.《青鸟》(我们都喜欢);三.《金银岛》(我们都喜欢);四.《哈克坡地森林》(她喜欢,我还剩两章尚未读完);五.《天上掉下个大蛋糕》(好玩,我喜欢)。
  其次是我还没有读过的。
  六.《怪医杜里特的故事》四本(她喜欢,阅读时常给我读几段,并高兴地大笑),一百四十多万字;七.《海蒂》;八.《绿山墙的安妮》;九.《杨柳风》(她说不错);十.《小勋爵》;十一.《黑骏马》(她很喜欢);十二.《小鹿斑比》(她喜欢,迪斯尼拍过动画片);十三.《尼姆的老鼠》(她读过三遍了,喜欢);十四.《我的宠物是恐龙》(她喜欢);十五.《小彩人的抗争》(她喜欢)。
  上面这些,除了《怪医杜里特的故事》是太白文艺出版的之外,其它都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我对比过吉卜林《丛林故事》或曰《丛林之书》的三个译本——文美惠的漓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版(另外收有吉卜林的二十几部中短篇,如《国王迷》等令人难忘的作品)、李永毅的中少版、我的朋友曹元勇博士的华夏出版社译本,觉得各有千秋。大家如有心深入研究,可以都找来读——能读英文更佳——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读之无厌。《绿山墙的安妮》和《黑骏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马爱农翻译的,译笔也不错,她主要以翻译《哈利波特》为普通读者所知。
  此外,我女儿又重看了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淘气包埃米尔》(她从二年级读到四年级,起码有七八遍了,里面的内容了如指掌)《吵闹村的孩子》(她也读了两遍或者三遍)《狮心兄弟》《疯丫头马迪根》《米欧,我的米欧》《绿林女儿》(她喜欢)。那天聊过《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之后,她忽然又翻出来《精灵鼠小弟》(很短,六万多字),一个小时不到又读了一遍。她还重翻了绿本和黄本的两本《A diary of Wimpy kid》——说重翻,是因为我认为她的英文词汇量可能还没有达到流畅阅读的程度,只是连蒙带猜吧。里面有插图,看看也好玩,昨晚她躺在床上睡觉,我还给重新读了好几页,我们一起狂笑。单词量不够不要紧,连蒙带猜不要紧。她二年级开始读《哈利波特》时,很多汉字也不认识,但一点都不妨碍她爱不释手。有读书经验的父母可能会记起自己少年时代的阅读时光,我们小时候读《三国》和《水浒》,不认识的汉字只会更多,但一点都不妨碍我们阅读。
  上述这些作品,假设缩写成了故事,那就只剩下了一地果核了。读者读完,不仅无法从这些名作中获得真正有用的心灵滋润,也读不到作品里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记不起哪怕一句精彩绝伦的妙语好句。因为,只剩下了可怜的豆腐渣啦。
  好多好玩的话是可以重复说的,例如《吵闹村的孩子》里,拉赛对布赛说:你以为阿尔贝特娜下蛋像机关枪啊。我就觉得好笑,我们笑得捧起了肚子。如果你不能理解,我就不解释了。又比如,丽莎和安娜去小卖店买东西,为了记住妈妈说过的要买的东西,她们边走边唱:一根法伦香肠,甲级的,甲级的!……啊,法伦香肠真悲伤!我们讨论的就是这些事情,我们从未划分段落大意,也不寻找中心思想。你如果不好好读书,不好好记住书里有趣的细节,不与那些有趣的事情产生共鸣,那就没必要读书啦,一个人读书,不是光找到一点中心思想就可以的。这种活,是资料员在做卡片时干的,小孩子完全可以不管。
  而我们可敬的胡编辑们的名著缩写本,理论上就是保留了小说故事,浓缩了中心思想的精华版啦。但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三十年来,凡是速成的神奇药丸或者口服液精华液都是不可信的。比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被我们的出版商好意地改成“大人国”和“小人国”,女儿二年级时从学校图书馆看过了,回家跟我说,爸爸,我们学校有一本“大人国”。我说,那本书大概是《格列佛游记》吧?她说,不知道。我说,这本书爸爸有,是好作品,很值得读。我那本书有点旧,是二十多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网格本,张健译。我本来担心女儿喜新厌旧的,但她拿到手读了,很高兴,读了三遍。为了能跟她一起聊,我也重读了这本书。我们谈起耶胡多么可鄙可笑,慧骃多么高贵庄严。
  给不识字的、或者低幼的儿童,做一点好的绘图本,我并不都反对,但我反对肆意窜改世界名著。现在,中国的各个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不同阶段的读物很不少了,有些确实不错。这些儿童读物,都是优秀儿童读物和儿童文学作家撰写的好作品,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需要。如果他们暂时读不懂世界名著,那就暂时不要勉强去读,更不能读那些胡乱改写、缩写、窜改的缩写本,这样的东西,小孩子读多了,就跟垃圾食品吃多了一样,不仅败坏他们的胃口,而且戕害他们的心灵。
