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9期 ID: 134776

  

从《诗经》看封建制度

◇ 陶泓 盛开

  【摘 要】本文运用历史文化批评的方法,对《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经济、生产等特点,以及与西方封建制度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诗经》 封建制度 政治经济
  
  辽阔深厚松软的黄土高原紧紧依偎着民族的母亲河,由于与铸铁技术的发现,牛耕技术的发明和水利事业的进步,终于导致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大革命的产生,使得《诗经》里呈现出与卜辞里完全不同的面貌,大约就与封建有关吧。《诗经·周颂·良耜》仿佛可以给我们讲清楚那时的先进生产工具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意思是犁头入土真锋利,先到南面去耕地。百谷种子播田头,粒粒孕育富生机。
  说周朝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创始者,并不言过其实。现存的关于周民族的来源的资料很少,他们留下来一段简短的传说,充满神话与想象,与商或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在传说里对农业至为推崇。周朝的始祖据说叫后稷,是上古五帝时期专门管农业的官。他童年的时候,特别爱种粮食和树苗。只要是他种的粮食和树苗,长的都相当地茁壮茂盛。成年以后,后稷保持了童年的喜好,酷爱农耕,并善于寻找肥沃的土地,种出来的五谷年年丰收。《诗经·大雅·生民》篇,仿佛可以作为一种文字记载佐证一下这段传说。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卽有邰家室。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当时对生产劳动又是极其重视,《诗经·魏风·伐檀》中就有对:“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的质疑和批判,但这个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不劳而获的剥削行为,也不能等同于享乐腐朽,而是指责违背“礼”之规定的“无功而食”行为,不仅不礼貌,而且不合情理,违反处世的若干基本原则与贵族身份应该是不符的。所以当地的农民争相请后稷做农业技术指导员,学习他的种植方法。名气越来越大,以至于“咸”到当时的天子(部落酋长)尧也听说了后稷的大名,亲自接见并任命后稷为“农师”一职,专门教民众如何种地。后稷所在的那个年代,人民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常常吃不饱肚子,自从后稷教会大家怎么种好地后,广大人民群众才过上温饱生活,日子也过得比以前安稳多了。后稷的功劳自然是不可没的,舜对他的评价说,“后稷之于民,功莫大焉”,因此到了舜的时候,舜将“邰”这块地方分封给后稷,并赐号为“后稷”,别姓“姬”氏。后世又奉后稷为“农神”。有必要说下,这里虽是传说,但神话与传说看起来貌似一回事,其实不然,神话是将神人化,而传说则是将人神化。神话与传说虽然都不是历史,但却是历史的折射,不仅是信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那个时代特征相对合理的解析和诠释。到了商朝末年,周的力量愈发壮大,虽名义上臣服于商,但是仲裁力量,已经开始打破局面,直接威胁到商的东部平原侧翼。从那个古老的“虞芮之讼”(又叫“虞芮质成”)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其起因是两国边民因土地纠纷争斗起来,双方互不相让,连两国国君也翻了脸。当时周国国君姬昌积善累德,在诸侯中享有很高威望,两国君就议定相随到周国去,让姬昌给评这个理。谁知他们一进入周国的国境,就被周人文明礼让的民风所感动了。只见“民俗皆让长”,“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这两位国君不禁脸红起来,惭愧地说:“像我等小人,有何面目上君子之堂,让人家给评理呢?”然后都主动要把所争的土地让给对方,结果双方都推让不受,这块土地便被闲置起来,后人称之为“闲田”或“闲原”。当时的周、虞、芮都是商的附庸,本应有了纠纷去找商王解决,可是这里“有困难,找西伯”的共识却深入人心。
  《诗经·大雅·绵》中则记载为,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
  再后来的事想必《封神榜》里已经说得明白了,周武王姬发带领800多个部落“伐无道,诛暴商”替天行道,成为一代英雄,创建的朝代前后持续了800多年。
  为了更有效的统治和巩固这个当时世界上的新兴超级大国(当时人口大约1000万,统治面积约几百万平方公里,而此时之前著名的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极盛时也就10000多人口,千把平方米的范围)于是将《周礼》的普遍真理同当时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伟大的政治家们以超人的胆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开拓进取的精神本着一切为人民(for the people)的精神设计了封建的方法。
  “封建”一词的原意简单点说就是封土建国,在中国的“旧”书里如是记载:《诗·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是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懈。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斲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封建的对象有周王室成员如召公奭、周公旦,在对周的发展和在对商作战中的功臣如姜子牙,这时的一些部落首长,以及五帝、夏、商等先代贵族的后裔,像那个杞人忧天故事里的“杞人”就是商朝的后裔,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则是夏朝人的后裔。于是形成了“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封。《礼记·王制》篇记载,大国百里,次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汉承秦制,县大率方百里”的说法,郡县即是由此等政治单位改建而成的。各国依据大小、范围,及于京城的距离有享受着不同的权利履行着不同的义务。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赐给诸侯,让他们拱卫王室,每年要进贡,还有随同王师作战的义务,周王则不干涉诸侯的地方事务。这样在一个大国家里形成了多个政治元素,有点像今天的一超多强,这些诸侯的封地理论上都在九条大型方格的地带里,各与国都同心,事实上这种方格在地图上也画不出。这是一种以极简单的口头描述道出,用一种数学的概念,夹带着一种几何图形,向真人真事笼罩过去。周朝的组织国家的方案着重在至善至美,符合自然法规,虽说迁就融通之处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上级可以不时向下级施加压力,而下级也力求做到理想上的完美,及至到了最后往往力不从心也就不了了之了,主要是在人口统计和土地测量的技术尚未准备妥当之际,进行的技术上客观的妥协,日久月深,也就成为自然法规的一部分了。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想必各位都已经见识过了,官僚主义者要么不办事,办事则但求免于监督,监督不及便要舞弊,经常对人民的事情拖沓延误,且非常执着于形式主义。

从《诗经》看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