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8年第6期 ID: 94440

[ 施雪琴 文选 ]   

让流行曲激活语文教学

◇ 施雪琴


  即便是音乐课,反对把流行曲引入课堂的声浪也是一波又一波,那么,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引入流行歌曲似乎更是“不合时宜”,困难重重了。
  你听,那些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的流行曲,要吗爱恨情仇纠缠难清,要吗“眼泪满天飞,苦痛遍地寻”,再不然,又夹杂着摇滚、“重金属”,如此颓靡腐化不健康,怎能不给学生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的确,我们无法否认流行曲的负效应,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我们同样不能否认,流行曲中不乏音韵谐美,情深意长,又贴近生活,表现个人对生活、理想和内心世界感受的精品,它容易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了共鸣,就渐有了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投”其所好,把流行曲当作语文教材辅助材料的一类引入课堂呢?更何况,即便是粗制滥造、低劣笨拙的流行曲及其flash制作也会给我们一些反面的启示,我们何必拒绝它们呢?
  当然,我们语文教师引流行曲入课堂,其宗旨绝不是为了提高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而是引其“词”发其“思”了、取其flash构思,等等。
  那么,怎么“引”?引而发,“发”什么呢?
  
  一、拿流行曲与教材多方位比照,印证夯实旧知识,拓展延伸新知识。
  
  ①学以致用,触类旁通,提倡跳跃式发展与反刍式学习。
  不管是“学以致用”的“用”,还是“触类旁通”的“类”,我们一直把它们囿于各类试卷、各种练习中,于是,课内课外,试卷满天飞,练习遍地是。教师为学生作业量的增加而灯下奋笔批阅,学生为一张张试卷一道道练习而夜夜熬更漏日日形憔悴。要突破这一“围城”,咱们不妨看看“城外”的风景,而“城外”的风景纷繁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如何能够遍览!故,我们姑且撷取其中的流行曲为“用”作“类”,突破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来个跳跃性反刍式学习。
  以作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教学为例,放一曲《同桌的你》,探讨三个问题:它传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哪些细节来描述?同桌是个怎样的女孩?因为熟悉,因为喜欢,学生很容易揣摩出:《同桌的你》传唱的是曾经似有似无的恋情,表达的是对学生时代的同桌的牵挂之情。这种牵挂之情在“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几个心理细节中表达得清新明朗充满阳光。“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这一动作细节似乎让我们见到一个长发披垂的女生正侧身低问“有橡皮擦吗?半块也行”。真是情趣横生,羞涩满橡皮。一个恬静柔美的女生似乎就这么着的,也向我们借起了半块橡皮。
  再忆《项脊轩志》中“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生活小细节把旧式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分家后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横陈于读者跟前。再联系《诗经·卫风·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一个“抱布贸丝”的动作细节,令人觉出一个渴求得到爱情得到婚姻的男子的憨厚而又冒险的行动,这一行动与下文的“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反差愈强烈愈是令人感慨古代男权社会男子多变的可恨女子多情的可悲。
  教学中,可由《同桌的你》谈起,联系到《项脊轩志》《诗经·卫风·氓》,再联系到《秋天不回来》(“想为你披件外衣/天凉要爱惜自己/没有人比我更疼你”)。如此相互印证,学生又如何不重视细节描写的作用,又如何不思忖着在自己的文章中怎样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突出文章的中心。
  再以讲授虚实相生是如何令文章充满了意境美为例,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实),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虚)似的”“塘中的月色(实)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实)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虚)”,这几个句子历来为人称道,但其中的意境却是令学生难以描述。咱们试着以《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焚香感动了谁/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为例来品味虚实相生的美丽。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发如雪》中,“纵然青史已经成灰我爱不灭(实)”与回忆中的你长发柔情(虚)纠缠着,眼前的执意挽留却明知不可挽留(实)与渴望中的焚香感动令你回眸(虚)的矛盾,让人体味着歌者的欲罢不能、无悔难舍的痛苦挣扎,于是情感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中别有了一番情致,这情致妙在虚中有实,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这一感受,由《荷塘月色》谈起,联系到《发如雪》,还可以再回到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虚)?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实)”。总之,知识在反复咀嚼中,感受在点滴辗转中,印象也就愈来愈清晰明了了。
