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本课是单元的第三篇文章,同学们对戏剧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方面的讲解可以简略。因为节选部分的重点是:帕里斯凭吊和罗密欧殉情。这也就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朗读法,探讨法,串讲法。
课前准备:
1、结合注解①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2、能叙述《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故事情节。
3、反复朗读课文精彩语段,把握情感。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现在我先来说一段话,注意听记,然后准备复述。
师: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是戏剧界的荷马,他戏剧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的丰富性令世人叹为观止。他不仅属于英国,更属于全世界;他不仅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千秋万代。他从五百年前的中世纪向我们款步走来,他的名叫做威廉·莎士比亚。[语速稍慢]
生1:(复述)(忘记了“他从五百年前……”这句话。)
生2:(复述)(内容较全,声音响亮。)
点评: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的形式导入新课,给人一种语言的铺排美。且内容都是赞美莎士比亚的巨大成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尔后复述的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记的能力,也很好的锻炼了他们口头的表达能力。形式与内容,知识和能力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师:刚才这一语段是对莎士比亚成就的高度概括,接下来说说你了解的莎士比亚。
生:英国戏剧家诗人,作品流传下来有三十多种。初中学习过他的《威尼斯商人》。另外,还有《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还有《麦克白》等。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介绍剧情。
生: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出生于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家族,这两家有世仇,可这两位年青人却因为一次舞会而一见钟情,然后通过长老劳伦斯秘密成婚。不幸的是双方的亲戚,朋友都在相互杀害,罗密欧因此遭到了流放。与此同时朱丽叶父母逼她嫁给贵族青年帕里斯,情急之下朱丽叶服下了劳伦斯长老的假药,于是婚礼变成了葬礼。罗密欧获悉后来到朱丽叶坟前与帕里斯决斗后自杀殉情,苏醒过来的朱丽叶看见罗密欧已死,遂拔剑自刎殉情。最后两家在亲王的调解下和好。
师:内容熟练,语言得体,衔接自然。说明预习工作做得充分。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发生在哪一个城市呢?
生:意大利维洛那城。
师:莎翁是英国人,他为什么要把故事的地点选在意大利谁能予以回答。
生:因为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源地,这样把作品放在了更加广阔的背景上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远。
师:那么文艺复兴时人们思想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生:人文主义思想的迸发。
师:何为人文主义?请结合课后练习一概括人文主义的要义。
生:人文主义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二是提倡个性解放,赞美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三是提倡科学,反对蒙昧。
师:本课主要体现了第二点。
点评:这一环节师生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作家与作品,剧情介绍,人文主义。没有复杂的作家生平介绍,而背景的介绍则通过一个地点带出,接着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人文主义,显得自然而独特,干脆而利索。
师:我们节选的部分属于全剧的最后部分,这一场里有两次高潮,分别是哪两次?
生:罗密欧之死和朱丽叶之死。
师:对的,除了这部分之外,即是故事的尾声——两家和好。接下来我们首先来学习这一课的重点部分——罗密欧之死。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回顾戏剧的最突出的特点。
生: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生:有丰富的潜台词。生:语言个性化。生: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
师:三位同学加起来就是戏剧的特点。那么该部分有几对矛盾?分别是那几对?
生:三对。分别是帕里斯和仆人,罗密欧与仆人鲍尔萨泽,帕里斯和罗密欧。
师:还有吗?还有没有隐性矛盾?
生:罗密欧与他自己。师:为什么与他自己?生:生与死的矛盾。
师:讲得很好,这对矛盾的激烈冲撞掀起了戏剧的高潮。一方面依恋依旧美丽的朱丽叶,另一方面对爱情的执着又促使他马上想去死。
点评:这一环节对整堂课起到了提要勾玄的作用。符合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特别是罗密欧与他自身这对矛盾的提出,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问题精炼,可谓抓住了课堂的主要矛盾。
师:接下来请三对同学分别来朗读这三对矛盾。先请同学们谈谈这些角色该怎样去把握?
