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使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受到忽视。笔者详细分析了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特点,认为我们需要重新重视语文语法知识的教学。
【关键词】语文高考 试题 语法
现今的教材都把语法知识打入了冷宫。其实,学一点语法知识,对语文教学,对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对平日的说话作文,甚至对高考都大有裨益。
下面以句子成分为例,略作说明。
句子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其中主干成分是主谓宾,枝叶成分是定状补,它们的顺序一般是这样排列的:
(定)主‖(状)谓(补)—(定)宾
各种成分按这个顺序排列的叫常式句,不按这个顺序排列的叫变式句或倒装句。
主语是陈述的对象,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是陈述的内容,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宾语是动词的支配对象,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叫定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叫状语,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和结果的叫补语。
学习句子成分,主要有如下作用:
一、能正确使用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下在报章杂志、网络以及许多电视台的字幕上,我们不难发现,对结构助词“的、地、得”的混乱使用现象。如果不加以纠正,恐怕会误人子弟。
尽管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发音上都念轻声的“de”,但是三个词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区别。修饰名词或代词的,是定语,要用“的”;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是状语,要用“地”;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的程度和结果的,是补语,要用“得”。
例如:瘦小?摇?摇?摇战士狠狠?摇?摇?摇打?摇?摇?摇?摇敌人满地找牙。
第一空,用在名词“战士”前,表示是定语,应该用“的”;第二空,用在动词“打”前,表示是状语,应该用“地”;第三空,用在动词“打”后,表示动作的程度和结果的,是补语,应该用“得”。
二、能识别并修改病句。
以2011年的高考试题为例: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摇?摇)(全国卷)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答案】B
【解析】A句中“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是一个兼语句,“使”是谓语,“民居”既是“使”的宾语,又是“呈现”的主语,“呈现”的宾语是什么呢?找不到,这就叫缺宾语,应在“淳朴自然”后面加上“特点”作宾语。
C句中的前一句,是什么“对身体产生损害”,显然是“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因”这个介词的使用造成了“缺主语”的毛病,应去掉“因”。
D句中“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句子有问题,其主谓宾是“中小学”“是”“时期”,“中小学”也就是中小学校,学校是时期,显然主宾搭配不当,应在“中小学”后加上“时期”或“阶段”,这样主宾才搭配。
例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摇?摇)(北京卷)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答案】B
【解析】A句中的前一句,主语是“主要原因”,谓语是“是”,宾语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到这儿,这个句子已经完整了,那么“造成的”是多余的,应删去。
C句的最后一句,主语承前省略了,应该是“崇安髭蟾蜍”,谓语是“发现”,显然主谓不搭配,应在“发现”前加“被”。为使其通顺,最后一句应改为“(崇安髭蟾蜍)因五十年前在崇安被发现而得名”。
D句的倒数第二句有问题,主语是承前省略的“食醋”,谓语是“改善”,改善什么呢,没有了,缺少一个宾语,应在“营养缺乏”后面加上“的状况”。
三、能帮助做文言文的选择题。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摇?摇)(全国卷)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辅佐
【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长”“结”“赞”后面分别接的是名词“龙溪书院”“乡兵”“军事”,能接名词宾语的应该是动词谓语,因此分别解释为“执掌”“聚合”“辅佐”是正确的。
例2、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摇?摇)(江西卷)
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 作《师说》以贻之
B.上贤而释之 令人有大功而击之
C.庄助复为请告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尊宠于群臣无二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答案】B
【解析】A项的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可以译作“来”,也可以不译。
B项的“上贤而释之”,“而”表并列,“释之”是动宾结构,那么“贤之”才能与它并列,全句的意思是:皇上以之为贤释放了他。“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使人家拥有了大功劳”与“攻打他”是什么关系呢?别人有了大功应该奖励才是,这里不仅不奖励反而攻打他,因此应是转折关系,“而”应译作“却”。
C项“为”的后面都省略了宾语“之”,“为之”即“替他”。
D项“于群臣”和“于诸侯”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到各自的动词前面,这里是状语后置。
四、能帮助做文言文翻译题。
1.(全国卷新课标版)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解释:本题考了省略句。前两句的主语都是“灌”,第三句的主语发生了变化,根据前后文推断应是“皇上”。翻译时,省略的成分应补充出来,并加括号。因此,本题可译为: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2.(安徽卷)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解释:这句话有几个重点字,“以”因为意;“走”逃跑意;“道”不是“死”的主语,而是修饰“死”的,应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在路上”;第二个“以”若解释为“因为”,因为贿赂请求,这显然不通,“以贿”修饰动词“乞”的,作状语,因此“以”应解释为“通过”;“死”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接名词宾语,如果接了,那一定活用了,在这里是为动用法,“死事”即为公事而死;“退”是不及物动词,不能接宾语“之”,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退”,也可以意译为“赶走”。
全句可译为:有个押运粮饷的宫员因为放弃押运而逃跑了,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为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他)并且赶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