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达的空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指作品中没被文学家采用却可以用来塑造同一文学形象的各种生活场景和艺术手法,即生活场景表达的空白和艺术手法表达的空白。但它又不同于艺术手法中的“空白艺术”或“艺术空白”。“空白艺术”是文学创作时以虚写实、以虚衬实的技法;“艺术空白”则是运用这种手法而创作成的作品中的一个有机组成。
每个文学文本,都会留有许多艺术表达的空白给学生思考。作为读写教学的丰富资源,课堂上,我们只要加以利用,就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人文教育的读写教学。
《荷花淀》一文写白洋淀里水生嫂等妇女在战火硝烟中成长的纯美的人性。其中有许多没被文学家采用却同样可以用来塑造水生嫂等妇女成长过程的描写方法。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表现人物特定思想感情的需要,选择没被作家使用的描写方法来表现同一个生活场景。读写流程如下:
一 选择文段,转换写法
1 选取场景
从文中选取“商议探夫”这个生活场景: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2 导写设计
师:“商议探夫”这个生活片段,作家孙犁仅以一百五十余字就讲清了妇女们商量去看望自己丈夫的一件事,更是刻画出了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艺术手法上看,作家仅选用语言描写这一种手段,他还留给我们哪些手法可以选择来描写这个生活场景呢?
生: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场面描写。
师:对!孙犁留给我们这么多可以写同一生活场景的方法,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尝试一下选用其中的方法来描写“商议探夫”这个生活场景呢?
生:有!
师:变换一个技法来描绘出这一画面。具体要求:①将对话采用转述的方法写出。②要写出人物的年龄,说话时的神态。③要有人物对话时场景气氛的描写。④200字以内。
二 揣摩情境,体味人情
师:“商议探夫”这个生活场景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几个女人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生:几个女人对话的背景是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荼。
生:丈夫们为了保家卫国而舍家舍命,到前线上去,妻子们时刻惦念前方的亲人。
生:她们想去见见丈夫,但这事说出口来,会被认为是落后的表现。
师:因此,这些女人当时的心境应该是同一心思,却都不想先开口,怕被说是“拖尾巴”,因而都不好意思先开口,但又不得不说,这就是当时女人们的特定心境。但个性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表现,几个女人还是依次说了自己的想法。依次展示她们什么样的性格?
生: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一定是个勇者,她要承担“拖尾巴”的名声,但她必须要捅破这层纸,把大家的心思说破。
师:她是怎么说的呢?具有什么个性呢?
生:先声明自己“不拖尾巴”,再找个合适的理由“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这样在大面上去看丈夫就说得过去了。
生:而且这个女性十分伶俐乖巧。
师:这个女性把大家的心里话说破了,下面的女人还要掩饰吗?
生:其他人就不必再不好意思了。第二、四个女人就很直白了,一个憨厚,一个口快。
生:但最后一个女性还要掩饰,说是婆婆非叫自己去。她怕落下自己,只好这样拐着弯说。这个时候还不好意思,很羞涩,和第一个女性的个性大相径庭。
师:说得好。拿起笔来写人,先要揣摩人物在特定生活情境中的特定心境,表现出的人情、人味、人性,感悟文本中的生活情境,品味人生;再按要求的方法来描写这同一个场景。
三 换种写法,具体描写
学生改写原文。根据写作要求,是将原文的表达方式进行转换,保留对话内容,对话由描写变为转述、叙述,还增加人物神态和场景的描写。
四 改文展示,辨析优劣
1 展示改文
(1)让几个学生读出自己的改文。老师确认其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分别抄在黑板上。
(2)展示老师的改文“商议探夫”:
起初,女人们忸怩不语。沉默片刻,刚过门的新媳妇手里搓着苇眉子,抬头瞥一眼周围的人,涨红着脸,鼓足勇气小声嘀咕着要送衣裳给丈夫。打破了沉寂,大家都唧唧喳喳了开了腔。这位连忙说有要紧话与男人讲,那位快言快语建议快去快回。另一位穿红衫的小媳妇也急急地冒了一句,说是婆婆非让她去看看,说完低下头,面颊上的那片红云更艳了。女人们全都笑了。
2 剖析改文
师:老师的改文与原文在人物语言、表情描写、场景气氛描写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1)人物语言
生:原文是语言描写,用了117个字;改文是原文语言描写的转述,如“要送衣裳给丈夫”“有要紧话与男人讲”等都是叙述语言,仅34个字。
生:描写转为叙述,改文仍然保留了原意,写出了人物原来的个性。117个字表达的意思,要用34个字说清也不容易。
(2)人物表情
师:改文中用69个字。是怎么写人物的表情的?
