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8年第11期 ID: 87836

[ 马晓华 文选 ]   

中学作文情境教学入境法

◇ 马晓华


  学生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供料作文,都是在一定情境下的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在这特定的情境中,习作者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动而辞发。如果离开了这一具体可感的情境,也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因此,作文情境教学,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足够重视。近年来,笔者通过实践摸索,总结了中学作文情境教学的一些“入境”方法:
  
  一、美读入境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美读,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读着读着,披文人情,神游其中,兴味盎然。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佳作美文的美读来感染学生,学生一定深受感动,体味其情其旨,从而启动对相关情感的回忆,写出动人的文章来。
  [教例]
  在一次以“你最感动的事情”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笔者在自己任教的两个班进行了实验发现:一个班将作文布置下去后让学生马上写,结果学生构思老半天也还是无从下笔;另一个班在作文之前,教师先精选了两篇情感深沉的美文进行美读,一篇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另一篇是叶乔的《阳光地带》,由于两文情感真挚可谓情深意切,教师投入感情真情美读,结果把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极为热烈,在课堂上许多学生纷纷讲到最让他们感动的几件事情,听得师生也深受感动,这个班的学生作文取得了成功。
  这是美读入境法的魅力。平时作文,教师宜适当精选适合每次作文要求的美文进行美读,通过教师语言的真情演绎,将学生带到一个个动人的境界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就能激起他们心灵的浪花飞溅,采撷几朵也写成美文。
  
  二、趣味入境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怕作文的正确出路。如果在作文课堂中引进经过设计的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就能让学生“快乐”起来,写作“容易”起来,因为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摄取素材,体会情绪激发,便很容易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了。
  [教例]
  深圳徐昌茂老师巧妙地将音乐引进作文课堂,可谓趣味浓厚,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积极性。
  师:请听《牧民新歌》中马的嘶鸣声,请你想象和联想马嘶呜叫的状貌和环境。(老师点拨,动作模仿)马在哪些生活环境中才会嘶呜?
  (生纷纷发言,想到瓦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草原,想到炮声隆隆、战火纷飞的战场,联想到遮天蔽日、阴森恐怖的深山密林……)
  这堂课教师以音乐为情境,给学生创设了浓厚的趣味,学生在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化“乐”为文,再现意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真是别开生面,匠心独运。
  笔者在高三任教时,曾以“歌声”为话题要求学生作文,为此创设的情境是:课堂上,录音机里传出了贝多芬那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响起了庄严神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了悠扬抒情的《绿岛小夜曲》…一教师为歌声配上精心准备的解说词朗诵,全班同学注意力高度集中。这一次的话题作文入境法是成功的,学生们跃跃欲试,作文的质量颇高。
  趣味入境的门路很多,教师可以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只要适宜、有效,自可花样翻新。如笔者为引导学生写“感受春天”的话题,带领学生到花园观赏,到田野踏青,学生兴致极高,认真细致地按教师的指引观察一棵树、一朵花,观察农民播种等等,写出的文章具体感人,有一个女生文笔极细腻优美。投稿到发行量极大的党报发表。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文“趣味入境法”。
  
  三、激情入境法
  
  文章是心灵的产物,作文教学应善于设置情感氛围的情境,激活学生情感。激情,是生命的能源,是活动的喷发,是蛰伏的苏醒。教师只有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奇思喷射,笔墨飞腾,从而铸造成佳作。
  [教例]
  笔者有一次要求学生以“悔”为话题写作,在读完作家毕淑敏的作品《心灵的忏悔》之后,这样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有没有像毕淑敏女士那样久积于心而欲一吐为快,但又有顾虑的事?我想,生活当中,谁没有懊悔、自责的情感经历?这种懊悔的情感随着道德境界的提高而扩大、加深,拆磨着我们的心灵,而有时要将这段情感经历写出来又是何等的困难,因为心上压着一块堵住情感岩浆的沉重石块一舆论!可是,既然有懊悔、自责的情感,那就是人性善良、真纯的体现,为错事、为失误懊悔正是良知与美德的闪光啊!那么,掀开那堵住你情感岩浆的沉重石块吧!只要此事是属于人类的美好情感,就让情感自然爆发吧!
  (生肃然,思考,不一会就沙沙下笔了。)
  作文,在很大程度上靠“情”取胜,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之情,才能使学生绽放真情之花。有行家指出,学生作文“要特别关注自己,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李白坚语)。不言而喻,教师的重任也在于此。
  