  当然,“引”与“发”并不只局限于以上两例,还可以扩展到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构思,等等。
  当然,拿流行曲与经过专家们几番论证验证、大浪淘沙后编写而成的教材相提并论似乎有点不恭,但,纵观这几年高考语文试卷的流变,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的积淀愈是丰厚,生活的感悟愈是透彻,你就愈能从容答题,要不《语文学习》杂志如何始终提倡“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呢?
  ②缩短距离,挖掘深度,渐入文学鉴赏之殿堂。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存在于文学作品与学生、作品的作者与学生,存在于古与今、经典与流行,存在于理性与感性、提炼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令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隔膜,压抑,顾虑,甚至排斥。于是,高山仰止,仰而难学,仰而不学。缺乏兴趣缺乏动力的学生即便面对优美绝伦的作品也会无动于衷,十几年的教学阅历,愈让我明白了想让学生接受文学作品,沐浴其中,涵咏玩味之,授课时首先要琢磨的是如何缩短那些距离。
  如何缩短距离呢?
  拿流行曲与文学作品进行类比论证,对知识点追根溯源,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渐形成各自的知识的网络体系;作点点滴滴的知识储备,以期达到厚积薄发。
  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向来是教学中必涉及必分析的经典形象,或许是学生的现代节奏与传统文化、今人与古人之间存在的生活与感受的距离,学生们充其量对此产生“杨柳拂江岸,清风过残月”的凄美孤寂之感,难以感受其中丰厚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解读文学作品的意象,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呢?我们可试着联系《两只蝴蝶》,引领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两只蝴蝶可否换成其他的小动物?双飞的蝴蝶作为自由恋爱的象征,可以追溯到学生熟悉的梁祝故事,梁祝的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变形,肉体的死亡正是灵魂的解脱,就如蝴蝶从蛹中飞出。时光奔逐,梁祝化蝶而逝的故事,沉淀成我们民族文化的底蕴,让蝴蝶成为表达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的象征,因此,以蝴蝶喻爱情,它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这一形象当然不可更换。
  有了这样的解题思路、知识储备,再回头讲析柳永是如何把“杨柳、风、月”这三种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考其源流,旁征博引,学生也就容易接受。推而广之,“梅”“东篱”“哀鸿”之类的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附着上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为了缩短距离,鉴赏《秦风·蒹葭》时,可从琼瑶的《在水一方》说起;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可从安雯的《月满西楼》谈起;鉴赏张继的《枫桥夜泊》,可从毛宁的《涛声依旧》听起……总之,打破生疏感,缩短距离,让学生感到文本就在我们的身边,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与我们一直息息相关,长此以往,学生的知识储备日渐丰厚,鉴赏能力也就潜滋暗长了。
   [##]
  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形象探究可用此教学法,文学作品的语言、表现手法等的鉴赏也同样可用之,因为事物总是古今一理,也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③学习评点,多思多讲多练笔,避免蜻蜓点水过眼云烟的学习。
  学习方法不外乎不断地归纳、比较、联想,听说读写相结合。听流行曲,学语文也如此。
  笔者曾试着让学生听德德玛与刀郎的歌曲,以下是一教学小片段。
  一生:我喜欢德德玛用蒙语唱歌,不喜欢她用汉语唱。用汉语唱,歌词过于直白,少了蒙语调子浓厚的沧桑感。
  师:许多人评议着刀郎的歌挺有沧桑感的,那可是用汉语唱的。
  众生一番交流,总结,而后诉之笔端,一生写着:“两人不一样。听德德玛的歌,你似乎有一种踏过荆棘走过阳光,历经苦痛绚烂之后,归于平静冲淡宁和之中的感觉,一句话,德德玛的歌曲,沧桑中满是睿智的豁达;刀郎的歌不是充满沧桑,而是纠缠挣扎,因为他还处在疯子兼傻子的阶段,对生活有所求又求之不得,或求之难得偏又执着地要付出自己的痴情的阶段。”
  笔者还曾播放《我想说我不是鸡》与《猪》两首曲子进行比较,两首的风格一样的诙谐风趣,众生笑成一团,笑后坦言,《我想说我不是鸡》让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带泪的笑,《猪》让他们知道了什么是轻松的生活剧。
  随手拈来,许多流行曲都可以是语文的“练习题”,那些歌曲语言可意会,形象可品析,风格可评点,主旨可琢磨。
  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它传达爱情对人的吸引和召唤,爱没有理由,没有原因,天性使然,就像老鼠爱大米。又如《孤单心事》中“爱你是孤单的心事……像一朵向日葵在夜里默默地坚持”,即便是坚持,也只能是默默地,不为你知,不为旁人所知,如一朵向日葵执着于阳光,却不能在阳光下灿烂,而只能在夜里静默着、孤寂着,心在颤抖,却不能声张,这是怎样的一种忧伤与坚忍。再如《月亮之上》中的“生命已被牵引/潮落潮涨/有你的远方/就是天堂”即便海水退潮,它还会涨潮,生命的运行从不会因一时的荣耀与失意而停止脚步,它被牵引着,执着地、无所顾忌地奔向“有你的远方”,“你”可以是那恋人,也未尝不可以是那生命中不懈追求的目标、宗旨、境界……
  理论离不开实践,学习离不开练习,有了练习,知识得以运用;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循环中,知识便得以巩固,得以创新。若能以流行曲为“练习”,若能藉此要求学生多思多讲多练笔,相信学生的收获应是颇为丰厚的。
  
