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唐宋词史上的第一名篇。几年前,我和研究生一起做过唐宋词一百首的排行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名列第一。今年我又让一个硕士研究生做硕士论文,做唐宋词三百首的排行榜,而且加了更多的数据和条件,原来只有两个方面的数据,现在加了四个方面的数据,所用的资料和数据多了许多,最终的结果还是这首《念奴娇》高居榜首。它的得分将近三百分,比第二名要高出一百多分,可以说在唐宋词里头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是它的知名度,还是它的影响力。
苏轼这一首词,本身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历代都有人给他鼓吹也是使它名扬千古的一个重要原因。有时候名作容易被埋没,而东坡这首词,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赞美称道,帮他炒作。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很有名的诗话著作,里面就说了:“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也。”他说是古今绝唱,无与伦比,胡仔是很有眼光又有影响力的批评家,他的话,可是一锤定音哦。他的评价,对后来的评价非常有导向性。还有金代的著名诗人元好问,在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上,元好问绝对是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第一流大诗人,他的《题闲闲书赤壁词后》说:“词才百馀字,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 江山人物尽收眼底,确实是词中的绝唱。“闲闲”,是赵秉文,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坛领袖,赵闲闲很喜欢苏轼的赤壁词,就把它书写下来,元好问在后面题写了这个跋文。两大名流,都给他盖棺定论,说是绝唱,想不出名都不行啊!在词学史上众多的评论中,我觉得晚清黄苏《蓼园词选》对这首词的解读,最到位,深得东坡的用心。他说:“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表面上是怀古,实际上是写心,写自己的人生失意。表面上写周郎,但“周郎是宾,自己是主”,能够发现这一点很不容易。“借宾定主,寓主于宾”,这个话说得很玄乎。“是主是宾,离奇变幻,细思方得其主意处。”慢慢地揣摩,才能领会词人的创作意图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蓼园词选》是晚清一部很重要的词选,现在有点校本,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的。
说了半天,还是来看这首词吧。咱们一起来高声诵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开篇就非常有气势。关于这首词,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也许你们早就知道了:苏东坡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曾经问他的一个朋友,说:我的词与柳永词相比如何啊?他的朋友说,柳永词要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您的词,要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板,唱“大江东去”。咣咣咣,像是进行曲。读“大江东去”这四个字,我就会联想到黄鹤楼的一副楹联。你们去看过没有?记不记得?“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这副楹联也很有气势,其中的“大江东去”是直接从这首词里借来的。从画面感来说,大家可以联想到《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象那波涛翻滚的气势!不过,我觉得《三国演义》唱主题曲时那个镜头呢,拍得还不是特别的理想。拍的是近景,只看到浪花在翻滚,却没有展现出大江奔腾的阔大气势,气势没有呈现出来。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就给他改一下。借用李白的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才叫有气势。李白真是仙人,他仿佛利用了航拍,李白那个时候就好像知道从天上往下看,两句诗里,从黄河的源头写到黄河的入口处,纵横几千里,那可不是一般的人能想象到、能写出来的,只有谪仙才行啊!“大江东去”这四个字,包含着一股气势,一股力量,包含着阔大的空间感。同时这一句,又暗点了题目。“大江东去”,点赤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怀古。写景当中蕴含着他对历史的思考。这滚滚东去的大江,见证着历史的变化,见证着千古风流人物。辽阔的空间、更确切地说是奔腾流动的空间里,寄托着历史的变迁感。画面给我们展现的“浪淘尽”、“大江东去”,都是空间,但“千古”两个字,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进一步正面点题。人们传说,西边那个旧的战壕,就是当年三国周瑜打仗的赤壁。苏轼的这个说法比较策略。因为赤壁,原本有两个。苏东坡没有肯定这里就是赤壁大战的地方,“人道是”,人们传说是这个地方。周郎赤壁之战的赤壁,到底是湖北黄冈的赤壁,还是湖北蒲圻的赤壁,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自古以来,多数意见认为是湖北的蒲圻,蒲圻的赤壁称武赤壁,就是赤壁打仗的地方;黄州的这个赤壁,因为苏东坡写了前后《赤壁赋》,写了“大江东去”《赤壁怀古》词,所以号称“文赤壁”。但是前几年这两个地方较劲,争赤壁大战的赤壁是指本地赤壁。后来蒲圻人先下手为强,干脆把蒲圻市改成了赤壁市,进行了商标注册。其实黄州赤壁,不论是不是赤壁大战的所在地,一样的出名。我说莫争莫争,都有荣焉。记得顾炎武还是谁说过,山东人说李白是山东的,四川人说李白是四川的,到处争这个李白的籍贯,顾炎武说莫争莫争,反正李白是我们中国人的,都是与有荣焉。我去年到四川开会,我说我们湖北人也沾李白的光,李白是我们湖北的女婿哦,她的第一位夫人就是我们湖北安陆人,所以我们也感到光荣。黄州的赤壁,有了苏东坡在那里写了这么有名的作品,足以不朽了。