  这些水平不高的胡编辑搞的名著缩写本,大多数都只剩些道德说教内容,彻底破坏了整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我女儿的实践证实了,即使在小学一二年级,由浅入深,由有趣到有味,经过一两个学期的训练,她们的阅读兴趣完全可以被激发,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反而是她们的语文老师和她们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把孩子彻底推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自己晚上去K歌去Party去麻将的时尚父母们。
  我女儿三年级第一学期,自己在书架上翻出拉格洛孚的名著《骑鹅历险记》读完了。这本书很厚,我去查了一下,漓江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里石琴娥的译本,五十一万字,是相当厚的一本巨著,她两天就读完了。我相信她肯定有些不认识的汉字,也有不能理解的内容。但不要紧,汉字这种高度抽象的图形非常好辨认,看的次数多就记住了;至于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小孩子在不断长大的过程中,一直都会有个渐次领悟的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感受会不一样。我曾在好多篇文章里反复提到《哈利波特》七卷本,这被一些假冒高雅的普通人士鄙视的所谓通俗小说,其实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给中小学生的了不起的作品。在《哈利波特》里,罗琳女士把中小学生最为厌烦而又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学校,变成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孩子们所头疼的麻瓜教程,在魔法学校变成了魔法防御课。我们所要上的体育课,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学骑飞天扫帚;我们踢足球打篮球,魔法学校的小魔法师们打魁地奇球。这就是趣味所在,因此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是每个中小学生都欣然向往的美妙世界。文学最让人着迷的魔力,就是能营造出一种现实不存在的理想的世界。每个人都有向往美好、向往快乐的梦想,文学家是把这种梦想带到无趣现实中的魔法师。
  去年,哈佛大学曾授予罗琳女士荣誉博士学位。我看过她的发言,下面有上千的观众,青年学生热情高涨,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兴致高昂,他们可能还是文坛巨擘、学界耋宿,却并不像我们某些其实阅读量很少却喜欢自装高明的网友那样,眼睛里只认得鲁迅两个字,别的一概是通俗,是垃圾。
  罗琳在演说时,满嘴的英国口音,听众席上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从小孩子的角度,罗琳通过自己的作品所阐发的友情、爱和勇气等基本人性观念,对小孩子的教益超过鲁迅那些愤怒的作品不知道有多少倍。
  我们这个狭隘的民族,在没有超越鲁迅的魔咒之前,很难有更宽厚的阅读视野和兼容并蓄的胸怀。鲁迅的小说作品,在他那个时代,对新白话文小说或许有开创性功绩。对基本人性的理解和阐发,对社会的建设性的情感,例如爱、温情等方面,他的作品对小孩子却教益寥寥。
  鲁迅的门生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单纯从小说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向来说,她的《呼兰河传》超过鲁迅的作品,我觉得中学生可以阅读这部作品。
  大陆新白话文小说,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到现在九十年,时间不够,发育也不够,中间还有强烈的断层,整体水平很低,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真是少之又少。现当代白话文作品的文学水平不高有各种原因,这我们不去争论了,事实上的状况是跟欧美相比差距很大,跟我们的东邻日本差距也不小。做出版的朋友都知道,现在的大陆原创小说反而不如翻译作品销得好。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愿意做翻译书。这是很滑稽的现实。出版界的现状,也证明了我的这个判断。大多数的出版社,无论是国营的还是书商,都把目光盯在欧美的名著或畅销书上,反复出版。最近很流行的两本小说,一本是瑞典天才而早逝的作家拉森所作“千禧三部曲”之一的《龙纹身的女孩》,另一本是日本超级畅销书作家春上村树的《1Q84》第一部——这本第一部的开机印刷量,大陆作家无人能望其项背。
