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需要科学系统的培养提高。本文以议论文文段写作为例,阐释了训练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欣赏文段提高度,模仿写作练思路,总结评比明得失,同时还论述了训练的目的与任务。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 写作训练 文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在几次写作训练中就能提升的,它需要科学地、系统地培养。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就以议论文文段写作训练为例,谈谈我在写作训练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所做的一点探索。
一、文段写作训练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写作规定:“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大多达不到这个要求,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以下缺陷:
1.在论点提出方面:提不出观点;观点不明确;有的一篇文章有多个观点等。
2.在论据方面:没有论证材料,全篇空发议论;只有一个材料,而且写得像记叙文;有的文章缺乏材料,只有司马迁、苏轼等几大经典材料;不会用材料,材料与观点不符等。
3.在论证方面:有人物组合式,文章由几个人物片断组合,没有论点统帅;有叙无议式,举例后,不结合论点进行分析;叙议不合式,材料不能证明观点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他们在写作中最缺乏的是素材,缺乏积累。首先缺乏生活积累,不能把自己的经历、见闻写入文章,缺乏了生活的“真”。其次缺乏读写积累,读与写、读与思脱离,看过的材料也无法运用,所以写作内容单调,枯燥。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下面我就“如何在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做了一点尝试。
二、文段写作训练步骤和方法
(一)欣赏文段提高度
在文段写作训练中,我坚持每周一练,每次文段写作前要进行优美文段赏析,每次选取不同的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比喻论证等)的文段让学生欣赏、仿写,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论证方法,最后学生对这文段从论证方法、段落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
优美文段欣赏示例:
沉稳从志而来。(首句提观点)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后句承首句阐发)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事实论据,典型简明)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分析论据,点出本质,揭示与观点的相通点)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回应观点)。
欣赏的角度提示:观点、论证方法、段落结构、语言特色。
(二)模仿写作练思路
在文段写作阶段,主要训练学生依据材料提出观点,改写素材为议论文段的论据,仿写欣赏文段的论证方式,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素材阅读定观点。
写作素材示例:宋代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他两岁便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到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稍微懂事之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泣别了慈母,到南都学舍不分昼夜地苦读,5年中间竟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困倦已极,便用冷水冲洗一下头脸。他连稠粥都不够吃,所以常常忍饥挨饿熬到下午才吃饭。就这样,他勤奋地学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旨,便都领会并精通了,从而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不仅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而且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学生根据以上素材得出了“立志”“勤奋”“磨难”等观点,然后叫学生写出观点句。
第二步:道理阐释明观点。
依据观点中联想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会收集与观点(“立志”“勤奋”“磨难”等)相关的名言警句运用于文段写作中,训练学生对名句的积累和运用。
第三步:列举实例证观点。
首先依据观点确定改写本素材的角度,如“磨难”应详写家世部分,“勤奋”应详写学习部分。其次依据观点另外再例举相关的事例强化观点,如写“磨难”,出了举本例以外,再举与“磨难”有关的事例进行论证。
第四步:分析论证扣观点。
围绕观点对事例进行分析论证,让材料与观点完美结合,最后重申观点,完成文段。
(三)总结评比明得失
在总结阶段,学生互相评比,分析每一步骤的得失,得以借鉴和提升,然后由学习小组推荐佳作由教师评讲,最后在全班展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终于可以写出规范、严谨的议论文文段了。
学生习作展示:勤奋才能创造成功。爱迪生曾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见成功的必备法宝就是勤奋。范仲淹5年间没解衣睡觉,困倦时,用冷水冲脸,饥饿时,一顿饭分作两次吃,这样勤奋的学习,领会并精通了五经之旨,成为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王羲之为了写好字,他在墙上、地上、衣服上、床上都练习写字,他的勤奋让屋前的水池变成了墨池,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爱迪生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做了上千种实验,终于发明了电灯。他们都用勤奋,用汗水创造了成功。只要我们做事都坚持勤奋,就会获得成功,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三、文段写作训练目的
议论文文段写作是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把它拓展开来,就是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在训练中,有以下目的:
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欣赏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价值取向;在提观点阶段,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拟不同的观点,根据观点,寻找相关论据,学生的辨别能力得到提升;在互评阶段,他们互相探讨,互相学习,每组推荐优秀佳作,最后教师点评,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也在训练中得到加强。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1)积累习惯。在写作训练中,积累是第一要素,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和素材的积累等。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看了许多素材,可一到写作中就只剩下可怜的司马迁、苏轼等陈旧的素材,举例不论证,说理也词穷,说明学生平常的积累只是停留在感性之中。我在训练中,设计了学生的思想积累——概括素材观点、名言名句的运用;素材的积累——本次写作素材运用和相关素材的运用,也训练了学生联想的能力;语言的积累——将素材变为题材,将记叙的语言变为议论的语言,同时用名言名句来增强语言的厚度。
(2)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学而不思则罔”,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读的文章、背的诗文也不少了,可他们在写作中一点也用不上,因此,他们就开始怀疑读对写的作用。其实,这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在读的时候缺乏思考,二是自己对作文的定位太高,三是老师对他们的作文要求过高,让学生看不到自己作文的进步,领会不到写作的成就感。
我设计欣赏阶段,就是从文段的观点、语言、结构中进行思考,从精读中体会阅读技巧;从材料阅读中提出观点,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感受和思考,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训练和提升。
(3)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在欣赏阶段,用文字对文段进行评价;在素材阅读中,对素材进行一句话概括和观点的提炼;在写作阶段要求除写好本素材外,另外再写两个同类素材,把以前读的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读写结合,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1)化繁为简。在短短的写作训练中,从写作方式看,有仿写、改写等;从写作内容看,短短的一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缩影;从写作思维看,正反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思维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训练。“简”中有丰富的内涵,增加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2)化难为易。整篇文章的写作费时长,容量大,对学习习惯差的学生难度较大,他们为完成文章往往东扯西凑,一个论据要写二三百字,叙议不分,而有的同学往往有叙无议,这样的作文怎会得到好的评价,学生体会不到写作的快乐,久之,他们会厌弃写作。文段训练短而精,容易完成,在交流和评价中学生会体验和分享成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附:文段写作训练模式:
议论文文段训练一
1.优美文段欣赏(并列式)(学生评价)
2.素材阅读(略)(拟观点、定角度)
3.写作训练
段首提出观点:(起)(论点)
理论论证(承)______________
举例论证(承)(列举所读素材和相关的两个素材)
分析论证(转)_______________
回应观点(合)_______________
4.同学互评并推荐
5.老师总结并展示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