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07年第3期 ID: 87429

  

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诗歌教学探微

◇ 朱 华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影响之广,成就之高,是其它文学样式所无法媲美的。它是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的渊源和基础,但又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语言精练,富于音乐性;感情强烈,富于想象性;表情达意,形象为主;意境深远,自成高格。中学生喜欢读诗,中学教师常常选择诗歌教学参加各类大赛,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在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中对诗歌教学也是情有独钟,足见诗歌之魅力。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原因,存在忽视诗歌教学,或将诗歌教学工具化现象。尽管课改以来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缺弱:其一,常规教学忽视语感的培养和个性体验;其二,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试题中鉴赏类题型比例增大,但高水准的试题未曾多见,只是停留在读懂的基础上。要改变现状,当务之急需要一线教师改变多年的积习,积极投身于诗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需要高师院校师范生立足于实践操作层面的关注与探讨。当然,专家的指导与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都必不可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诗歌,理解作品内涵,探索作品意蕴,领悟作品魅力①。这是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反映在教材中,表现为诗歌篇目比例增大,尤其是古典诗词,占有相当大的篇幅。以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2000版)为例,共收录了古今中外38首诗歌,其中古典诗词占25首,可见重视程度之高。面对新理念、新教材,师范生如何进行诗歌教学,适应课改的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一般来说,诗歌教学中,了解诗歌的内容,扫除语言障碍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之美与艺术之美。从师范生模拟教学及教育实习情况看,问题较多。诸如:忽视诵读,缺少品味,情思淡漠,语言贫乏等,但其中以翻译诗句、归纳大意代替文学鉴赏为通病。他们对诗歌教材的处理,喜欢在疏通文意时,把现代诗歌译成散文,文言诗歌翻成白话,似乎这样,才能读懂原文。诚然,文学鉴赏是以读懂为前提的,读懂就要疏通字面意义。一首诗,写了什么事,刻画了什么人,描绘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主题如何等等,均属读懂范畴,教学中要适当点拨,使学生有清晰了解,培养其概括分析的能力。由于诗歌寓万于一的特点,诗人要极俭省地使用语言,讲究含蓄,甚至言在此而意在彼,其结果出现许多语言障碍。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诗歌,均有此类现象。“秦时明月汉时关”“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互文现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语序变换现象等等。鉴赏时要调整语句结构,理解句子的含义。但能否由此得出古典诗词的讲授,要扫除语言障碍,就得翻译全文的结论呢?不能。譬如,有师范生讲授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把它翻译成:
   内陆平原四月时花儿谢了,
   深山寺庙边的桃花刚刚开放。
   常常慨叹春天走了没有地方可以找到,
   不知道它竟跑到这里来了。
  这还叫诗吗?哪里还有诗的韵味!这样做,只是译出了词的最表层的意义,至于词中韵味、情思、意境却没有品味、鉴赏,这不是文学作品教学应有的面貌,不是其功能发挥的最佳状态。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名著的翻译与原作相比常常相形见绌,费力不讨好。诗词教学古诗今译,也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而师范生的诗歌教学却常常如此,更有甚者,有师范生讲授这首诗时,将诗的主题、段落大意进行简略地概括,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诸如:“这首诗描写了深山古寺的春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眷恋与热爱之情”等等。这种通过描写什么,议论或说明什么,反映了什么,赞成了什么,反对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等等的僵化模式,概括文章大意或主题,不仅是师范生诗歌教学中的弊病,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的弊病。高师在校师范生毕竟是在课改要致力于打破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要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心理定势,十分艰难!所以,在他们的教学中难免感染语文教学中的通病。但如此下去,就会削弱文学作品在语感培养、思维训练、育人方面的功能,难以完成积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使命。
