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新课标下的常规作文教学与高考的衔接作了深入的探讨,笔者以为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借助课文语句亮丽作文语言,借课文素材充实作文论据,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借课文表现手法深化作文主题,借课文结构完善作文构思。
【关键词】新课标 常规教学 高考 衔接
《考试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而制定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精神完全可以落实在课本教学中,“大纲”是抽象的,而“课本”则是具体的,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必须依纲教本,立足课本,放眼高考做好新课标下语文常规教学与高考的衔接。
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写作,同时让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借助课文语句亮丽作文语言
《评分细则》明确规定:一等文必须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而就学生平时的作文来看,丰富又有文采的文章就如稀世之珍,太多平凡的文章怎么也照不亮阅卷老师的双眼。文章的语言应力求有文采。有文采的语言,要么语句严谨,思辨性强;要么含蓄隽永,味笃情浓;要么娓娓而谈,朴实情真。这样的语句在课文中很多。所以,选择课文中用词生动、句式灵活的句子引导学生仿写,可在一点一滴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比喻描绘。取身边自然景物作喻体,俯拾之间,即成精彩。例如,《荷塘月色》中有用词生动的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运用比喻、拟人的语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我的空中楼阁》中的“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适当运用排比,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意思或感情,而且可以造成结构形式的整齐美,增强文章的艺术美。如《阿房宫赋》中有运用排比的句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二、借课文素材充实作文论据
高考作文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写作,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按照要求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而作为两点一线的高三学生来说,回归课本,从最熟悉的课本寻找写作源泉,既不会增加背诵范文临时抱佛脚的负担,又能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在有限的课文中发掘出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为了在作文时更好地运用这些课文中的事例、名言和名句,我们在平时教学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分类,作为写作的素材。比如,就关于雨的古诗词,我们就学过范仲淹的“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假如把它归为你的系统分类整理中的一类,待要写作跟雨有关的文章时,就自然能够派上用场了。假设你要写一篇关于爱国的文章,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的例子便有:不辱使命的唐雎、卧薪尝胆的勾践、留取丹心的文天祥、僵卧孤村尚思报国的陆放翁等。
我们可以参照名言警句书籍的分类,把课本的篇目分类,可分立志篇、真理篇、修身篇、谦虚篇、美德篇、人才篇、爱国篇、友谊篇、积累篇、创新篇、感情篇等等。如:理想志向——《沁园春.长沙》;恒心毅力(逆境成才)——史铁生《我与地坛》;爱我中华——水生嫂《荷花淀》;崇高母爱——《项脊轩志》等。
三、借课文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1.运用课文故事
“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我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长时间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为什么要轻信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问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大夫,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珍珠悬挂处的深情。”(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忏悔》片段)
“然而,他们是‘幸福者’吗?他们真的幸福快乐吗?我时常在心底叩问,按庸常者的思维方式,刘和珍们被校方开除,何来快乐?被执政者镇压,何来幸福?于是,我不能不改变一种思维方式,以战士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刘和珍们的确是‘幸福者’,因为他们是信仰的拥有者。”(2010年高考优秀作文《幸福者》片段)
2.模仿课文文体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中学课本有《屈原列传》《湘夫人》,因此学生对他应该相当熟悉。但当我们看到2003年高考甘肃考生《吊屈原赋》的时候,还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文的巧妙之处在于,作者运用了教材中出现过又不常用但适合写屈原的“赋”这一文体。此文被称作甘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2008年广东省高考优秀作文《武侯自责表》也运用了这种方法,使得内容和形式两者相得益彰。
在作文时运用课本材料,方法还会有许多。作为考生,不要慨叹作文时没有材料可用,其实我们是守着一座金山而去乞讨,我们真正欠缺的,是用“心”去发现。
四、借课文表现手法深化作文主题
巴尔扎克曾说过:“写作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课文中常巧妙地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加强对主题的表达。例如,《祝福》就通过描写祥林嫂在不同境况下的肖像(尤其是刻画眼睛),反映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突显了作品的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则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通过对别里科夫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作者在为文时也有自己对这一事件鲜明的观点态度,我们在作文时不妨借鉴过来。
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则是在原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大胆的想象把诗歌改编成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民间传说,通过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烘托等手法,挖掘出人物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文中有这样一段:
兰芝迎出屋来,仲卿跨下马来,两人相会在村口老槐树下。马儿轻轻地打喷嚏,老槐沙沙叹息,人儿止不住悲泣。
“仲卿,你……”
“别说了,明天,你进太守府的时刻,就是我去黄泉的日子!”
“你怎么说这种话?仲卿,我们都是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你不生,我也不活,今世做不成夫妻,就到地下去结个连理吧!”
就在这个晚上,兰芝跳水自尽了,仲卿则自缢在庭院的桂树枝头。
五、借课文结构完善作文构思的衔接
写文章须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需建立在有序的基础上。这里的“序”就是结构。写文章犹如建造房屋,挥毫之前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总体构想,才能一挥而就。平时我们可能总认为没有好足够的时间教学生写作文,其实,一篇篇经典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你怎样观察社会,怎样结构,怎样运用语言。这些范文,既可以成为学生加深文化积累的材料,也可以成为他们提高写作水平的范本。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法,模仿课文进行作文。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语段是值得玩味的。假如能熟练地掌握这些语段,模仿这些语段的结构特点及表达形式,进行写作的练习,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将会得到提高。
选择一些篇幅适中、立意鲜明、层次清晰、语言思想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如《我为什么而活着》《故都的秋》《我若为王》《漫话清高》《胡同文化》等,让学生仿照其中任一篇独立成文,在反复的训练中,让他们意识到:虽文无定法,但既成方圆必有规矩,那种天马行空——想到哪写到哪、写到哪想到哪的做法必在紧张有限的时间内被阅卷老师所摒弃。切记:清晰有致的结构是获得阅卷者亲睐的重要原因。如《漫话清高》结构错落有致,“漫”而不乱,正是学生写作的样板。
课本犹如一座宝山,我们没有理由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守着宝山,花大量的时间去搜索作文素材,应引导学生畅游宝山,撷英咀华。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标下的常规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河北省平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