下面进一步写赤壁的形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最欣赏这三句,非常富有画面感,更有立体的雕塑感和造型感。这个“乱石穿空”啊,亏苏东坡想得出来!什么时候有空你们到黄州赤壁去看一下啊,黄州赤壁现在根本看不到乱石了,也许是沧海桑田的变化吧,现在的赤壁已经离开江面两三公里远,你站在赤壁的底下压根看不到大江,要站在赤壁的顶上才能遥望长江。我想象当时苏东坡是站在赤壁底下,往上面看,镜头是仰拍的,才能拍得到“乱石穿空"的景象。“惊涛拍岸”,这是一种横向的力度美,“拍”字,很有力量。“卷起千堆雪”啊,表现波涛打到赤壁上又弹回来,喷出无数的水花。“卷”字,也用得非常巧妙。要说起来,这“卷”字是柳永“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那儿学来的。苏轼一方面不太满意柳永的词,另一方面,他又暗中跟柳永较劲。我们还可以把这两句跟“野狐精”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比较一下。王安石的词主要写静态之景,而苏轼这里呢,更突出强调景物的动态和气势。我觉得,苏轼也有一点跟王安石较劲,你写了一首《金陵怀古》,我就写一首《赤壁怀古》给你比一比,构思上有点接近。但是相对来说,王安石写那首词,是以政治家的眼光,用一种冷静平和的笔调来写;苏东坡更具诗人的气质,他这时候是激情澎湃,写来笔力千钧。“江山如画”,是收束上文,总结上文。“一时多少豪杰”呢?为下文提示、过渡。这词的结构非常绵密。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成为古今绝唱,一个重要原因是结构浑成圆融,字字珠玑,一个字都换不得。
上片是写赤壁之景,写景当中已经蕴含着怀古,已经渗透着历史感。下片是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我们先不说怀古,从塑造人物性格上讲,看看推出的画面,是怎么一个“雄姿英发”!先是长得非常英俊的大帅哥出场,跟着是美貌绝伦的小乔登场。在战火纷飞的背景当中,出现了英雄加美人,这也亏苏轼想得出来。其实,赤壁大战的时候,小乔不是“初嫁”。我们去翻一下历史就知道,赤壁大战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而周瑜娶小乔是在什么时候?是在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娶小乔已经过了九年,开句玩笑,这个时候的小乔已经是两三个孩子的妈了,绝对不是“初嫁”。苏轼不是不知道这段历史,他在这里极力表现周瑜的人生得意,爱情事业双丰收,实际上是反衬自己人生的失意,这也就是黄苏《蓼园词选》里说的“周郎是宾,自己是主”。这种说法,开始不太好理解,从字面上,从篇幅上讲,说周郎的多,好像直接正面描绘的是周郎,实际上周郎是宾客,是用作陪衬的。周郎越是人生得意,越发显示苏轼此时的失意。
[##]
大家知道,苏东坡这首词是在黄州写的,他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贬谪到黄州的,我们要了解这个创作的背景。苏东坡在这之前是在湖州当太守,相当于浙江湖州的市委书记,那也是人上人啊,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人生是倒霉透顶了。苏轼曾经题写自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自嘲说:俺这一辈子干了哪些伟大的事业、惊天动地的事业?只有三件事:贬到黄州,然后贬到广东的惠州,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贬谪黄州,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是他心头永远抹不去的伤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苏轼过去那些地位、那些荣誉,这时候统统都被剥夺掉了。他有强大的心理反差,所以这个时候他非常的失意。他这样烘托周瑜,实际上是为了反衬自己人生的不得意。周瑜“雄姿英发”,人长得帅气,又有才气,文武双全,又建立了丰功伟业,人生的好事美事被他一人占全了。“羽扇纶巾”,“羽扇”,摇着鹅毛扇,“纶巾”是一副儒生打扮,这个时候没有着戎装,不是穿着铠甲,“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之间,轻轻松松地,就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给搞定了,把他的战船烧得个灰飞烟灭。人生有这么一次辉煌,就足够了,苏东坡好生羡慕啊!所以他说: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周瑜说,东坡居士,年纪也不大嘛,你怎么头发早早地就花白了呢!东坡想到周瑜一定会嘲笑自己,其实是他的自嘲,也是一种苦笑。他想到了人生如梦,“早生华发”怎么会跟人生如梦联系在一起?人生苦短,他很想能够像周瑜那样有所作为,能够创造一次人生的辉煌,可惜四十多岁了,身遭贬谪,何时能够脱离这样一种政治的困境?他看不到出路,不知道何日能够解脱,所以他特别的悲哀。一个是他政治上受挫折打击,本来就让他悲哀了;第二个呢,他想去建功立业,创造辉煌,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来日苦短,人生很短暂,这是两层悲哀。