   师范生在诗歌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不善于利用文学鉴赏这一武器。当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千万条,但文学鉴赏无疑是一条理想之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难舍文学鉴赏那一脉墨香,很难想象,语文教师会与文学鉴赏擦肩而过。提到鉴赏,有些师范生总是认为,太高不可攀了,离中学生学习实际太遥远了,实则不然。现代中学生处在一个开放的年代,课改的校园,知识的来源不仅仅通过学校课堂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受信息。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已具备文学鉴赏活动进行的条件与基础。九年义务教育语课标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必修课程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模块,对文学鉴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③。由此看来,文学作品教学中,鉴赏活动势在必行。要解决师范生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医治弊病,文学鉴赏无疑是一剂良药。实施鉴赏,首要问题就是对鉴赏这一概念的理解。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中,以人们对待一棵古松有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为例,阐明关注古松姿态与精神的态度就是审美态度,即鉴赏态度。就是说以审美的非功利的态度看待文学作品,就是文学鉴赏④。专家们认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有正误、深浅、优劣之别。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要求来看,初、高中学生具备鉴赏能力是有层次区别的,是由“初步”到“自觉”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就是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高师中文专业的师范生们,相应地,鉴赏中不能仅评价一句该文写得“好”、该词用得“妙”就可以了,这种鉴赏水平是低层次的。要品出个所以然来,就要求师范生们在走向教师岗位之前,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丰富的人生经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师德修养与思维品质,方能胜任。
   那么,如何发挥文学鉴赏的功用,医治诗歌教学的弊病呢?
   一、品味语言,把握意象
   诗的语言,是最为凝练、最富表现力的。有人曾打比方说:散文的语言好比是散步,而诗的语言就是仪态万方的舞蹈,周身上下都洋溢着一种迷人的风韵。极其普通、平常的字眼,在诗人的笔下,便顿时生色,妙趣横生,化为一篇之神气,尽洒风流。鉴赏中,尽洒风流的词语不可漠视,关注它,仔细推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视为加强炼字的问题。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动态而又色彩鲜明地刻画了春天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富有神韵,无词可比;“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可谓境界全出,卓绝千古。这些鲜活的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借助语言描绘,感受意象的具体特征与含义。何谓感受?王尚文先生用“感知于外,受之于心,目出事物,以心出之”来阐释⑤,孙绍振先生引用《文心雕龙·物色》篇“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来证明。看来,鉴赏者的感受需要情感的投入,思维的流动,方可把握形象之特征。王纪人先生主编的《文艺学与语文教育》,参照前人研究成果,把文学作品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面是语言符号层,是文学作品最外层结构,它与作品表现的特定内容有密切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第二层面是艺术形象层,是由语言形式组成的,由语言层面唤起的想象形象,它不能提供人们直接地观照,只有通过想象来唤起生活的表象。第三层面是内在涵意层,主要是艺术形象所表示的含义,也是整个文学作品意义的重要所在。第四层面是象征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最深层面。象征意蕴就是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所含有的象征意味,它突破了作品形象的具体意义,成为一种超越形象意义的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心理哲理内涵,是作品的最高旨趣和精神价值⑥。王纪人先生的文学作品结构四层次说,为诗歌教学提供了思路。启示我们:诗歌教学要从语言入手,再到形象感受与意蕴探究。所以诗歌鉴赏的第一要著应是依据文学作品结构特点,从语言品味切入。不理会语言特点,直接的理性概括、主题抽象,是诗歌教学之大忌,它违背了文学教育的规律,削弱了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
   [##]
   二、联想想象,创新思维
   金圣叹曾说,最恨人家子弟读书但观大意而不理会文字。作品形象的突出,是靠语言来渲染的。诗歌中那些富有神韵的词语,在描绘意象之特征时,会唤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把握意象的具体含义。所以,那些一字千金的词语往往是一系列联想与想象的触点,由此纵横驰骋,可在学生头脑中迸发美丽的火花,超越时空界限,进入美的境界。《文心雕龙》曾描绘了此境的绚烂:“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咏叹之词,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可以说,这“珠玉之声”、“风云之色”,就是无所不至的飞扬思绪在头脑中创造的一幅幅美的图画,它远远高于作家创作的初衷,美妙无穷,无与伦比。
  品味语言,培养语感,必然涉及到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如何培养?落实到篇章教学操作层面,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发挥范文的示例作用,让学生懂得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师生的鉴赏,都需要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如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针对上阕的景物描写和议论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物描写之后续写,你能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此问犹如投石击水,为学生了解创作手法、理解内容加上了想象的翅膀。然后再追问作者为什么不说“秋光虽美,隆冬将至”,却把景物抛开,提出了“谁主沉浮”这样一个不同凡响的问题?由景色的描绘到观点的抒发过渡自然吗?不难看出,作者由大地秋色的描写过渡到国家命运的理性思考,是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才由自然之理过渡到人事之理的,联想的相似点为以奋斗求生存,过渡巧妙自然,不露痕迹,显示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可见,作者的创作需要联想与想象,正如艾青所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创作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走入作品意境的鉴赏呢?相对作者的创作而言,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就是联想和想象。因为诗的凝练语言、跳跃结构需要读者想象与联想,这种特点要求学生应该拥有在作品提供的那一片自由天地中驰骋的本领,才可走入诗词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正如夏?D尊先生所说:“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⑦唯有如此,才能领悟作品的意蕴。
