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虚拟体验,是指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下的非真实的体验,其内容是经验的印象,是意识和情境的存留,更多的是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想象和联想。虚拟体验总是局限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而且在一定的时段内进行,如课堂教学就是最典型的虚拟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成了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总共出现了18次,贯穿《语文课程标准》三个部分的各主要方面。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的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体现了“体验”取向。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陈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下面,笔者就虚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几种有效的方式。
一、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
初中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脑中已存储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验、知识。阅读时,我们可以激活贮存在学生脑中的相似的经验,引导联想,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要积极促进学生从被动的体验学习转化为主动体验学习,并使体验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过程。
课堂上的虚拟体验,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准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激情和愉悦。即可巧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较深的情感,使之与课文情景巧妙结合,让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例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学生先想想说说:自己也许有过赖床不想上学的经历,爸爸是怎样教育自己的?有什么体验?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又如学习《散步》一文,学生初读并不为文章质朴的真情打动,在安排了一段说话训练“谈谈父母之爱最令你感动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一件事”后,学生很快陷入沉思,在发言时很多学生眼睛湿润了,个别甚至泪光点点。教师进一步点拨:“你能把感动的细节描写下来吗?”学生感到有点吃力了,于是很自然地引入到“劝母亲多走走”、“顺母亲走大路”、“背母亲仔细走”、“妻子背起儿子”等描写片段,再联系课后比较阅读材料《三代》中“为保护孩子与父亲,一位中年男子主动撞上自行车”这一细节,学生被深深感动了。朗读时,学生脸上都流露出感动的神情。母子情深父子情深这一深刻体验将学生和课文紧紧相连。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同时深刻挖掘课文内涵,创设情境使两者沟通起来。“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做”,让学生亲历感受,自感自悟,静思揣摩,学生才能用“身心”感受语文之美。
二、走进情感空间在美读中体验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形于言而情动于中”。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没有与作者的情感接轨,学生就缺乏真正的感悟。这里“读”有二层含义,一方面指教师的范读要能读出文章的情感,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朗读能力,经常范读,读出课文的原汁原味,学生在听读中神游其中,就能感悟到文章的精美。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一开始在舒缓、浪漫的《星空》音乐中,教师以一种柔和、舒缓的语气,带着一种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背诵诗歌,学生在听读中神游了“天上的街市”,再结合各自轻声朗读、指名朗读、齐声朗读,比较顺利地体会了诗歌的感情,品味了诗歌的语言。另一方面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披情入文,追求和作者情感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当是进入角色的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即使语气、语调、语速、节奏等细节,也要逼真传神。并且尽可能的用个人分散朗读,使之读出个人情感体验。如学习《金色花》一文,朗读贯串始终,学生朗读时,不仅要求读出感情,还要注意细节。如在学生朗读第一段时,起先读得比较平淡,经过学生反复朗读、揣摩,教师的点拨,学生终于明白要加重读出“金色花”、“笑嘻嘻”等重点词,脸上带着俏皮、神秘、善意的微笑,用一种活泼俏皮的语气读出来,因为孩子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孩子在以一种孩子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充满童趣。就这样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反复揣摩,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读出了诗中的韵味,怎么会理解不了诗中感人的形象?怎么会体会不了诗人温柔的感情?怎么会领会不了诗歌美好的意境?一些诗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甚至可以一起轻声吟唱。滨田正秀说过:“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情感的代名词。”只有注重情感的真切投入,真正做到“主体与主体对谈”,才能激活语言,才能使语言在心中彻底内化。语文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形式,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
三、创设问题情境在思考中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学习者、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指挥者,教师要努力提供一切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如果能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学习倾向的延伸和学习潜能的发挥,他们就能和谐、快乐地学习。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精心设计提问,通过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调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在他们一次次豁然开朗后,他们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极大提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钻研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无疑处生疑,有疑处解疑,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才能深入情境领悟文本的内涵。
