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8期 ID: 82491

[ 刘盛云 文选 ]   

“化用语言”作文指导课描述

◇ 刘盛云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思想认识的载体。语言,在作文中与主旨、内容、结构三项并重。让学生学习灵活、巧妙地运用丰富、精美的语言,是作文教学中关键的建构环节。本设计拟以“学习‘化用’技巧,优化作文语言”为出发点,来引导学生开阔日常视野,关注生活积累,写出远离八股习气、熏染自我色彩的鲜活之作、个性之作。其操作过程如下:
  
  导入
  
  这节课是写作训练课,课题是:美文佳“话”,出神入“化”。(板书)其中,“话”是语言的意思。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中国现代作家老舍也说:“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作家们的话告诉我们,离开了语言生动,文章就难以表达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那么,怎样使作文语言生动呢?“化用”是一大技法。(课题中“出神入化”的本意,是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化”是“化境”,即绝妙的境界。这里,“化”字加了引号,赋予了它新的意思,就是“化用”)所谓“化用”,就是灵活、巧妙地将现成语言移植融合到自己的语言中,从而为文章增色添彩、激趣提味。
  
  感受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若干文章片断,感受其中“化用”的美妙,然后任选一个片断仔细揣摩为什么美妙?(资料1)
  ①高级教师深谙数学,和数学朝夕相处,右眉毛长成标准的抛物线,左眉毛像个根号,眉下的眼睛的视力被那根号开了好几次方,弱小得须八百度眼镜才能复原。(《三重门》)
  ②耳边忽然响起:“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曾填满记忆/只因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这歌声如醍醐灌顶,震撼着我的心。跑道两边变了形的脸和“加油”的呼声渐渐地又清晰起来,我的腿也仿佛轻了许多,我奋力地向前冲去。(《体验》)
  ③“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发现;“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发现;“凌寒独自开”是一种孤傲的发现;“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迈的发现。生命在清净、喜悦、孤傲、豪迈中成长,所以生命美丽。发现生命之美,享受生命之美。我们才能够挖掘出人生的金矿,为生命增值。正如泰戈尔所说:“生如夏花之绚烂。”勇于发现吧,生命因此而美丽。(《发现之美》)
  ④刚下课,同桌就对前排的叶子说:“你的作文写得真是盖帽儿啦!”叶子不好意思地笑笑:“哪里好呀,也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来了个马槽改棺材——”“怎么讲?”同桌迫不及待地插话。叶子顿了顿,说:“将就材料呗!”“咳,”同桌笑起来说,“不对不对。你这是拽着胡子过马路——牵须(谦虚)呀!”(《课间记》)
  ⑤今日的美国已是螃蟹十足了。今日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日到东亚开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到印度半岛当上了裁判。(《冷眼向洋》)
  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师小结:以上“化用”语言,或刻画人物,或推动情节,或支撑观点,或点明主旨,或营造气氛,或抒发感受(板书),使表达要么诙谐幽默,要么精警深刻,要么诗情画意,都鲜活响亮,叫读者怎一个“爽”字了得!
  
  提炼
  
  我们感受了“化用”的美妙之后,接下来就提炼提炼“化用”的技巧。首先,请同学们“移动”火眼金睛,来个文段扫描,看看“化用”的内容是与哪些方面的现成语言“联通”的。若有不懂,同桌间可以相互“寻呼”。(资料2)
  ①当快乐的花瓣在你面前飘荡,你也许会为自己建一座“手可摘星辰”的高楼,登高远眺,“把酒临风”,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你也许会独坐“虫声新透绿窗纱”的窗前,想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清逸……(《今生书相伴》)
  ②平淡的生活中,哲人深刻含蓄地说:“要穷,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徐悲鸿的万马奔腾的气势中仿佛也在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无愧我心》)
  ③我家邻居的阳台都实行“封闭式管理”,装上了连风儿都难吹进的铝合金窗,惟独我家的阳台是“对外开放”的。(《邻里之间》)
  ④参加工作后,远在他乡,只要闭上眼睛,脑海中总时时浮现母亲的笑容,她的“吃菜吃心儿,听话听音儿”、“吃饭先尝尝,做事先想想”使我成熟;她的“吃人口短,拿人手软”教我正直;她的“吃饭要让,干活要抢”催我进取。遇到挫折,只要想起母亲“吃亏不算傻,让人不算歹”和“吃过黄才知苦,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便豁然开朗。(《吃着母亲的谚语长大》
  ⑤妈妈总是唠叨“上网要小心,谨防意外生”,我当然知道“一慢,二看,三通过”的道理,但我更相信“一牵真诚手,永远是朋友”。(《网游日记》)
  ⑥各科老师的复习资料轮番轰炸,还苦口婆心地说这是“盖中盖”,嘿,还“喝了盖中盖,腰不酸了,走路也有劲了,一口气上五楼”,升个普通高中是绝没问题的……(《多味初三》)
  ⑦“月亮巴,跟我走,一走走到黄金口,你割肉,我打酒,我们两个交朋友。”那时望月而歌,只觉月如笑脸,分外可亲。(《月亮的脸》)
  师生互动,交流所得。师小结:“化用”现成语言,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诗词文赋;名言警句;行话术语;谚语俗话;标语口号;广告台词;歌曲童谣。(板书)
  我们知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那么,“化用”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两个文段,说说它们在“化用”形式方面有什么不同。(资料3)
  ①古诗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同学们,当你们在用馒头打仗的时候,你们可曾想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可要牢牢记住啊!(《小议节约》)
  ②诗意浓郁是一种优美——小楫轻舟,驶入杏花春雨的江南。寻找李白青崖上的白鹿,渴饮王维松林间的清泉;品味易安居士的闲愁,拾掇江州司马的青衫;东坡华发,柳永泪眼;水上琵琶声声愁,空城戍角夕阳寒,舴艋舟上的长篙划破李后主的一江春水,金陵楼头的衰草,可曾记得六朝商女的红颜?(《江南诗韵》)
  师生互动,交流结果。师小结:“化用”现成语言,其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直接移植;二是意会融合。(板书)如果说直接移植像拼盘的话,那么意会融合就像膏汤。所谓意会融合,就是把现成语言的意境、意旨,融化汇合到自己的语言中,有得其“意”而忘其“言”的味道。
  