   联想与想象,从思维学的角度看,是形象思维中最具创造性的两个重要因素。郅庭瑾认为:“语文对学生产生教化作用的媒介和材料是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他们包含着大量的形象思维表达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具体性、生动性的特点。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同形象思维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独特的联系。语文教学应该用与其内容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来讲解、传授、交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⑧郅先生的研究,使我们倍受启发,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针对上阕内容,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画家,为上阕的景物描写画一幅画,画中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给画取个名字。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答案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体现了每一个“与众不同”,但“异中有同”。“同”表现为据文字所得“大江”“赤壁”之景,豪放之风格。“异”表现为对风格感受的程度各不相同,即色彩、声音、姿态、气势等方面的感受可谓百花齐放,语言表述也因此而千变万化,正所谓“形象大于思想”。该题设计正是依据诗歌以形象表情达意之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设计的,经由形象思维的联想与想象,使得学生创新思维得以锻炼与发展。事实上,正是学生丰富多彩的感受,蕴藏着创造力的源泉。
   三、比较阅读,迁移训练
   鉴赏中,要善于将同一题材、同一表现手法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实施迁移训练。譬如:写春天,白居易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而普希金却诅咒春天“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写荷花,杨万里道出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烈日当空、色彩明丽之美;而朱自清笔下却是“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月夜下素雅朦胧之美。同一景物,在不同作家的笔下风格迥异。即便同一景物在同一作家笔下,风格也会大相径庭:同是赤壁、长江,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在《前赤壁赋》中是“微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美;在《后赤壁赋》中是“山高月小,水波不兴”的凄美。种种对比,使世间万物蕴含的热烈崇高、和平静穆、悲凉凄清、明丽欢欣等等千姿百态的美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谓五彩缤纷,摇曳多姿。该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美的形式的多样化与欣赏的丰富的个性特征。不仅如此,还体现了鉴赏中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课内的知识讲授清楚透彻,还应善于从课内迁移到课外,旁征博引,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师范生教学中,缺少针对苏词豪放风格,以及针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表现手法,进行复习巩固的迁移训练的环节。关注该环节教学,可以尝试着引入杜甫的《蜀相》诗和欧阳修的《踏莎行》,让学生了解相同表现手法的妙处,品味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之不同。迁移训练,既巩固了课内知识的学习,又检验了教学效果,是基础教育文学鉴赏中切实有效的好方法。
  
  注释:
  ①参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10页,教育部制订,2003年版
  ②引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4页,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引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教育部制定,2003年版
  ④转引自盛海耕著《品味文学》第3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⑤参见王尚文著《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参见王纪人主编《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第102-10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⑦转引自王俊鸣编著《特级教师点拨高考》第12页,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
  ⑧引自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第18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朱华,黑龙江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语文教育学课程副教授。
  

高师中文专业师范生诗歌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