  我昨晚为女儿找书,她突然说要读《汤姆沙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在网上书城一搜,我就迷糊了。各种出版社和出版机构,各种类型的版本,琳琅满目得简直让人无所适从。我可以自吹为专业人士,乱花迷不了我的眼,我要沙里淘金,找出相对满意的版本。第一是要全译本,第二是要名家名译,第三是专业的出版社。搜寻了好久,终于找好了。接着,女儿又说要看《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和《凡尔纳科幻小说全集》。我又找了很久,很久。我看到的大多是减缩版、改编版,而我要的是全译本。我找,我找,我再找,总算找到了全译本。我收藏,但是还不敢下手,要稍后抽空了解一下,才能下决心,因为出版社不是很有说服力,译者也没有听说过。不过,退而求其次,虽然不是名家名译,但起码是全译本。
  我对非全译本有偏见。女儿从学校带回来的广告里这些书,都是缩写本。我虽然没有读过这个改编本,但是此前翻阅过的大多数改编版,给我造成了强烈的感受:读了这些垃圾,还不如干脆不读。前两年,对我自己造成一次小小情感伤害的,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杜雷插图版世界名著”。我极喜欢《堂吉诃德》和《巨人传》,见这套书的目录里有《堂吉诃德》,匆忙下手。拿到书,我才发现是改写本。《巨人传》在中国我见到不下十几本,只有上海译文出版社成钰亭翻译的是全译本。《堂吉诃德》情况好一点,有杨绛、孙家孟等好几种全译版本,可以供像我这样的爱好者对比选择。而哈尔滨出版社那个插图版名著,我买到手之后,简直是“出离了愤怒”。一般的读者,尤其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哪里能明白这种版本的害处?小孩子读了,没头没脑的,以为堂吉诃德带着桑丘,不过就是去跟风车打了一架,那滑稽样跟赵本山的低俗小品也差不多了。要这样,看看央视春晚的趣味低俗的二人转就可以了,还读什么名著呢?再翻故事版《巨人传》,不过就是庞大固埃到巴黎玩,一泡尿淹死三十七万巴黎人而已。故事一减缩,一改编,大多数就是这样可怕的情形。
  一般来说,书商做这种书的主要目的是赚钱。赚钱不是什么耻辱的事情,但要对得起良心,要赚正当的钱,尤其是当你们面对着无辜的小孩子的时候。这些名著,为什么很多图书公司喜欢一出再出呢?核心秘密就是,这些书都过了版权保护期,不受国际版权保护,书商无需额外花钱购买版权。
  这些书确实值得一出再出,好吧,我不反对书商出版这些书的优秀全译本。他们为什么不出版优秀译本呢?还是为了赚钱。打着改编的名号,国内那些优秀翻译家耗费心血的译作,就可以肆意抄袭而不支付稿费了——这又省了一笔开销。译林出版社总编李景端曾写过一篇文章《“李斯”原来是李鬼》,揭露书商雇佣枪手“汇编”译文的恶劣行径:“近年来翻译界冒出两个‘最牛’的‘翻译家’,一个是能译十几国文字的‘李斯’,一个是一年出二十多本译著的‘龙婧’。”
  这样的书,不仅涉嫌严重侵权,而且可想而知的难免错讹百端。
  学校里的普通语文教师,平时每天工作很忙,如果认真按照教材的要求上两三个班的语文课,每星期都要改作业,批作文,哪里还有时间阅读作品?但是,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己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有什么能力指导自己的学生呢?语文教师的日常技能训练就是阅读,理论上每天都要阅读两个小时以上,实在没有时间,也起码要保持一个小时。好的音乐家要曲不离口,好的武术家要拳不离手,才能保证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受荒废。语文教师也需要这样的训练。像《骑鹅旅行记》那种书,读两部就一百万字了。不说古典的世界名著,拿我上面提到的林格伦、怀特等人的儿童文学来读也可以的。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古典名著的阅读不可偏废。打个比方,古典名著是内功,练气;现代作品是武术,摆架子。两者融会贯通,旁及历史和哲学著作,慢慢地就会观物自然、思想圆润了。
  优秀的中学教师不是没有,上星期我就收到湖北某中学王磊光老师寄来的信,里面有一篇他写的作文选序。我读了很感动,觉得这位王磊光老师是真心想为自己的学生做点有益之事。他的序文写得也很好,真诚,不伪饰,不浮夸。看得出来,他自己在课余也读了很多书。他说,因为喜爱莫言的作品,连我写的近四十万字厚书《莫言评传》也读了。
