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16分)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整体错综地发展。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以美启真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哲诗”庄子与“诗哲”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下列关于“哲诗”和“诗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而屈原既是诗人又兼哲人。
B、庄子追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而屈原则表现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
C、庄子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而屈原则在诗中广泛涉及宇宙、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等哲理。
D、庄子探讨哲理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景和浓郁的抒情,而屈原抒发情感的诗篇却蕴含了一种深邃的哲学意识。
2、下列对“庄子、屈原的出现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一句内涵的具体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庄子与屈原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以文化灿烂辉煌的战国时代为背景的。
B、在文化“高峰”中,分别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
C、文史哲三门学科互相联系,彼此渗透,整体错综地发展,而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
D、文史哲互涵互动促使史著文学化、哲学诗意化、文学史哲化,最终造成了许多边缘体裁和边缘学科的产生。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骚比翼,哲诗辉映”是我国文化史上的奇观。
B、史传文学既是历史著作又是文学作品,是文学历史化和历史文学化的结果。
C、《庄子》和《天问》在同样的高度,共同叩询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一样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景和浓郁的抒情。
D、“诗意的沉思”是指屈原作品充满了哲理,“沉思的诗意”是指庄子的文章充满了诗意。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创体系的哲学,《庄子》体现了庄子的人本论哲学思想。
B、《离骚》《九章》《九歌》兼含着史哲的因素,呈现出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C、在认识中动用以形见理、以美启真的方法,将会促成哲理诗和诗化哲学的出现。
D、“认知与审美”“理智与情感”“哲理与艺术”在文中是具有共同内涵的短语。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共34分,5-8题每题各5分,第9题14分)
唐河店妪传
王禹??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诣:到……去
B、有妪独止店上/止:停止,栖息。
C、可敌客军五万矣/敌:相当,匹敌。
D、贻于有位者云/贻:遗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河为名/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以皆习战斗而不畏懦矣/学而时习之
C、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以弱天下之民
D、绠短,不能及也/不及汪伦送我情
7、对此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虽为“唐河店妪传”,但却是一篇议论文,其目的在于“贻于有位者云”。
B、在具体论证上,作者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颇具匠心。
C、本文从细微处着眼,借一勺水而兴洪波,藉一片叶以知春秋,以小见大,颇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D、本文针砭时弊,语锋犀利,说理虚浮,语势舒缓,诚为可贵。
8、用“/”线为下面这段文字断句。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共14分)
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10、曲中的“年年来去搬寒热”和“春风堂上寻王谢”两句中各有一个词眼用得很精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妙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人认为该曲结尾四处与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有异曲同工之妙,果真如此吗?请就此四句的特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共32分)
寄贺年卡的人
新年将至,他却没有快乐。也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张贺年卡。这令他意外。
妻子去世一个月来,他始终无法从痛苦中挣脱。他冷漠地对待这个世界,消极地生活。人们劝他振作,他却冷冷丢给人家一句:“我心已死!”人走屋空后,他孤寂地坐着,一口一口地喝烈性酒。
他不知道,在他日日冷漠地对待的这个世界上,有谁还会给他寄贺年卡。
贺年卡的封面图案很简单,洁白的纸上画着一片绿色的叶子,叶子上方印着五个字:“默默的祝福”。打开贺年卡,他却没找到寄卡人的姓名,只在像封面一样洁白的纸上,有钢笔写着的几行字——“别去猜我是谁,也不必去寻找。只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人在默默地祝福你。生活依然美好,依然充满热情,依然充满爱。新年与你同在!”
这几行字,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悄悄潜入一丝暖意。是谁送来的这温暖呢?他极力去辨认那钢笔字,但这隐去姓名的祝福者显然是要真正隐去他自己。字,一笔一划,横平竖直,是标准的仿宋体,根本看不出一点个人风格。谁呢? 我一定要找出来。
第二天上班,他仔细观察他的同事。他冲他们微笑点头。妻子去世以来,这是他第一次露出微笑。同事们也分别向他回报以微笑。微笑充满了温xīn。他分辨不出,他觉得每个人都像是那祝福者。
在美好的微笑与轻声的祝福中,他感到生活真的充满了爱。有什么东西在他心底悄悄róng化。他冰封经久的情感被解冻了。他的心尚未死。
“别去猜我是谁。也不必去寻找。”他想起了这句话,他知道他是找不到那人的。他郑重地从信封中抽出贺年卡,珍惜地抚摸着。突然,他看到信封上的邮chuō:贺年卡是挂号寄来的,为什么不去问问邮局呢?他来到邮局。
邮局的人说:“噢,这个办挂号邮贺年卡的人我们记得非常清楚。两个月前,来了一个女人,很瘦,因为病态,她的嘴唇几乎没有血色。她说她得了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了。她请求我们代她在年前寄出这张贺年卡……我们知道她已经死了。因为,她临走前说,如果她能将生命熬到年底,她将亲自来寄这张贺年卡。”
听完这些,他已知道了这寄贺年卡的人。他深深地,不知是向这告诉他谜底的人,还是向那已长眠的妻子,j ū了一躬。
12、根据文中注音写出汉字。(4分)
(1)微笑充满了温xīn ()
(2)有什么东西在他心底悄悄róng()化
(3)他看到信封上的邮c huō( )
(4)jū()了一躬
13、本小说的主人公是谁?指出其性格特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简要归纳本小说的主题思想。(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的结构精巧。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并指出学过的小说中还有哪几篇具有与之方式一样的结尾。(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