  二、以某些流行曲为反面教材,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以某些流行曲为反面教材,听流行曲,看FLASH,寻其弊病,探其根源,让“错误”成为学生成长的契机。
  ①听流行曲,辨析病句,培养生活语感。
  《隐形的翅膀》中“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学生在周记、作文中也常常写到“很打击”“很受挫”,大概与耳濡目染流行曲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藉此讲授“很”是副词,副词不修饰动词,由此涉及副词如何修饰形容词这一语法习惯,相信学生会乐于易于接受。
  ②看FLASH,了解何为“套袭”,激发学习乐趣。
  《求佛》的FLASH有好多版本,点击WWW.10QQ.COM,你可以观赏到其中一种,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个画面、整个构思的来源。
  ……你可以看到片头是一块巨石,上刻“求佛”二字(电视剧《红楼梦》的片头也是一块巨石,上刻“石头记”),随着剧情展开,当年与小女孩一起在林中嬉戏的一只可爱的小动物在佛前许下三条誓愿,化身为人,到繁华的都市茫茫的人海中苦寻女孩,找到了女孩,找到了爱情,那一刻,他倒在她的怀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唉,整个一个丹麦安徒生《美人鱼》的中国版,观看时教师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同类画面同类构思的比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套袭的价值只在于博得众人一笑。
  ③比较、鉴别,以理解何为主旨不健康,内容空洞无物。
  《狼爱上羊》中有这么几句歌词:“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谁让他们真爱了一场/狼爱上羊啊并不荒唐/他们说有爱就有方向/狼爱上羊啊爱的风光/他们穿破世俗的城墙/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他们互相搀扶去远方。”
  看过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WWW.22ND.COM)的大概不会忘记喜羊羊对美羊羊说的一句话:“村长说了,狼只懂得吃羊,是不分男女的。”狼是肉食动物,爱吃羊,你让“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他们互相搀扶去远方”,这何止是令人感到荒唐,更多的是让人觉得作词者的无知兼无病呻吟;你说“狼爱上羊啊爱的风光/他们穿破世俗的城墙”,我看,这只狼那只羊穿破的不是世俗的城墙,而是打破他们各自的天性与禀赋,怎不“风光”!更别提那《香水有毒》了。
  总之,我们在承认流行曲中那些令人颓唐之时更寻求堕落的时候,还可以从反面汲取语言养分,得到构思启发,得以揣摩写作技巧,一味地批判与扼杀,不如告诉学生如何怀疑如何批判。
  当然,流行曲中还有那经典的唐风宋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它们在歌手们的演绎下风行一时,风行的总会惹一部分学生热衷,热衷了就学着唱,会唱自然易写,于是学生背诵唐诗宋词不必苦恼了——唱出来呗,何必死记硬背。
  再者,流行曲中也有许多激人奋进,品味亲情的作品,如屠洪刚的《愚公移山》,刘欢的《从头再来》,陈红的《常回家看看》……
  再回首,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教师高耗学生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应是问题的症结之一。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兴趣逐日下降,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困境,如何开放语文教学的内容,我们可尝试着联系生活实际,从流行曲中蓄积生活阅历,增添人生感受,激发高尚情操,提升人生品位,感受正面教育。
  其实,生活中不仅有流行曲,还有球赛解说词、广告词、电视剧,等等,“一言以蔽之”,教师兴之所至,都可以作为教材辅助材料加以演绎。
  施雪琴,教师,现居福建福清。
  

让流行曲激活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