生:在安排上有详有略,五个女性只重点写了两个女人的表情。
生:改文中第一个女人“抬头瞥”了别人,又“小声嘀咕”说话遮遮掩掩,这些表情写出了人物伶俐乖巧的特点,而“涨红着脸”又写出了她很不好意思的心态。
生:改文中最后一个女人“低下头”,脸上的“红云更艳”了,真实地写出她忸怩羞涩的性格特点和极度不好意思的心态。
(3)场景气氛
师:场景气氛是人物活动的整体状态,改文用了37个字,是怎么写的?场景气氛的变化过程呢?
生:开头的“起初,女人们忸怩不语”,中间的“打破了沉寂,大家都唧唧喳喳的开了腔”,结尾的“女人们全都笑了”。
生:女人们心态变化的过程是“忸怩不语”、“唧唧喳喳”、“全都笑了”。
生:女人们心思暴露的过程是不好意思暴露、有人暴露、全都暴露。
生:场景气氛变化的过程是沉寂、热烈、欢快。
3 例句评析
讨论学生抄在黑板上的三句话,启发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怎么才能做到描写具体、准确、恰当,进一步提高描写水平。
师:当我们对生活情景进行描写,包括我们对《荷花淀》中的空白处进行“自由创造”的时候,我们的描写常常会出现问题。我们转换技法在对这个片段中的人物进行描写时主要存在哪几个问题呢?黑板上是刚才几个同学写上去的三句话,都是描写
第一个女人的表情的,请大家指出其中的问题。
(1)描写模糊
师:第一句:“刚过门的新媳妇不好意思地说要送衣裳给自己的男人。”其中的表情描写哪些地方模糊、不具体?
生:怎样“说”的,怎样的“不好意思”,这些地方不具体。
师: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揣摩或需要进一步揣摩人物的处境和心态,想象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具体状貌,学会转换一种具体的说法。“说”“不好意思”可以怎么转换为具体的说法?
生:“说”可以用“叽咕”“开了腔”“抢上一句”等来代替。
生:还可以转换为“挤出几个字”“打开话匣子”“小声嘀咕”“唧唧喳喳”“冒了一句”等。
生:“不好意思”可以具体转换为“羞答答”“红着脸”等。
生:改文中“搓着苇眉子,抬头瞥一眼周围的人,涨红着脸”“低下头,面颊上的那片红云更艳了”就非常精彩。
师:描写不具体,就是描写人物时表达模糊,不能够写出人物的具体细节,就不能给人身临其境感觉。
(2)描写不准
师:第二句还是写这个乖巧女人的表情:“一个二十多岁像是新婚的少妇,她眼睛转了一转,眼前一亮,兴奋地说……”,有什么问题吗?
生:从她“眼睛转了一转,眼前一亮,兴奋”的表情看,她没有“不好意思”,倒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机灵而又充满激情的女人。
师:有的同学还可能写她“撅着嘴”“扬起眉毛”,甚至还有可能写她“昂着头”“瞪着眼”“自豪地说”或“胆怯地说”等等衷情神态,这就更离谱了。
师:描写时由于随意,或是对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境把握不准,造成人物描写不符合描写对象应有的思想性格和当时的场景气氛。
(3)描写多余
师:第三句仍然写这个乖巧的女人,她“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转盼众人,嫣然一笑”。这样写有作用吗?
生:这里通过描写人物的表情,应该突出人物“不好意思”的心态和人物个性,否则就是多余的了。这句话没有写出人物乖巧的特点,也没写出她的“不好意思”。
生:也有人可能写她“瘦高个”“胖脸大眼”,写她其他方面的外貌,都是不需要的,因为无论她高矮胖瘦,无论她美丽丑陋,都与需要表现的人物此时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性格无关。
师:对人物什么进行描写,要看需要,“需要”就是此时此刻人物的特定思想感情。如果不去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想性格,而是描写与此无关的内容,就是多余,就是喧宾夺主。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文本是很值得玩味的。作家在许多艺术形象中留下了表达的空白,这种空白内涵丰富,给了我们的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并等待我们的学生去开发,去创造。课堂上,开展这类活动可以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并让他们体验人类的情感,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