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的开设,是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重大突破,是高中实施新课标的一个显著特点。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一线的老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本人试图以自己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就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问题与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既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活力,同时又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困惑,例如如何处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的问题、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问题、选修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问题、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等。这些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改革的实施。因此,正确审视它们的存在,并寻求解决之道势在必行。
(一)选修课程“选择性”的缺失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课标明确规定,选修课在确保“基础性”的前提下,必须把重点放在“选择性”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高考的压力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选择权。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五个系列,共14册教科书,容量很大。因为高考的关系,很多学校会着重开设能实际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课程,如“诗歌与散文”系列(《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唐宋散文选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读》《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小说与戏剧”系列的《短篇小说欣赏》“新闻与传记”系列的《传记选读》“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的《<论语>选读》等,而往往会忽略《戏剧欣赏》《电影文学欣赏》《新闻阅读与写作》《说话的艺术》《语言文字规范与应用》《常用文体写作》等侧重应用性和探究性的课程。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不得不让步于高考的压力。
(二)学校师资与教学时间安排问题
学校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全面开设。学校师资力量有限,很难全面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另外,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选修课的开设。目前教师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众多学生在同一个时段的多样需求,学校也无法集中大量有特长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程。另外教学时间的紧缺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很多学校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放在必修五个模块开设完毕之后,也就是要到高二,而高三基本上是用来进行高考复习,也就是说留给选修课的时间不足一学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开设选修课程五个系列,有些困难。
(三)教学策略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选修课的教学给予这样的规定:“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层面,很多学校是用必修课的教学方法来教选修课程。因为考试的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训练,于是就把《唐宋散文选读》等同于必修课的文言文来教,《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就被分解为高考诗歌鉴赏题来以练代教,《传记选读》就当成了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实用文本阅读。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选修课程评价机制的问题
选修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课标中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对具体的实践操作来说是笼统的。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评价方案基本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一是形成性评价(即学生平时的表现)。相对于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来说,现有的评价体系显得有些单一。分数依然成为了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即使是形成性评价,很多学校还是将它们折合成了分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并没有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选修课的评价完全等同于必修课。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的策略
针对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试图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打造“精品”课程
学校应该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和组织工作,尽量避免开课的盲目性和组织的随意性。学校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文件和规定,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成立学校选课领导小组和选课指导小组,并组织教师编写详尽实用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在教学时间上尽量予以保证。为了确保选修课的顺利开设,学校首先应该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设置选修课程。其次,学校要做好选修课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选修模块的内容、时间安排、任课教师的情况等,帮助学生作出理性选择。另外,学校应该给教师和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有些学生因为对老师不熟悉,在选课过程中只选择教自己课的老师,学校应该尽量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
针对学校师资力量的局限和教学时间的紧迫,学校不可能开设全部的选修课程,不妨集中语文学科组的优势力量,打造几门“精品”选修课。在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要符合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基础性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拓展和提高。要尽量回避每一个老师开设一门选修课的做法,一味追求数量,牺牲质量。“精品”课程的打造不妨以专题为主,如教学《唐诗宋词元散曲》,可以开设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专题,以其代表作为教学重点,然后进行辐射,全面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
“精品”课程一定要求“精”,宁缺毋滥,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发自心底喜欢的课程。
(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共14册教科书,各个系列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同。有的重在实际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如“新闻与传记”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如“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系列;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如“文化论著研读”系列等等。所以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1.以必修为基础,注重知识的迁移。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提高与拓展,致力于学习的选择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基础性。所以巩固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的掌握是选修课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策略。如教师在开讲《唐宋散文选读》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在必修课所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迁移到选修课文学习中去。不仅要落实字词句,而且要有系统地对各项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其特点,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度的鉴赏和研读,力求选修课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
2.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选修教材容量大,如果按必修的方法来处理教材,是教不完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由过去的“教教材”变成“用教材”。由基本阅读篇目到扩展阅读篇目,由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同类阅读,举一反三,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如《唐诗宋词元散曲》的教学,我们可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为重点,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掌握某个作家作品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领会其总体艺术风格。
3.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选修课应基于必修课之上,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照顾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如开讲《唐诗宋词元散曲》和《唐宋散文选读》,可组织举办诗歌散文朗诵比赛和鉴赏会、专题性的讨论会等;如开讲“新闻写作”和“语言文字应用”系列,可组织学生调查、访问、讨论,给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三)建构开放公正的选修课程评价机制
现在各学校流行的评价方案是书面试卷测试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量化的分数成为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针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选修课程的评价机制必须与之相适应。
1.变传统的功利性分数评价为问题诊断性评价。教师不再是单纯依靠分数来评判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予诊断性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用事实描述代替量化打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也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让所有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变传统的知识掌握评价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再单纯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变教师的单一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选修课程中的评价,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甚至家长的评价。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必将开创出一条成功之路。
肖绮,语文教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