生:帕里斯先和缓后急躁。
生:两个仆人既顺从又胆怯。
师:那罗密欧呢?
生:罗密欧对鲍尔萨泽用恐吓的语气,表现了狂躁的一面。与帕里斯先委婉劝说后又表现出勇敢地决斗。
师:现在朗读开始。
(第一对同学朗读帕里斯和仆人。)
师:两位同学基本把握住了情感,吊唁词的语速可再放慢一些,重音如“惨啊”、“热浪”还需加强抒情效果。
(第二对学生朗读罗密欧和他的仆人。)
逼真的表现了各自的身份和心情。罗密欧的“我现在的心情非常狂野……”这句话语速应渐快,声音较高。(师示范)
(第三对学生朗读罗密欧和帕里斯)
师:较成功。
点评:戏剧是用声音、动作、神情来感染观众的,所以朗读的指导尤为重要。可以这么说,声情并茂的朗读是理解人物心境的最快途径,三对同学的朗读犹如舞台表演,可谓是进入了角色。老师的点评客观公正,肯定中有纠正,纠正中有指导。
师:好,接下来我们来接触一下莎士比亚的语言。请同学们齐读帕里斯的吊唁词。
生:(读)师:这简直就是一首诗,那么蕴含着怎样感情呢?
生:悲伤。生:低沉。生:有温柔的一面,因为他思念朱丽叶。
师:大家讲得很好,帕里斯称朱丽叶为“娇红”,“娇红”是说朱丽叶像娇美的、娇艳的、娇柔的、娇嫩的花,又称她的坟为“芳坟”,饱含着对朱丽叶的强烈的赞美,蕴藏了对朱丽叶的无尽的爱意,这种爱,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这一情节为下文以死捍卫做了铺垫。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二对矛盾,那么此时的罗密欧为什么变得如此急躁?
生:因为失去了朱丽叶使他变得冷酷无情。
师:是的,甚至对行影相随的仆人也采用“恐吓”的口吻。狂怒得如同一头狮子,正可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他看一切都不顺眼,包括的坟墓,他都大声咒骂。这种怒不可遏的感情正好折射出他因失去朱丽叶后的烦乱和痛苦。
点评: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研读,研读课文披文入情。抓住一个“情”字凸现了这一张“情网”,以及网眼上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特别是对“娇红”的分析独到而精辟。
师:同学们,莎士比亚本人曾经说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这句话正好印证了帕里斯和罗密欧刚才的截然相反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正好说明了两人对朱丽叶的深深的爱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决斗。师:一开始就决斗吗?显然不是。接下来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温柔的帕里斯为什么突然变得粗暴?
2、烦躁的罗密欧为什么突然平静下来又马上激动起来?
生:(思考)
生:帕里斯狂怒是因为罗密欧要掘开朱丽叶的坟墓。这有失他的尊严。
师:是的,他亲爱的的坟墓岂容他人插足吗?他会奋不顾身,誓死捍卫。掘坟是一件有失体面的事,也伤了他贵族家的尊严。那么他是怎样一位青年呢?请予以概括。
生:帕里斯也是一位能爱能憎,善良正直的青年。
[##]
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罗密欧的情感变化。
生:罗密欧平静地规劝,是因为他不想伤害帕里斯。
生:激动起来是因为帕里斯阻碍他与“朱丽叶”相会。
师:那么这一静一怒正好说明了罗密欧具有怎样可贵的品格?
