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84844

  

考场作文与技法求变

◇ 何 郁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本是刻在商汤脸盆上的一句话,意在说明人洗漱后会一日比一日新鲜,但借过来用在作文上,也十分恰当。老祖宗给我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就是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创新。作文同理。可以说,写作文如果没有创新,也可能会是一篇“好”作文,但这个“好”绝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根本谈不上精彩。要写出让人眼睛一亮,或者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而且除了创新,还是创新。没有创新,考场“好”作文就没有出路。
  但创新的问题,可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比如思想上,你是守旧还是鼎新?如果是守旧,你的思想难免陈腐,而鼎新,你的思想才有可能闪出亮光;再比如立意,你是平庸还是独创,平庸,注定了作文的平浅和庸常,独创,则有可能使文章格调高雅,出手不凡;再比如构思,你是因袭旧式,还是另辟蹊径?因袭旧式,可能省心省事,便于成篇,而另辟蹊径,可能就要“吟安一节字,捻断数茎须”了,不过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篇令人刮目相看的“好”作文……创新可贵,作文贵在创新!在创新上下功夫吧,这是考场作文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创新的路径很多,限于篇幅,我们这里重点谈三个方面,拟标题创新、构思创新和选材创新。
  第一,拟标题创新。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拟好了,不仅思路明晰了,中心明确了,而且心中有底气了。题目就像是文章的眼睛一样,眼睛亮起来了,整个人就有精神了。题目对于话题作文来说,尤其重要。写话题作文,需要自己拟题,然而许多考生却偏偏绊在这个上面。每一年,只要是写话题作文,总有一部分考生,或者没写题目,导致硬扣2分,或者拟题不好,导致阅卷老师的眼睛变得暗淡下去。怎样拟好题目呢?这里介绍几种典型的方法:
  1、直奔主题法。有时候拟题需要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如果拐弯抹角,不仅效果不好,还有可能让读者云里雾里找不着“北”。直奔主题,兴许还可以避免“跑”题。比如1999年,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考生就直接用这句话作为标题,切题,主题鲜明;2000年,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也有考生直接拿这句话作为题目,这样,写作时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至于“跑”题。2007年,湖北卷是关于母语的话题,话题不神秘,贴近我们的时代和生活,考生们写下了这样一些开门见山的好题目:《忧虑悬崖边缘的汉语文化》、《请还母语的甘醇》、《捍卫母语》、《痛哉!受伤的母语》《爱我母语》……这些题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十分直接和醒目。
  2、巧妙借用法。巧妙借用法就是从我们丰富的生活中,从文献典籍中,从其他学科领域中,借用或改造一些题目,使之翻出新意。比如,有考生借用数学公式来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拟题,《联想1+1》《10-1=……》《1:6的启示》;有考生借古诗来给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拟题《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考生巧改古诗来给2004年上海卷“忙”拟题《忙兮忙兮奈若何》(原句是“虞兮虞兮奈若何”);有考生用歌词来给2005年江苏卷“风头·猪肚·豹尾”拟题《掀起你的盖头来》;有考生用成语来给2007年广东卷“传递”拟题《薪尽火传》……这些题目,因为借得巧妙,用得恰当,所以十分传神。
  3、反常求异法。通常我们说反弹琵琶,指的就是反常求异。也就是要考生从习以为常的地方,反弹琵琶,“弹”出新意。比如这样一些题目,《近水楼台不得月》《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一个富甲天下的乞丐》《残缺怎么可能是美的呢》《船到桥头未必直》……这些题目,革新正统观念,标新立异,十分有挑战性。
  4、修辞美化法。有些题目如果直截了当地说,或者平铺直叙,未尝不可,但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这时候就需要用修辞来为其增加美感了。2006年全国卷关于阅读的话题,有考生用三个词语排比成为题目,《读书·养气·做人》,既扣题,又显得大气;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有考生用《消逝的容颜,不逝的美》为题,在对比中诠释了“消逝”的许多含义,耐人寻味;2003年全国卷“感情和认知”的话题,有考生用《感情是帆,认知是船》作为题目,巧妙地揭示了感情和认知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刻而有力度。
  第二,构思创新。构思创新要看具体的文体,文体不同,要求自然也就不同。比如叙述类的文章,就贵在一个“曲”字,曲径通幽,尺水兴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朱自清和杨朔的许多文章,如《香山红叶》、《雪浪花》、《茶花赋》、《春》、《绿》《荷塘月色》等,在构思上都极尽其妙,值得学习。又比如议论文,就贵在一个“缜密”,设想如果写议论文,思路上露出破绽,逻辑上出现错误,这构思肯定有问题。在这个方面,毛泽东的议论文堪称典范,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人民服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经典的议论文值得我们反复研究,细心咀嚼。还比如写散文,就贵在一个“自然”,散文如果写得做作,就不仅不真实,而且给人别别扭扭的感觉,感染力自然也就谈不上了。散文写得自然的,冰心、沈从文、周作人、胡适、汪曾祺都是大家,值得学习。小说构思最讲究的就是要“巧妙”,所谓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是也。“巧妙”才能吸引人,“巧妙”才能出好故事,“巧妙”才能使人物发展有波澜,一句话,“巧妙”才能出戏。像《祝福》《药》《项链》、《我的叔叔于勒》、《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树叶》等,都是这个方面的杰作,值得反复玩味。
  构思创新上有哪些方法可资借鉴呢?像尺水兴波法、故事新编法、出其不意法、时空错位法、魔幻现实法等,都值得借鉴。这里重点介绍故事新编法。因为这种方法在考场作文上颇受欢迎。所谓故事新编,就是把原有的、大家都较为熟悉的故事,经过重新改编,使其主旨意义翻出新意。这种方法用得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我承认我与林妹妹相比,的确有些圆滑世故,但这并不是我的错。我随母亲、兄长借居在贾府,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哥哥又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混世魔王,后来又娶了一个凶神恶煞般的嫂子,如果我不处处留意,事事小心,怎么能使母亲和我在这样的漩涡中得以生存呢?但有些人却骂我虚伪,收买人心,难道我关心每一个人也有错吗?我不过是希望母亲和自己能和周围的每一个人和平相处罢了。
  这是2003年全国卷湖北一名考生写的《宝钗鸣冤》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借为宝钗鸣冤,表达了对宝钗的新思考;他注意到了宝钗的现实处境,注意到了宝钗本真的一面,所以才为宝钗翻案,这个案翻得很有新意。
  第三,选材创新。材料千千万,会不会选,还是有学问的。有的考生选材,只注重相似性,忽略了典型性,结果写了半天,不能很好说明问题;也有的考生,选材只注重新颖性,忽略了深刻性,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轻飘飘的,缺少分量;还有的考生选材只会选取那些大家都十分熟悉、且再难以写出新意的材料,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显得迂腐、沉闷,不忍卒读。总之,在选材的问题上,还是要注意创新的。比如,可以在宝山上寻宝,即在一些经典的材料上,深入开掘,挖出新意。有考生在林觉民的《与妻书》里,挖出了情感亲疏和坚持真理之间的矛盾冲突,十分巧妙地诠释了“情感亲疏和认知”这个话题的内涵。又比如,有考生在古典诗词上含英咀华,品出新意。有一个重庆考生,为了写好苏轼,自己填写了一首词:
  谪居黄州城,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屐履难重。
   [##]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一生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位考生实际上是想通过化解苏轼的几句词,“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来达到全面解读苏轼的目的,这就是含英咀华。这样的选材有韵味,有品位,有余味。
  选材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穿珠成链法,广采慎取法,管中窥豹法,正反相生法……等,用什么方法,一是根据文章的需要,一是考虑到自己的擅长,再就是要充分考虑到表达效果。
  满分作文例说:
  
