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使我切身感到文言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尴尬,这里仅仅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
困惑之一:学生学习文言文为何总是反应迟钝?
学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体,但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这个主体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疲于应对,以至于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迟钝。
1、课文朗读有气无力,敷衍塞责。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镜头:小学生在私塾先生的教鞭下,摇头晃脑,津津有味地背着书,书声朗朗,铿锵有力。而在如今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则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境。除了文言文背诵篇目,学生大多不愿多读。又由于不懂得古人句读的要领,读起课文,有的结结巴巴,有气无力;有的胡乱停顿,前言不搭后语,让人听起来费神费力,甚至忍俊不禁。如果让学生给古文断句加标点,更是乱点“鸳鸯谱”,一段美文被活生生地拆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
2、字句翻译望文生义,牵强附会。《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老师为让学生能真正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在教授古文时,基本上采用串译方式,逐字逐句地讲解,逐字逐句的翻译。哪个字活用,哪句话是特殊句式,字字落实,句句到位。然而老师苦口婆心地教诲,并没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和翻译能力。事实上,即使在高三年级,仍有大量学生搞不懂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分不清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对词类活用也糊里糊涂,翻译只好望文生义,生拉硬扯。譬如“王见之,曰:‘牛何之?’”有人将“牛何之”翻译为“牛是为什么呢”。又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有人将其译为“耳朵听到我的话的人,受下等奖励”。
学生学习文言文显得特别的幼稚、愚拙和麻木,其才智和灵气似乎都被文言文埋没了。然而他们对那些被老师严厉打击的网络语言,却心有灵犀,不时在作文中露一手,运用得娴熟而自如,不能不让老师费解和尴尬。
困惑之二:文言文的实用性在哪里?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材里,古代散文有10个单元,古诗词、古戏曲、古白话小说还有6个单元,占了近40%的内容,其份量之重,不言自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文言文的用武之地又在哪里呢?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怎样学习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定义及作用作了这样的解释:“文言是古代书面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这里把文言文的作用明确地概括为三个方面,准确而有高度。然而,这些作用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可望而不可及。中学生学文言文的用处是什么?大多数学生会明确回答:为了高考。因为高考考文言文,所以学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文言文的实用性就在于应考。既然是应考,就有结束的时候。一旦应考结束,文言文也基本上淡出了学生的生活。尤其是理科考生,除了在高校的《大学语文》里偶尔见见面,也再难寻觅文言文的踪影(个别对文言文有兴趣的除外)。事实上,学生将来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只有师范专业且当语文老师的,才有机会重新读到文言文。除此以外,还有多少人会接触这种古老的语言呢?
《语文大纲》还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实,即使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也无用武之地,因为现实生活中实在很难读到“浅易的文言文”。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在社会的围追堵截中红红火火,是因为有不计其数的网民在使用它,中学生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上网交友聊天,经常使用这种语言,而且以使用这种语言为荣,谁若不会还会被人耻笑。而文言文呢?没有人因读不懂它而苦恼,没有人因不会使用它而羞愧,也没有人因不会翻译而痛心,因为生活中没有什么人使用它。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体。的确,他们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可是,又有多少人从中加深了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呢?又有多少人提高了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呢?学生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品尝到快乐,也没有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它的魅力,只是为高考吃力而艰难地学着文言文,甚至为拿不到高分而苦恼,以至于恐惧文言文。为一种将来几乎用不上的古老语言而苦读,学生能用心吗?
困惑之三:高考提高分值,增加难度,能提高文言文的地位吗?
综观近年的高考试题,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加大。2001年以前,文言文阅读分值为15分,而今年全国试卷(I)文段阅读为19分,另有古诗文默写5分,古诗鉴赏8分,有关古诗文内容共占32分。全国其它地区也是如此,如全国试卷(II)共计33分,湖北省试卷共计31分。由此可见,古文地位之重。
分值增加的同时,试题难度也在逐年加大。前几年的文段阅读为客观题,2002年则开始增加文言文语句翻译,分值为5分。2004年语句翻译增加到8分,2006年则增加到10分。现在有的省市还增加了断句题。
题型变化,难度加大,使文言文更贴近实际,可以引导学生重视文言文,感受古代文化的精妙,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其作用无疑是积极的。但是,这些改变能提高文言文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吗?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精妙吗?