生:他不是一个杀人狂,他也有理智和善良的一面。
师:同学们理解得比较透彻,罗密欧突然平静下来,是因为他虽然对帕里斯既恨又妒,但还是采取了最大的克制,说明了罗密欧身上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对生命的极度敬畏。当得知规劝无法解决时,爱情的火焰顿时燃烧起来,他要用生命杀出一条血路与朱丽叶相聚,而可爱的帕里斯却想用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朱丽叶坟墓的长城。这样,悲剧就发生了。在这样尖锐的矛盾中展现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让我们喜让我们忧,让我们悲让我们伤。
点评:这一部分师生紧紧抓住了人物情感的变化来解读,通过情感的变化,老师作了细致的分析,分析入木三分,使学生在分析时,善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内核,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解读,因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本文也如此。
师:乐曲渐趋高潮,生命走向辉煌。接下来我们进入罗密欧的殉情绝唱。请同学们先进行,然后进行“我读我评”活动。
生:(自由朗读)
师:朗读开始。
生:我来读“啊,把你的手给我……变成一座充满光明的欢宴的华堂。”(朗读)我觉得自己的朗读有一定的激情,但轻重度掌握得不好。
师:也就是说抑、扬掌握得不好。这个语段是罗密欧对已死的帕里斯说的一段话,其实是在赞扬朱丽叶。第一个重点词是“胜”,“一个坟墓吗?”“一”应轻读,“啊,不,这是一个灯塔”,节奏由快而慢,声音由高而低,以下内容继续加快。(示范)。现在齐读。
生:(齐读)
生:我来读“眼睛,……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朗读)我觉得排比句读得较好,面对毒酒时情感不够慷慨,因为我不是罗密欧,我也没有朱丽叶。
生:(笑)
师:有人说,莎翁的语言是“千古独步”,接下来我们以这两个句子为例,来揣摩一下他的语言。问题是:
1、为什么罗密欧称朱丽叶的坟墓为“胜利的坟墓”,后又说“是一个灯塔”?
2、最后的大片独白运用了那些修辞?反映了怎样的感情,试抓住一点或几点加以分析。
生:因为朱丽叶的死能使两个人为她而牺牲,所以她是胜利者。
师:是的,她赢得了两个人的金子般的心,她是“双赢”者。那么,灯塔呢?
生:“灯塔”是大海上的导航灯,把朱丽叶的坟墓称为“灯塔”,说明罗密欧把朱丽叶当作人生目标。
生:罗密欧失去了朱丽叶后,生活在尘世间等同与黑暗,相反,黑暗的坟墓却是他向往的天堂。
生:朱丽叶是罗密欧白天的太阳,晚上的月亮。
师:精彩!太有见地了!同学们的表达准确又具有哲思。我不再作补充,接下来我们来分析第二个语段。请同学们踊跃发言。
生:开头的眼睛、手臂、嘴唇语段,主要运用了排比,增强语势,加强抒情效果,把人物内心那种既留恋又绝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我觉得把“吻”比作“契约”的比喻很新颖,“契约”是一重永久性的保证,表示了罗密欧要与朱丽叶生死相随、永不分离的决心。
生:对!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
师:继续思索,继续发言。
生:最后罗密欧称毒药为“向导”、“领港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毒药以美好的象征,说明了他死得坦然,死得欣慰。
师:通过对这一个语段的朗读、揣摩,莎翁的语言可谓是别具一格,他往往有大片的独白,强烈的抒情,狂风暴雨式的铺排。这节课同学们的解读,令老师非常的折服,课外请同学们再挑一、二个语段自己独立做在作业本上。
师:布置预习题:
1、两家和解说明了什么?
2、悲剧是否可以避免?
3、《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意蕴何在?
点评:与其说戏剧达到了高潮,倒不如说课堂的氛围达到了高潮,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老师没有轻易下结论,给学生以很大自由空间,形成民主的学习气氛。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总评:该堂课师生感情饱满,情绪激昂。教学环节紧凑,过渡巧妙自然,问题精要,分析深刻,朗读抑扬顿挫,师生交流激烈。能力得到了锻炼,思想受到了熏陶,为学生品读莎翁的作品打开了一扇大门。
注:本文点评均由袁云芳教师做
周文维,袁云芳,教师,现居浙江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