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3期 ID: 87414

[ 彭海燕 文选 ]   

为口语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

◇ 彭海燕


  在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而被誉为“鸡肋”学科的口语课,由于内容枯燥、难以掌握,导致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师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更难。经过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口语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再现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课堂从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使口语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多媒体与口语课导入
  
   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由此可见,口语课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课件可创设“度身订造”的动画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场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正如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真正领会到掌握口语技巧的魅力,离开了情感活动的介入是办不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致力于营造课堂的情感氛围,进而感染学生。而由于教师本身个性气质与学养等方面的差异,或冷峻,或浪漫,或现代,或古典等等,其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也必然带有不同的特征。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营造课堂气氛的主要体现者,必须和教师本人及其所营造的课堂气氛相一致,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我曾设计了就这样一个导入: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幅漫画,然后配上了“画外音”: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这一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我出示了问题: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安慰这位盲人?你的说法与他老师的说法对比谁的好?效果为什么有所不同?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学会倾听,而且激起学生说的欲望,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这样的开头,使学生兴趣盎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视听结合,形象感知——多媒体与汉语拼音教学
  
   利用教学课件使拼音教学内容声形并茂,让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d”的发音时,先播放一小段录相:马儿奔跑的情景。让学生清晰地听到马儿奔跑的声音,再让学生学发“d”的音,学生记忆非常深刻。
   zh、ch、sh、r与z、c、s是发音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讲清发音部位,可采用剖面图的形式,伴随着读音,形象地展示发zh、ch、sh、r与z、c、s时舌尖的不同位置(可用彩色或动感突出舌头)。
  让学生一边听音,一边观察,然后模仿,配合老师的讲解、点拨体会发音要领。这比传统的只是口头大讲要领的方法操作性强多了,学生不至于感到太抽象。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两拼法、三拼法,可利用动画辅助: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声母、介母、韵母、声调,可播放拼读音节的同时,让声母和介母快速靠向韵母,形成撞击之势,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两音相连猛一碰”“快速连读”等拼读方法。在练习带调拼读音节时,先让带调韵母闪烁,让学生看清韵母的声调,再组织学生随声韵相靠的动画一起拼读,这样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拼读环境,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
  
  三、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多媒体与诗歌诵读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结果。”我们诵读诗歌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诗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诗中记叙了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的感人场面。我通过放录像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夜幕中,响起了哀乐,漫漫的长安街两旁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男女老少,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学生看完人民群众悼念总理的悲痛场面,对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
   《诗经·蒹葭》这首诗的朗读教学,我采用了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来导入,学生顿感亲切,产生了浓厚的朗读兴趣,朗读的热情一下子就高涨了,在齐声吟唱声中,这首诗很快就背了下来。
   《虞美人》是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我在诗词配乐时选取用古筝演奏、艺人吟唱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乐曲。学生在一唱三叹、委婉动人、充满悲凉激楚的乐曲声中,能细细品味和感觉作者对故国河山的思念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之情,情不自禁地进入作品所描述的意境之中。画面上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以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四、玩游戏,学唱歌,也能滔滔不绝——多媒体与会话训练
  
  “会话”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它占分量重,失分率高,许多学生谈“讲”色变。为了改变这一窘况,我让学生在玩游戏中会话,在会话中学唱歌。
  《狼》有四幅画:屠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我让学生用漫画把当时的环境、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表现出来,并用投影器交流。这样一出人狼斗智斗勇的故事就是“记忆深刻的童话、故事、传说”的最好题材。
   电脑游戏的趣味性、刺激性、机智性能开发智力,培养人们的敏感性。但盲目地玩就会玩物丧志。有些老师、家长谈之色变。但如果将电脑游戏科学地引入口语教学的课堂,用于会话训练中,也可以寓教于乐。我要求学生课后有意识地玩一个游戏,上课就让学生交流:你玩的是什么游戏,有什么规则,你怎样从陌生到熟练。具体说说你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由于是亲身经历,对游戏的规则,过程及结果也清楚。学生对这种“玩中说,说中乐”的会话方式自然兴趣盎然。
   我在设计课件《游子思乡》这一专题时,先用成方圆的歌曲《游子吟》导入,然后用视频播放《天净沙·秋思》,学生有了“断肠人”的感觉。再播放余光中与席慕容的《乡愁》,激起了学生的思乡之情,孟郊的《游子吟》与谭晶的歌曲《天下父母心》同步出现,学生已激情难抑。最后我让全体同学跟着视频齐唱《七子之歌》和《常回家看看》。环视课堂,学生已泪如泉涌。这时,我让学生打开心扉,将心中的种种感受尽情抒发。教室顿时变成了无距离的芳草地,变成了学生展现个人视角、无间距交流的大平台。从此,“会话”这只“拦路虎”终于被学生制服了,学生“会话”的欲望和兴趣也一发不可收拾。
   [##]
  
   五、学生做,学生讲,学生也来做老师——多媒体与能力培养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根据口语交际情境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能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在口语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大多学习过多媒体课件制作、会上网、部分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等情况,进行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将口语课的课件制作、课堂设计甚至课堂上课都交给学生。我先对口语课程进行一次分析,将一些教学过程相对不太复杂、容易操作的内容筛选出来,作为“实验课”供学生操作;然后提前一个月召开口语课“招标会”,将每一节“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向学生公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素材积累、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写出“标书”进行投标;最后,我筛选出最佳的方案,将这一节课交给“中标者”,要求其制作课件并做好上课的准备。期间,我再对“中标者”进行指导,对他们的课件和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要求他们进行试教,对不合理或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同时,我言传身教,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积极引导课堂向轻松、活泼、高效的方向发展,配合每一位“小老师”把课上好,并力求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成了“老师”,而我则成了“学生”,和学生一同坐在课桌上,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们的学习中去,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转变角色,进入交际情境,在其间可以点拨、可以引导,当然无形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拓宽了双向交流,从生生到师生,让学生在一个心情舒畅、乐观开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更高了。
   这种做法,创造了良好的口语课堂交流气氛,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使训练的面更加广泛,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所进行的口语交际向课外更广阔的空间延伸与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发现,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仅在口语课上敢于说,甚至在课间与同学交谈时也能谈笑风生滔滔不绝。
  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口语课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信息交流,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在情境的创设、动态的交流中,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为口语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助我培养出会说、善说、说好、说妙的开放型人才来。
  
  彭海燕,女,广东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中文系教师。
  

为口语教学插上多媒体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