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8年第10期 ID: 82384

[ 钱文波 文选 ]   

补充字训在语文教学中的妙处

◇ 钱文波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统的“字求其训,句索其旨”的授课方法,有时也是行之有效的,不可轻易抛弃。教师宜因材施教,适当地在课本注解以外补充些字训的内容,这对感知课文、把握主旨大有裨益,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训字讲题,引生入胜
  
  许多文章的标题往往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或对文章内容有着重要的铺设作用,如果不能给以应有的重视,之于对全文的深入解读无疑是莫大的损失。
  教材中的重要课文《离骚》,课文注释从来不去解释“离骚”二字的意义,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容易忽视对文题本身的理解,只是一味地去追索作品主体的含义。每教这篇课文,我都会先让学生通过翻检古汉语字典,弄懂“离骚”二字的意义。一旦明白了“离”即“罹”,意“遭遇”,“骚”意“忧愁”,学生便会自问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遭遇忧愁”的,进而披文入情,深刻把握主旨。
  再如《荷花淀》一文,一般没人在这个地理名称上发现什么不解之处。我却问学生:湖南有洞庭湖,湖北有云梦泽,山东有梁山泊,河北有白洋淀,这“湖、泽、泊、淀”四字意义有什么不同?能否互易?改成“梁山淀”、“白洋泊”行不行?学生感到新鲜,迫不及待地翻起工具书,并相互讨论,共同探究起来。原来,水深而面广者为“湖”,水浅见底胶舟者为“泽”,水浅而能行舟,多港湾而能藏舟者为“泊”,水浅面广而能行舟者为“淀”。懂得了什么是“淀”,学生就对小说故事情节赖以展开的环境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如除云翳,豁然开朗,方知定名有据,字不可易。
  
  二、训字讲句,加深理解
  
  举两个例子。
  在《?ブ?健芬晃闹校??骞?头帕嗣厦鞯热?銮毓?环??旌螅?钟行┖蠡冢?扇俗返胶颖撸?厦髟诖?稀盎?自弧??保?狻盎?住币淮剩?樯厦挥凶⑹停???芰旎岢鍪恰靶欣瘛保?硎纠衩病5?烤拐馐且恢质裁囱?摹袄瘛保??裁匆?姓庋?睦瘢???恢?馈U馐保?帽冉戏ㄌ骄抗糯?窠谥械摹鞍荨⑦怠⒍佟⒒?痹诔潭壬系牟畋穑?隳苁拐?挝恼禄钇鹄础>??冉涎芯靠芍?允中欣窕蚬虻囟伎沙莆?鞍荨保?蚨?屯方小斑凳住保?蚨?绞值娴兀?执ネ飞辖小岸偈住保?蚨?绞址挚??酝反サ亟小盎?住薄?杉?盎?住笔亲畲笞钪氐木蠢瘛T谡饨艏惫赝罚?厦髯プ《苑绞且岳≡?β淼拿?爬吹恼庖豢沙酥???哉┒哉??宰钪氐睦窠谙嘈唬?枰曰汉推?眨??∈奔洌?獗砻魉???艚荩?谛母丛印K?耘?濉盎?住币淮实囊庖澹?慵由盍硕钥挝牡睦斫狻
  读苏轼的《题西林壁》,人们更看重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隽永,对诗歌前两句的铺垫却常常缺少了必要的关注。如果是有心人,自然会质疑“横看成岭侧成峰”中的“岭”和“峰”到底有什么不同。翻检工具书,并结合教材中的《长江三峡》《雨中登泰山》等文章去探究,便能发现,山高而尖者叫“峰”,低于峰而尖者叫“峦”,高而宽平者叫“岭”……
  
  三、拓展字训,丰富知识
  
  也举两个例子。
  “鬟”和“髻”都是古代妇女的发型,但为什么《林黛玉进贾府》中写贾府三个姑娘“钗鬟裙袄一样的装束”,用“鬟”,而《陌上桑》中秦罗敷“头上倭堕髻”,用“髻”?原来,“髻”是实心的,是已婚妇女的发型,“鬟”是空心的,是未婚妇女的发型。所以有丈夫的罗敷头发挽成“髻”,贾府三个姑娘头发挽成“鬟”。
  《?ブ?健芬晃闹兴怠爸I倘讼腋呓?杏谥堋??保?妒芳恰す荜塘写?飞纤怠拔崾祭?背⒂氡?寮帧薄M??亲雎蚵簦??裁匆凰怠吧獭保?凰怠凹帧保空狻吧獭焙汀凹帧庇惺裁辞?穑空馐卑镅??姹鹨幌拢?得鳌靶猩套?帧敝?啵???故呛芾忠饨邮艿摹
  总之,从训字入手,继而释词索句,把握篇章,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适当补充字训,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这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适当补充字训,自能得其妙,何乐而不为?
  
  钱文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安。本文编校:舒坦
  

补充字训在语文教学中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