如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学生在自由质疑解疑中,一位学生认为:“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中“镇静”一词用得不够好。通过讨论,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受,认为在“生活欺骗了你”时,在“忧郁的日子里”,还需要“勇气”、“信心”、“毅力”等。这样在质疑解疑中体验,结合反复背诵,将诗中的人生哲理内化为精神力量,在学生未来的某一个转折时刻某一个痛苦时刻会发挥作用。学生学完《皇帝的新装》,质疑“在童话的结尾,皇帝既然觉得百姓的话似乎是真的,为什么不赶快结束游行,免得继续出丑?”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果不这样结尾,还可以设想哪些结局?通过比较,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写作的意图,疑惑就迎刃而解。在这质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与其说在读课文,不如说在读自己的人生感受。他们的知识、人生感受在类似相关的情境中触发,悟性将大大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由切身体验而获得的知识或明白的道理,更容易对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因为它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一种尊重。如果我们能够把体验教学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化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为自然活泼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提供虚拟环境在情境中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特定的虚拟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渐学会自己探索,构建认知,享受学习语文的愉悦。中学课本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往往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在此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现代教育媒体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将各种语文学习资源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通过创设情景,展示现象,虚拟现实等手段,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学生在认知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情感,诱发了学生探究动机,从而构建了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
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片断《雷电颂》时,放映电影中《雷电颂》的片断,让学生看录像,谈所见所闻所感,这几方面至少包括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部分说的什么?并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将课文内容与画面内容在心里叠印,体会屈原的情怀。这样,使学生觉得自己仿佛成了失去自由的满腔忧愤的诗人,在热切地呼唤雷电,在表达推毁黑暗阴惨的社会的强烈愿望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再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文,单从文字描述中,很难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甚至有一些学生都不明白它是什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插入电影《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撼天动地的动感画面和沉重有力的击鼓声音。课堂一开始播放一会儿,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这充分感受并激起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美与文章的意蕴美,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另如,一位开课老师教《斑羚飞渡》时,一开始先借用课件展示斑羚群被猎人追赶到伤心崖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课件情景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分成猎人和斑羚两大组,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对话。利用多媒体渲染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广阔的知识海洋激起了学生更高的探究欲望,于是,交流、展示一浪高过一浪!丰富多彩的信息使学生产生了独特的认知体验,各不相同的情感感受。更使我们看到了呈现多元化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多维发展倾向。
五、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
人一旦进入某一种实际情景,或接触模拟情景,甚至是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它只要能激起学生对事物真切感受,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真实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就能诱发学生的体验。学生动手表演,使学生在实践中,产生一种新奇的刺激,从而获得切身的体验。动手表演,其实是一种将舞台表演艺术移植到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把学生带进课文意境,以保持课堂学习的激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其强烈的表达愿望,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调动其艺术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方法。这种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在活动中能感受理解、加深体验,往往让人终生难忘。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中“老大臣看新装”片段,神态与语言很富有个性化,学生通过模拟,便能体验到老大臣复杂的心理,把握住这个可笑可怜可悲的形象,作者讽刺揭露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样把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又如《羚羊木雕》、《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孙权劝学》等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然后点评“演得怎么样”,讨论“如何演得更好”。通过表演与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感受,轻松地体会了情感,把握了形象,领会了寓意,揣摩了语言。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学生动手实践,他要求我们“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语文教材很多篇目都具有可表演性,解放学生的手脚,换去矜持的外表,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投入,学生就能体验到语文的自由洒脱,锻炼到各方面的能力。
以上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几种有效的虚拟体验。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还有许多虚拟体验法。总之,有很多有效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进行虚拟体验。语文教学正是靠着这种种体验,从心灵深处在养育着学生的人文精神。正是靠这种重视体验的语文教学,导引广泛大量地阅读,阅读是不教之学,不教之体验。如果读书而沉浸于体验,人文精神就已经跃跃于学子之心了,这不正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期盼吗?
何慧娟,教师,现居浙江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