  诗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得分要领
  △巧妙的构思,雅俗共赏的语言 △不经意地讲述 △在诗意中酝酿诗意
  我们首先必须生活着,然后才看生活得诗意与否。——题记
  小姨是杂志社的特约撰稿人,那本杂志的第四版是她的专栏——“生活的诗”。而小姨本人对诗的热爱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组织了在当地小有名气的诗社。每逢周末,小姨便像逢了重要的节日,盛装打扮,与社员们聚在一起,谈诗论诗,赏诗做诗。
  姑姑是与诗“八竿子也打不着”的农妇,可她在农贸市场却是响当当的人物。她的白菜是最青最嫩的,她的苹果葡萄是最水灵的,她的鸡蛋是出了名的有营养,甚至有人说,从她那儿买去的鸡,熬了汤能治病!其实我知道,顾客宁愿绕远路也要到姑姑这里来,冲的是她的热情诚实。
  我去过小姨家,整个儿就像古典而标准的中式“藏经阁”。进门便见装裱一新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再往前走几步,李白、杜甫、王勃、李清照,挨个儿跟我打招呼;打开卧室门,梭罗的那句“在瓦尔登湖上诗意地栖居”分外打眼。面对一屋子的书和姨父小声的数落,小姨吐吐舌头,调皮地说:“囡囡,别理他,小姨我就是爱书。”
  我也去过姑姑家,青砖房,昏暗的灯光,姑姑忙里忙外,丝毫不停歇,在她的厨房里,锅碗瓢盆恣意奏着打击乐;在她的院子里,鸡鸭鹅猪快活地唱着合唱曲。见我来了,姑姑挺不好意思:“娃,俺家乱,你别介意,来来,随便坐。”
  我的小姨是所谓:“文学青年,”“十指不沾阳春水”,过着“文化人”的生活。
  我的姑姑是别人眼中的"大老粗",干惯了粗重的活计,过着普通农妇的生活。
  我一直试图弄明白,这样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人,在谈及自己生活之时,眼中快活满足甚至自豪的光彩为何会如此相似?
  小姨觉得她一直诗意地生活着,姑姑是不明白什么叫诗意的,但在旁人——我看来,她也有诗意的生活。
  或许因为她们同在乐观而向上地生活,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获得了满足。
  也许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乐观而充实便是诗意。
  我的“雅人”小姨和“俗人”姑姑,同在一片蓝天下诗意地栖居。
  诗意离我们很近,我们活着,乐观充实地活着,便可以宣告——我正诗意地活着。
  
  ●深度点评
  这是2007年湖南卷的一篇满分作文。这篇文章之所以得满分,首先是文章选材新颖,作者选取小姨这个雅人和姑姑这个俗人,巧妙地连缀成文,一雅一俗,相应成趣;其次是构思新颖,文章始终在两条叙述的线索中纠缠和展开,既对比,又对照,还互相映衬,诗意便也在这种从容、婉转的叙述中,洋溢开来;语言也特别地好,既流畅,又优美,婉转动人,如叮咚的泉水,清脆,而又甘冽。
  

考场作文与技法求变
目录

  •  / 江宝霞
  •  / 张博文
  •  / 杨 绛
  •  / 田晓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