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一直热到2009年的吴宇森电影《赤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东吴营中,诸葛亮帮着接生了一匹小马,小乔对周瑜说:“它还没有名字呢!”周瑜沉思片刻道:“它既然出生在荆楚,就应该有个荆楚的名字,就叫萌萌吧”。为什么“萌萌”就是一个荆楚的名字呢?网友们不解之余,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多数人认为这个荆楚的名字拟得离谱,但也有人引经据典后,竟然找出了“萌萌”二字蕴含的所谓荆楚文化渊源——尽管连《赤壁》剧组都承认这个名字完全是随口无心说出的。
抛开电影元素不谈,仅从试题命制的眼光看,这倒可算一道不错的荆楚地域文化特色试题。从2004年湖北省获得自主命题权之后,高考语文试题命制一直强调湖北特色,而突出荆楚地域文化特色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就初中语文而言,新课程已实施两轮,给各地的教育教学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性,不少地方开展了对荆楚地域文化的研究,随之而来的中考试题的荆楚色彩也更加鲜明。这对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意识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推而广之,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分省自主命题的高考试卷,还是异彩纷呈的各地区中考试卷,都在地域特征上呈现出丰富的形式,且烙印鲜明,尤其富有创新意味。就某种程度讲,是否巧妙地命制出了体现当地独特地域文化的特色题目,俨然已经成为了评价一份中高考试卷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作为一名连续参与荆州市中考语文命题、多次参与荆州市高三语文质检命题的实践人员,笔者不避浅陋,拟以荆楚文化为例,谈谈中高考地域性特色命题的设题范畴、拟题思路和备考策略。
一、设题范畴
通常而言,在试题中命制地域文化特色题,通常会联系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人文精神、地方特产、民俗风情、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就湖北省内设题而言,命题者首先会聚焦荆楚地域特色。比如,从历史文化的源流角度,考查与战国楚文化有关的内容,与楚辞有关的内容,与三国故事有关的内容;从民间艺术的多种形式角度,考查涉及荆州民歌、荆州花鼓戏、楚剧、采莲船、高跷等;从人文精神角度,可以涉及荆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如屈原、宋玉等,也可以是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表人物,如荆楚籍的文化名人、荆州好人的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等;从地方特产角度,当然是围绕鱼米之乡设题,荆楚美食即可入题;从民俗风情角度,目前自然只能追寻农耕时代的足迹;而从自然资源角度,主要是以长江为纽带的矿产和资源。总之,设题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
二、拟题思路
中、高考语文地域性特色试题命制一般有如下几种思路。
1.直接使用荆楚本土作家的作品作为现代文(主要是散文或小说)阅读材料。
如,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材料《怀表,很老很老了》,文末特别对作者骆文加以介绍:骆文(1915—2003),曾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可见,这次文章选用分明是在向这位刚刚去世的德高望重的文联主席、作协主席致敬了。
2.选用、整理介绍荆楚文化特色的资料作为现代文(主要是说明文)阅读材料。
如,2008年荆州市中考语文第五大题,说明文阅读材料《荆州民歌》,就是拟题者查阅大量资料后,自己整理编写的一篇介绍荆州民歌的说明文。这样的材料选择一看就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非荆州莫属。
又如,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二大题,现代文阅读材料《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本文虽不是直接介绍荆楚历史文化,但其中讲到“最早的弦乐器,出土于曾侯乙墓”,介绍了弦乐与音律的测量与分析之间的关系。另外,还提到了李纯一先生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这些带有强烈的楚文化色彩的资料,打上了鲜明的荆楚标志。
3.依托教材现有综合学习活动专题,凸显荆楚地域的研究主题。
综合学习活动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块领域,不少地方在实施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考虑到了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在中考中也对这一板块着力考查,赋分较多。湖北高中尚未进入新课程,预计今后的语文高考也会在这一板块有所涉及。
如,2007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题第6小题,依托课本现有综合学习活动专题“说不尽的桥”,设计了“识桥”“赏桥”“说桥”“架桥”四个子活动。其中“赏桥”部分给了一张标志黄冈市经济腾飞的鄂黄长江大桥的图片,要求学生“观赏此桥,展开合理想象,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来描绘图中美景”。这种拟题思路,既体现了对教材基础的落实,又能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充分彰显了语文新课程的人文理念。
4.选择荆楚地域文化典型符号,巧妙考查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荆楚文化从周代发源,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已经融入荆楚儿女的血液之中,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缘此,命题者选择最能体现荆楚地域特色的若干文化符号,巧妙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实践能力。
如,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六大题,设置情境为湖北省旅游局即将组团赴香港宣传湖北,要求学生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为该团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其中明确规定必须在内容中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这道题目选择的“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三个点,覆盖地域范围广,兼具人文和地理的独特性,应该是每个荆楚儿女都耳熟能详的典型景观。解答这样的语言运用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基本的语言能力,还应该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导向性非常明确。
5.假托荆楚地域特色背景,编制灵活多样的语用单题。
相较前者,这样的命题对学生相对容易。它往往只是假托一个荆楚地域背景,并不要求对某项地域文化的具体内容熟知,只是一个贴上了荆楚标签的普通语用单题。
如,2006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六大题,虚构了一个《三楚中学报》,要求学生在已有示例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字数和句式完成表格,在版面名称之后填写体现版面宗旨的句子。其中涉及的“班级采风”和“文学园地”两个栏目的宗旨,其本身与荆楚地域文化并无相关性,其实就是一个对学生仿写句子能力的考查。同在这个大题中,还有一个提取材料要点整合单句的题目,要求解释“端午节”,虽然涉及到了荆楚文化,即使不太了解端午节,也不影响考生答题。
6.追求试题形式和内容创意,营造风格鲜明的荆楚特色。
好的地域性试卷命制,无须在试卷上出现任何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名、人名或历史文化概念,单从试卷的整体风格就知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自主命题经验丰富的高考语文上海卷,从摈弃语文基础知识考查备受争议之初,到个性鲜明地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其望而可识的“海派”特征:鲜明的时代精神、浓郁的人文气息、开放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其作文题目每年都能引来一片喝彩。这样的试卷,无须打上“上海”二字,就能让人想到“上海”。
湖北高考语文从2004年取得自主命题权后的平稳过渡起步,到2008年的五个年头里,在创立品牌的道路上,尝试了多种形式,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摸索,现在已经逐步开始形成自己的荆楚特色。而自主命题的各地、市、州的中考语文命题更是杂花生树,令人应接不暇。宜昌中考的改革步子迈得最大,武汉中考自然代表着强烈的“鄂教”特色,黄冈中考则始终表现出一种厚重与灵活相得益彰的迷人气质,而荆楚文化的中心代表荆州市,在其原有的选材精美、设题精巧、注重基础等中考语文命题风格之上,又开始循着“体验生活——解读文本——感悟生命”的新思路,生长出更加灵动鲜活的荆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