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8年第11期 ID: 87854

[ 汪治华 文选 ]   

中学语文中的现代小说教学

◇ 汪治华


  小说教学对学生的读、说、听、写能力的提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能力。训练学生读、说、听、写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小说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小说教学过程中,除让学生“听”外,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读”去感知、去联想、去认识、吸取文章的营养,既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又能培养能力。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关于《药》的主题,几十年来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表现作者“对于世间的恐怖”,有的认为表现“亲子之爱”等等。到底哪种方法比较切合作品的实际,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这样既训练了口语表达,又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理解能力。“写”与“说”实际上就是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书面语言,一是口头语言。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说之前“写”。在语文教学中,比较流行课前三分种或五分钟演讲。在演讲前教师可以结合小说教学,让学生事先写好演讲稿,要求编故事,或自创一篇小小说。演讲结束后,师生可以适当加以点评,重点可放在语言组织、演讲内容,演讲思路等方面,这实际上就是一次写作的个别指导。写之前让学生“说”,或复述小说情节,或谈自己对小说的设想和构思,这样能为学生写作开拓思维,理清思路、启发构思。此外,还可以读、写结合。
  
  一、现代小说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设计现代小说的教学目标必须注意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要全面。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种因素,体现三个维度的要求。既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明确的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把《祝福》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目标:1、准确地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体会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2、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理解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三)德育目标:领悟先生冷峻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感情,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四)美育目标:通过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理解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和艺术价值。
  第二,要科学。教学目标定位应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根植于文本,不拔高、不牵强。《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创作于1945年。当时,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冀中地区的广大军民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敌。随着抗日武装的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的广大群众纷纷拿起枪,投身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崇高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抗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根据《荷花淀》的这些特点,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了解作者孙犁及其作品的基本特点,又要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品味作品清新质朴、秀雅隽永的语言风格;既要学习文章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又要引导学生把握战火硝烟中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体悟人物身上纯美的人性和崇高的人格。
  第三,要灵活。也就是以生为本,实事求是,在教学中随机调整教学目标,乃至让学生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的变化,况且目前教育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悬殊,教学目标不应“一刀切”。《边城》集中描写了湘西姑娘翠翠朦朦胧胧的爱情和由此而起的薄薄的凄凉。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去过湘西,因而,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把“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作为重点,进而依据人物对话来分析人物性格和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培养健康淳朴的思想情操。最终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领略田园牧歌的情调,体会作品中描绘的人情、人性之美。
  第四,要有层次。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初级目标是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具有初步技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级目标是学生能较好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阅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写作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高级目标则是学生能进一步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能欣赏文学作品,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二、现代小说的教学方法
  
  (一)形象分析法
  小说不是论说文,它的主题思想不能直说。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因此,鉴赏小说要重视人物形象。阿Q本来是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住在土谷祠里的农民,是典型的被侮辱与被迫害者。可是,他与赵太爷一样卫护着封建意识形态,对于一切不合封建礼教的,他一概斥之为逆端。革命前,阿Q认为革命是大逆不道,是造反,够杀头的罪,一向深恶而痛绝之。畅想革命时,“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可以想象,假如阿Q式的“革命”成功了,带给社会的不过是更为残酷的封建统治罢了,因为阿Q本来就是封建统治意识形态自觉而坚决的卫护者。还可以说,阿Q所创立的“精神胜利法”也是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集大成,因为“精神胜利法”不仅是阿Q非人地位与精神扭曲的结果,更是清政府封建王朝闭塞落后,愚昧自诩,外强中于的写照。
  自觉接受并卫护封建统治意识的阿Q,最后成了革命的殉葬品和反动阶级的替罪羊,这就是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二)环境演示法
  环境是小说人物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时间和空间的氛围,阅读时,要注意作品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对主题的表现,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起什么作用。祥林嫂是位勤劳、质朴的农村妇女。与中国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基本停留在生存的层次上。但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如同鲁迅所说,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祥林嫂不幸的人生中,她周围的人是怎样的呢?
  1、祥林嫂再嫁。婆婆为了小儿子的婚事,心安理得地把祥林嫂卖掉。祥林嫂被婆家绑架捆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 [##] 的是给自己家惹麻烦。小叔子为了自己的婚事,和别的男人一起强按着嫂子的头拜堂。2、儿子被狼吃了。鲁镇的男人毫无同情心,听了这悲惨的事,“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倒是“陪出许多眼泪来”,“叹息一番,满足的走了”,这是什么样的心理呢?分明是拿祥林嫂的伤心事当她们无聊生活中的调味罢了。当阿毛的故事不再新鲜时,她们就“烦厌得头痛”了。3、祥林嫂头上的疤。阿毛的故事镇里人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出新的故事来。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又成了他们生活的调剂。祥林嫂说阿毛故事时,还希望鲁镇人的善良,现在她已经绝望了, “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4、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的诅骂: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对死人也不宽容。家里的短工很“淡然”:“穷死”的有什么好奇的。“我开始有些“惊惶”,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 “心地已经渐渐轻松”。“活得有趣”的众人,“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大家欢欢喜喜地过年。
  
  (三)情节探究法
  小说往往以情节取胜,作家就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刻画性格的,可以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因此在现代小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故事情节,教会学生如何去探究蕴含在情节里的思想。如《祝福》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门槛。祥林嫂捐门槛表现出她什么性格?若单独地看,我们就会轻易地说:这表现她的迷信,因为她信了柳妈的话,为免受地狱之苦,捐门槛做替身。而当我们联系到下文,祥林嫂捐了门槛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祭祖时节,“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的情节,我们就可以得出,祥林嫂捐门槛,不仅是她迷信的反映,更是她与命运抗争的举动,表现出她反抗的性格。
  
  (四)语言品析法
  人物语言,特别是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仅能表明人物的身份,更重要的是能揭示人物性格。因此,在鉴赏小说时,要重视品析人物语言。《荷花淀》里的人物对话,都出自普通平凡的小人物之口,不是掷地有声的至理名言,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家常絮语。但由于作者善于透视和捕捉生活的美质,把单纯与丰富、朴素与绚丽完美地融为一体,因而正是这些质朴而单纯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小说的开头,当水生小声告诉妻子明天他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了,这时,正在编苇席的妻子先是“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听了丈夫的解释,并听说他已经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地区队”,她才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半似夸奖,半似责怪,兴奋之情有之,依恋之情甚浓的一句话,集中地概括了水生嫂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听了丈夫的说明,她又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听了丈夫的一番安排,她“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在这个场景中,只写了水生嫂的三句话,但她对丈夫参军这件大事的态度和她心中交织着的含蓄深沉的复杂情感都全部表现出来了。她对丈夫的爱,既表现在依依不舍上,更表现在对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上;她毅然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让丈夫安心去打仗。这里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一个中国女性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热爱这两种伟大的情感,就这样自然地统一在单纯朴素的语言中。
  
  汪治华,教师,现居安徽岳西。

中学语文中的现代小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