那么“人生如梦”怎么理解呢?人生如梦也包含着三层含义。第一层是人生像梦一样的短暂,这表现出一种生命本体的忧患。我说王安石的诗、王安石的词是政治家的诗,是政治家的词。他的词充满了政治家对社会的思考,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思考;而苏轼是一个哲人,他的诗、他的词充满对个体命运的思考。政治家王安石关注的是社会,苏轼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关注的是个体人生。人生短暂,这一点在《前赤壁赋》里头也有表现:“羡长江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第二层呢?是说人生命运像梦一样变化莫测,命运具有多变性、虚幻性。第三层,说人生像梦一样,不能够主宰、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他在《临江仙》词里说到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这在官场上尤其如此。像我们现在,命运应该说是由我们自己主宰的,但从绝对意义上讲,你的命运也是不由你主宰的。
那面对“人生如梦”,应该怎么办呢?苏轼这里说得很含混:“一尊还酹江月。”他拿了一杯酒往那一洒,祭奠江月。也许他暗暗地说,一二十年以后,我苏东坡还是一条好汉。苏轼这里的态度含混模糊,他有一点失意,又有一点不甘心,他没有绝望,骨子里还有一种不服气。苏轼对人生非常乐观,他早就意识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人生的挫折磨难,就像月亮的圆缺一样是不可避免的,他坚信总有一天会摆脱这些挫折和磨难。所以这个“酹”还带有一点不服气的意思,“我总有一天能够跳出来!”
苏轼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他总是乐观地面对人生,含笑面对人生。这首词虽然是怀古,但是也曲折地表达了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在一般人看来,“人生如梦”是多么消极啊!其实“人生如梦”本身并不消极,意识到“人生如梦”时,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才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有人觉得“人生如梦”,就要及时行乐;另一种态度是,既然人生苦短,就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我觉得,苏轼这里没有沉沦,还有上进心。为什么呢?如果他真正的死心、真正的绝望,他就不会羡慕周瑜了,也许想都不会想周瑜。既然他那样羡慕周瑜,骨子里是希望能像周瑜那样,去实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我想这首词有两点启示:一种是面对着人生的挫折,我们要乐观,要有一种信念——对生命的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这一点。第二点就是,无论是在什么困境中,总要怀抱一种理想,总想着要履行个体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苏轼虽然更多地关注个体人生的命运,但同时他也没有忘记个体对社会的责任。
我们下面再看两首赤壁词。我有意把三首词进行比较:同样是怀古,如何写?下面这首词是南宋戴复古的《满江红》。无论就它的知名度而言,还是就它的艺术精巧度而言,确实比苏轼的《赤壁怀古》稍逊一筹,要差一个档次。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假如没有前面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那这首词也算是写得很好的了。但是有了东坡词,这一比啊,就比出它的差距来了。这首词是“入手擒题”,一开始就正面点题,用了两句十一个字说明“赤壁怀古”之意,虽然很老实,但是不免显得有点笨拙,有点浪费笔墨。题目已经交待怀古了,还要你在词中说什么怀古呢?就没有必要再说“怀古”了嘛。人家苏东坡那里,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景当中就把读者的思路引向了千年的历史。“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他怎么来写周郎呢?前面已经有苏东坡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写战争场面只用了一句“樯橹灰飞烟灭”,他浓墨重彩描绘的是周瑜的形象,是周瑜人生的得意。戴复古这里呢,他只是写这一场战争:当时年少的周郎,“气吞区宇”,就像辛稼轩写的“气吞万里如虎”。他指挥万骑临江,他的将士像貔虎一样,个个勇猛异常。“貔”是一种勇猛的野兽,这是写周郎、写东吴大军的气势。“千艘列炬鱼龙怒”,千艘战船都在燃烧着火把,以至于江里头的鱼龙都为之惊怒。这是写两军对垒的场景,用了一句比较精彩的对偶句,来写当时两军对垒的情形,也有特点。“卷长波”三个字有气势,好像把江水倒挂起来一样,把曹操围困在那里。可惜这些场景都没了,“今如许”,今天的赤壁是如此的冷清。
他这样怀古是什么用意呢?戴复古是南宋后期词人。这个时候,整个社会是苟且偷安,他想为什么现实中再也见不到像周瑜这样的领袖人物呢?我们南宋为什么就很难出现和金人决斗的场面呢?他在这里有意突出当年赤壁大战的辉煌,他突出的不是人,而是周瑜大战的场面,这里也蕴藏着一种对现实的痛苦,一种感慨,觉得这样的场面南宋已经不复可见了。“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这四句比较铺张浪费,说的只是一个意思,就是赤壁。“览遗踪”,说登览遗踪故迹,比读史书、比读文字上的材料更加让人感慨。到了赤壁这个地方,好像脑海当中再现出当时的历史情景,也更增加了对现实的感伤。想到“几度东风吹世换”,沧海桑田,可惜当时那样历史的场景已经不见了,当时“气吞区宇”的人物已经不见了。见不到那样的人,见不到那样的事,“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的“金缕”,是指初生的柳叶。杨柳倒还展现出丝丝生机,而现实却是死气沉沉,杨柳为谁摇曳为谁绿?在这种现实政治环境中,谁还有心情去欣赏枝头的金缕啊!心情沉重,以至如斯!