  四、激励入境法
  
  “激励”二字在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激励对写作教学而言同样重要。学生怕写作文是太普遍的事,“作文作文,叫人头疼”,“作文作文,好似捉魂”,这样的话屡“听”不鲜,其中几多无奈应引起教师痛感肩上的重任。笔者以为,作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实招”、“高招”之外,还有一条捷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良好的激励机制。这是种收效颇高的作文入境法。
  积极的心理暗示,包括激发学生自信力,挖掘学生巨大的潜能,肯定学生创造才能,不轻视学生,也不给学生施压。教师的用语应该是:“你能行!”“你的作文写得挺棒。”“你一定会写好的。”“你有很好的驾驭文字能力。”“这篇作文语言很美。”等等,总之以肯定和鼓励为主,不一而足。
  良好的激励机制,笔者以为让学生作文上班报班刊是现实可行的也是最快捷最好的办法。试想,每星期出一份班报或班刊,大多数同学的作文被选用变成了电脑所打的字,这无疑对学生是最高的奖赏、最好的激励。
  
  五、形象入境法
  
  作文教学中设置形象氛围的情境,通过展示实体、画面、照片、录音、影像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触其形,从而神游其间,心底嘻笑怒骂,笔端酣畅淋漓,如此入境,打开了学生心灵的门户,自然下笔洋洋洒洒了。
  [教例]
  魏书生老师有次要求学生以《我的同桌》为题作文。结果发现学生们写外 [##] 貌的时候,几乎都用了“浓眉大眼”这几个现成的文字。对此,魏老师创设作文教学情境:
  师:别的且不说了,从大家的作文里看,好像咱们全班的同学都生得浓眉大眼,怎么这么凑巧呢?(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这叫千篇一律,就在外貌描写这一点上,说明有的人没有认真观察,只是凭着心里有什么词就怎么写。好,现在,我请5名同学到前面来…一(被点到名字的5名学生站在大家面前了。他们的眉毛都不一样:有的淡眉毛,有的倒八字,有的眯眯眼,有的肿眼泡,有的厚眼皮。)
  师:他们都是浓眉大眼吗?
  (大家都笑了,显然不是。)
  师:作文这个事,不是事先输入到大脑中一个概念,到用的时候,不管个体情况如何,当啷一下子拿出个现成的。而是要用我们的感觉器官去认识事物,认识之后,在大脑里经过加工,再拿出来。这样子写得真真切切,符合实际,写作才能成为一种享受。这回大家通过观察,回去写一篇日记,题目就叫《5双眼睛》。
  这个教例生动说明,没有创设作文教学情境之前,学生作文是千篇一律,刻板式的公式化的描写,写眼睛则都是“浓眉大眼”。而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学生见到5名同学的眼睛,各不一样,在观察和比较中写出了各自的特点,也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可见,用形象入境法创设作文教学情境是克服学生作文贫乏苍白、说“套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六、思辨入境法
  
  思辨入境法要求设置思辨氛围的情境,充分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让学生多思出智慧,善思泣鬼神,奇思有新意,巧思创天地,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教例]上海方仁工老师有次指导学生作文,开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师:从前有一个老公公,种了一只大萝卜,老公公拔不起萝卜,叫老婆婆来帮忙,两个人用力还是拔不起来……后来,老公公、老婆婆、男孩、女孩、狗、猫、齐心合力,还是拔不起,最后来了一只小老鼠,终于把大萝卜拔起来了。你们说,这个寓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声)人多力量大。
  师:这种看法只能得1分。
  生:靠各界朋友帮忙。
  师:1分,(学生苦苦思索)注意排列的次序:老公公、老婆婆、男孩、女孩、狗、猫,最后是只小老鼠。
  生:力量要用得恰到好处,老鼠力小,但这时候出一把力,萝卜就拔起来了。
  师:(平静地)2.5分。
  生:这是四两拔千斤,老鼠虽小,但加上前面力量,就成功了。
  师:3.5分。(停顿了一下)如果没有那只老鼠呢?
  生:(信心十足)不要忽视微小力量。
  师:好!就以这个观点分析为什么,要求大家至少讲两点,不要交叉重复。
  生:微小的力量,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拔萝卜是正面的例子,反面的呢?用成语说明
  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和: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师:(点拨)引申一下,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生:第一点,没有小就没有大,大是由小组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二点,小的可以发展成大的,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树会长成参天大树
  生:它也告诉我们要防微杜渐。
  学生在方老师创设的作文教学情境中,求知、探讨,多角度思维,渐入佳境,更上一层楼,既学到了怎样围绕“小”来议论,又悟出了做人的道理,同时还进行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一石数鸟,用“思辨入境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马晓华,教师,现居福建连城。

中学作文情境教学入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