  中小学语文教学界,能多一些像王磊光这种努力阅读,踏实做事,而不总是把责任都推给“体制”,力所能及地把好的作品、好的品质传递给自己学生的老师,也许我们不能一下子推翻什么僵化的模式,但是我们做到了基本的人性,也可以问心无愧。教育更多是细节,而不是口号。一点一滴地积累,积小善而成溪流。小孩子,如果一年读十本世界名著,到高中毕业可以积累一百本。这个数字不多,但能读下来就也不错了。
  很多语文教师和父母,都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阅读,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子的阅读要弄得浅显一点,才能读懂。这种误导,确实将会贻害无穷。
  从阅读的角度,我个人推荐语文教师和父母们一定要找名牌出版社,找经得起推敲的好译本,让孩子读到不受污染的,没有地沟油的,没有被酸雨腐蚀过的,没有被“转摘引”重组的真正的好书。国内的出版社中,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丛书是相对比较好的。少儿书籍的出版中,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少儿社、浙江少儿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可能也不错,但具体版本具体分析才行。至于经典名著,我个人推荐过去的名家旧译本。现在专业读者比较认同的网格本、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书等,是比较值得信赖的名品。
  我见到并且买下来的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三十本的世界儿童文学权威典藏版,也很不错:译者、编者和出版者,都很认真。我女儿读了其中的二十八本,有些感兴趣的书,她还读过好几遍。她又从这个出版社附加寄来的书目中,自己找了十一本让我帮她购买。前天拿到,她也不管期末考试临近,见缝插针地读,居然一下子读掉了三本。
  中少社出版有一套“世界畅销儿童文学名著丛书”,有些是大作家的作品,例如吉卜林的《丛林故事》,马克吐温的《汤姆沙耶历险记》及《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斯蒂文森的《金银岛》等。其他的,也大多是儿童文学名品,例如柳鸣九先生翻译的《小王子》等。
  这套从书也需要认真挑选,我建议还是找“全译本”,所以里面的凡尔纳作品我不要,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我不要。还有很多不要,总之,偏激一点,凡是没有标明“全译本”字样的,统统不要,宁可错杀。
  说起来,《小王子》我至今没有看到满意的版本,虽然国内出版了无数种,我自己也买有七八种。算来算去,还是中少社出版的柳鸣九先生的译本可能更准确可靠些,是从法文直译,但略少童趣。译林出版社的《小王子》一书收入了圣·埃克苏佩里另外两篇《战机飞行员》和《夜航》,封面译者署名林珍妮、马振骋,但《小王子》和《战机飞行员》的译者是林珍妮,马振骋只是翻译了这本书里的《夜航》。林珍妮这个译本很一般,我对照过英文,深为她的随意和增减而遗憾。因为封面署名的误导,我曾以为这个版本的《小王子》是马振骋翻译的,颇有些意见,后来得到网友的指正,才仔细察看,发现了上述真相。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周克希版《小王子》,也是从法文直接译出的,看起来词句推敲比较认真。然而,周克希是数学教授,他虽然热爱文学翻译,法文估计也通,但中文能力不够圆融,精确而略少余韵。另有一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中英法六十周年彩色纪念版”,译者署名为洪友,译笔也还忠实。
  《小王子》一书在中国大陆的畅销,是惊人的奇迹,他的书已经过了版权保护,可以随便出版。我自己也喜欢这本书,所以买了好多种。虽然不是特意收藏,总是想找到更满意的译本。说老实话,对比到最后,我暂时认为,还是柳鸣九先生的译本最合我的口味。最忠实的,恐怕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周克希先生的译本。有朋友指出,现在最新的译本,是旅居德国的儿童文学作家程玮翻译的。我因为没有看到样书,不能置评。
  很多人莫名其妙地排斥“通俗文学”,这很奇怪。但是,优秀的畅销书,也是好作品中的一种。我就一直推荐《哈利波特》七卷本为中小学生必读,另外,我还推荐《达芬奇密码》《消失的符号》这种畅销书。只要写得好,畅销书有何不可?现在大陆也流行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厨房》,青山七穗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等情感小说畅销书,流行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我觉得,学生们如果有时间,也照样可以浏览,开阔眼界。另外,幻想小说的开山鼻祖《指环王》三部曲,与其齐名的《纳尼亚传奇》七卷本,都值得推荐。学生时代,多些幻想,保持着美好的梦想,是最幸福的人生经验。只有邪恶的教育,才会整天想方设法去摧毁这种想象力。如果阅读有成,像我自己就很喜欢的《巨人传》《堂吉诃德》《三个火枪手》等经典巨著,也值得推荐。