  训练
  
  同学们,你们感受和感悟了这么多出神入“化”的美文佳“话”,是不是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舒畅惬意?是不是有“莫使落花付流水”的创作冲动?好,下面就来个男生女生大PK!
  一、男生组和女生组围绕“化用”内容的七个方面,抢说各自的积累。限时3分钟,说得多者为优胜。
  二、片断写作:或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处景物,或叙说一段事件,或抒发一种感悟,200字左右,要求化用2至3条妙语。限时10分钟。师先下水示范(例如老师在陌生班级上本课时说:刚才,同学们在等待新的语文老师到来之时,兴许就在心里嘀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名。哈哈,现在我告诉大家:先生姓刘,名盛云。“盛”者,“多”也;“盛云”即“多云”。云多而雨至,雨至则“飞龙在天”!我这名字可真是寄寓了父母对我的殷切希望啊,所以在生活中,我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对自己说:“相信自己,我能!”同学们,现在一条作文的拦路虎挡在了你们面前,你们也一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然后男生组和女生组各推荐两名代表交流习作,师评点。
   [##]
  
  警示
  
  有同学作了这样的“化用”,请同学们评评:这样好吗?为什么?(资料4)
  ①我壮壮胆子,扯着喉咙大声喊:“卖冰棍!卖香甜可口的奶油冰棍、雪糕!挥泪大甩卖!跳楼价!快来买呀!”(《初涉“海水”》)
  ②文学蕴涵着无穷无尽的思想美的宝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自然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愁情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美,美得撩人,美得销魂,让我“沉醉不知归路”。(《感受文学》)
  师生互动,交流看法。师小结:“化用”还须注意两个误区:一是“化用”不当,损害文意;二是“化用”堆砌,造成臃肿。
  
  结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化用”之妙,在于“积累”之厚!要真正写出夺人心魄的锦绣文字,还须同学们多读、多听、多想、多写。祝同学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反思
  
  本设计共六个环节,体现了由美点感受到道理感悟、由方法领会到技能运用、由正道解说到误区警示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流程,顺应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认知规律。其贯穿全课的着力点有:
  一、教师授课的引导语、过渡语、评价语、解说语、总结语追求“化用”的艺术性与示范性,以达到与课题宗旨紧密契合、与学生思维良好互促的效果。这种“刻意为之”的预设或安排,打磨或推敲,对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说,一方面增添了文气和韵味,另一方面强化了感受和认知。例如“提炼”环节中的引导语,化用我国通讯业中的“移动”和“联通”品牌,以及“寻呼”这一相关的专业术语,让学生觉得熟悉而有趣,应该有和缓情绪、活跃思维的作用。
  二、学生思维的焦灼点、针刺点、比较点、延伸点、增长点等方面的设计,追求“立体”的呈现与穿透。具体来说,“导入”环节中的“怎样使作文语言生动”,“感受”环节中的“为什么美妙”,“提炼”环节中的“看看‘化用’的内容是与哪些方面的现成语言‘联通’的”,以及“‘化用’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呢”,“它们在‘化用’形式方面有什么不同”,“训练”环节中的“是不是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舒畅惬意?是不是有‘莫使落花付流水’的创作冲动”,“警示”环节中的“这样好吗?为什么”,这些问题前后印证、相互补充,应该为学生搭平了“要写得出,必先想得到”的彩排舞台。
  
  刘盛云,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松滋。本文编校:艾永芳
  

“化用语言”作文指导课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