戴复古这首词里头,不是表现的对历史人生的思考,而是对当时朝廷无能和社会现实的一种感慨。这种感慨是我们揣摸出来的,不是字面上表现出来的。这首词,清人《四库全书总目·石屏词提要》评价比较高,说:“赤壁怀古《满江红》一阕,则豪情壮采,实不减于轼。”但是我觉得这首词的“壮采”还是“减于轼”的,比苏轼赤壁怀古词还是要差一点。顺便说明一下,《石屏词》,是戴复古的词集。
[##]
我们再来看辛稼轩的一首赤壁词。稼轩这首词很难说是名作,在辛稼轩的作品中,原是不太起眼的一首,艺术水平也很一般,我是为了比较,才把它提出来,以便比较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诗人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平时代的苏东坡,借周瑜来表达自己人生的失意。战乱之后的戴复古,表达的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讽、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满。而作为英雄的辛稼轩,他面对赤壁,又想到了什么呢?看看他的《霜天晓角》所唱: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这也是一首押入声韵的词。他首先感慨苏东坡的不幸。“雪堂”,是苏东坡在黄州居住的地方,苏轼有文才,贬谪到此地,写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写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是他没有得到文章的好处,文章没有改变他的悲剧命运。他为苏东坡感到遗憾,也在为他鸣不平。古人常说“儒冠误我”,苏轼如此天才,都没有办法改变他迁客的命运,怎能不让人感慨?他“赋写曹刘兴废”,《赤壁赋》里头不是写曹操“横槊赋诗,舳舻千里,而今安在哉”吗?当年是何等的气势,如今呢?千古以前的事,没了。“泯陈迹”,陈迹消失了。稼轩面对赤壁,倒没有正面地去写曹操、写周瑜。辛稼轩是英雄,英雄崇拜英雄,他心目中的英雄是曹操和刘备,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三国演义》,只有《三国志》,曹操在辛稼轩的心目中是英雄,曾经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所以他这里没有贬义,只是说历史的兴废,曾经有两位辉煌的人物决斗过,最后也没留下什么痕迹。辛稼轩好像没有到赤壁,请注意,词中写的是“望中矶岸赤”,好像是在江对岸,在我的老家鄂州写的。
“半夜一声长啸”,就像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一样,这一声长啸,是如此震撼人心:“悲天地、为予窄。”天地是如此之宽,却没有我施展才华、没有我请缨之地。这可以说是英雄的怒吼,是英雄的长啸。这一啸,突现出稼轩的英雄本色。我们看看古人类似这样的诗句。唐代孟郊有一首诗,叫《赠崔纯亮别》:“食荠肠亦苦”,荠本来是甜的,但是吃起来肠子都是苦的,吃甜的都苦,可见他的生活没有一丝快乐。“强歌声无欢”,听歌嘛,听再动听的流行歌曲,也不痛快,耳朵里仿佛都是噪音。“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出门就是绊脚石,谁说天地宽阔呀?孟郊这人一生倒霉,所以有这种心态。李白的《行路难》写来气势就不一样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世间的道路像青天一样的宽广,可就是没有我李白的出路!他也是表现人生的失意,但写得有气势。记得北京大学的林庚先生在谈到“盛唐气象”时说过,人家李白即使表现痛苦、表现不满,都很有气势,不像宋人那么感伤,“凄凄惨惨戚戚”的。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比较,说的是盛唐诗人富有豪迈的气概。中唐白居易的诗则说:“无事日月长,不羁天地阔”,白居易表现的是悠闲的心境。没事的时候,你觉得日月很长,日子很好过,很悠闲。“不羁”,心中没有苦恼,没有羁绊,你就觉得天宽地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辛稼轩这个“悲天地,为予窄”,反映的是在那个苦闷压抑的时代里,英雄找不到出路的悲哀。这是个体英雄的悲剧,更是时代、社会的悲剧。辛稼轩这一句,跟李白的“大道如青天”有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