  惟阅读时,千万不可努力去寻找中心思想,做那笨驴刨食的傻事。真正的阅读,是放松的,倾心的,自由自在地漫游在这些作品所创造出来的美妙幻想世界里。
  前不久世界读书日,很多领导都出来忽悠,很多书商也出来忽悠,好像大家都明白了,中国人的读书量太少。以数量来算,并不见得准确。有人读了一百本,可能都是乱七八糟的垃圾。有人可能一年间只是反复阅读《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大师与玛格丽特》,但他得到的收获反而更多。读书,有没有所得,有没有价值,还得看读什么,并且领会到什么。
  那么读什么呢?做书的朋友都知道,现在市面上最好销的两类书,一种是财经类,包括跟财经有关的垃圾小说,例如《杜拉拉升职记》等;第二种是教育类,那就多得无法数了,学龄孩子的父母在这方面花的冤枉钱估计是数不胜数。另有一些小说原创如XX中文网等网站,里面神神鬼鬼,胡编乱造的垃圾作品,更是堆积如山。有人一创作就是“一套”,一套字数以千万计。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每天干十几个小时,这种小说也有写了好多“套”的超级大作家,比我知道的一个写剧本的朋友推出的“大作家超级写作软件”还神奇。我纳闷得很,这么庞大的字数,这么漫长的篇幅,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时间看完自己的小说?里面逻辑错误自己能不能发现?错别字有没有时间改正一下?故事里的人物性格会不会相互冲突?故事情节连不连得上?那些在网站上胡乱点击的看客,真的已经读书破万卷了?
  我们可以想想,中国古代所有经典加起来,总字数可能还不如这些小伙子大姑娘创作的“一套”小说。那些所谓的“穿越”或者现在新流行的“修真”小说,简直是堆积如山啊——堆积在硬盘上。难道读了一套或者几套这样的东西——印出来洋洋洒洒几十卷——就叫做读书吗?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过去拜访过一位前辈历史学家夏曾佑,他对夏曾佑精熟好几国语言极羡慕,说自己只懂得中文,书都读完了。按照清代大儒的看法,宋代以后的书不能算是书,宋代以前的经典加起来字数确实不多。《全唐诗》四万多首,两百万字不到。德国女汉学家莫宜佳教授卓有慧识,对钱锺书先生的著作深有研究,她认为中国传统的中短篇叙事文学,以唐五代最佳。我珍爱的一套书《全唐五代小说》,是上海师大李时人教授编的,五卷本,也不到两百万字。可是,这《全唐诗》和《全唐五代小说》里,有多少了不起的佳作啊。看客们少读一套“穿越”或“修真”小说,用来认真看一套《全唐五代小说》,如何?所得一定甚多。
  所以,读书还有个有效无效的阅读的问题。我的这些看法,XX中文网的朋友肯定不会同意,那些胡乱买了卡,在网上一有闲就随便点击一下的看客们也不会同意。传说XX中文网的工作人员,自己都要注册很多马甲,五十到一百个,自己每天顶帖。复旦大学一名研究生去XX中文网实习,其师姐令他立即注册几十个马甲来顶帖,要自己顶得热火朝天。我听他说这件事时简直惊呆了:这样下去,且不说弄虚作假的问题了,这些小伙子大姑娘长此以往,会不会弄得精神分裂?三五个马甲我能想象,十几个马甲自己顶自己的在很多社区里都有存在,但很容易就自己顶冒了。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马甲,难道不会搞混乱吗?看来,那些只写一两个字,三五个字的,例如“沙发!”“顶!”之类的网友,可能大多是自摸自顶的勇者。真的勇者,敢于一个人在网络上自己顶自己,而且顶得热火朝天。这些工作人员无疑是世界上阅读量最大的了,我同样不知道这种阅读的意义何在。
  说到胡编乱造,我女儿的上海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里有一篇《武松打虎》。不知道底细的父母一定想,这是古代经典,总归是好课文了吧。且慢,我告诉你们真相吧,这是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者自己用很糟糕的现代白话文改写过的。女儿上完这课,感到纳闷。我赶紧拿《水浒传》给她找到这一章。女儿读完了说,原来,后面还有内容啊。
  武松打虎,筋疲力尽走下山来,忽然看见两个猎户装扮的老虎,武松道:阿呀,我今番罢了。
  原来啊,他看到的不是两只大虫,而是两只臭虫。
  
  作者介绍见上文。

乱读书不如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