在应试教育没有彻底改变的情况下,高考就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学生的学习节奏要随着它的舞动而变化,学校也会根据考试结构的调整而改变对策。增加分值,学校就调整复习时间,高三总复习由原来的两三周,增加到五六周;增加文句翻译,老师就加大文言语句翻译的训练量,就像当年刚恢复高考时,把汉语句子机械地翻译成英文一样去训练文言文翻译能力。至于古人要求的“信、达、雅”则没人在意,人们关注的只是能否把句子翻译通顺,是否接近标准答案,是否能得高分。至于古文的博大精深的内涵,暂时无人顾及。
以上是个人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这也是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我想,这些现象的出现也有其深层原因。
一、文言文的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氛围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有它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只有人人接受,人人使用,它才可能生存。1917年新文化运动时,鲁迅、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开始提倡白话文,用白话创作,逐渐得到全国各界响应,文言便渐渐淡出文人的笔墨。解放后,普通话被确定为我国的官方语言,全国推广,且受法律保护。而文言呢?自从新文化运动以后,其地位江河日下,没有哪一级政府、哪一个语言权威机构给文言一个明确的定位,更没有规定什么情况下能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事实上,文言除了在文人的书信中被偶尔使用一下,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
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从基础抓起,从学生抓起,让后人了解文言,感受古代文明,这无疑是正确的决策。但是,仅仅依靠学生在课本中读一读,翻译几个句子是远远不够的。文言要生存下来,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有人在交际中使用它。可目前缺乏这样的社会基础,没有哪一家媒体会冒险使用文言,因为没人看,更没人写。没人看没人写,文言自然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失去了依托的空间。而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语言,一旦失去了这种交际的功能,谁还看重它呢?
近几年,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一些中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尝试使用文言的形式,其中2002年浙江考生的《赤兔之死》,不仅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认同,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
2006年北京一考生也用四字句写成了《北京的符号》,只可惜不够成熟,被判为零分。
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文言,人们已经不可能像推广普通活、推广英语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但可以用一些适当灵活的方式鼓励人们使用文言。学生当然是主力军,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这个弱小的群体在课堂上的学一学,在考场上冒险地用一用。我想,各个传媒在此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我们的语言权威机构也可以发挥其作用。只有全社会都关注,都重视,文言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才能不被后人遗忘,才能流传下去。
二、文言文教授主体方法古板,教学重心偏移
教师是文言文的教授主体,是古代文化的播火者、布道者,理应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感受古文的美妙,然后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得,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一道交流,一起分享,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教师研究的不是如何把课讲得生动有趣,也不是如何把文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讲明白讲透彻,而是研究高考考什么内容,考什么题型,然后再来确定自己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教师教学依据的是《考试大纲》而不是《教学大纲》,在课文中寻找的是那些可能会出现的考点,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蕴、思想内涵。正因为如此,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地一字一句地讲解,一字一句地翻译,而学生在课本上把要点写得密密麻麻,生怕露掉了一个字词的意思,结果一篇经典美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
这种枯燥僵硬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胃口大损。学生不仅没有从中品味到古文的美妙,反而品味出了味同嚼蜡的平淡与沉闷。老师教学重心的偏移,教学方法的陈旧,没能把文言文精彩的一面展示出来,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言文没兴趣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文言文接受主体意识淡薄
学生是文言文的接受主体,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更有理由学好文言文,了解文言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但是应试教育的重压,网络文化的冲击,使学生的文言意识越来越淡薄了。
在中学生的生活中,文言文离他们很近,也离他们很远。近,是因为每一本书,每一套题都离不了文言文,为了高考,学生必须经常与文言文打交道;远,是因为他们压根儿没有从传统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它,更没有把它当做自己责任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把文言文当作考试的一个内容,一个分值很高的内容。要拿高分,就必须理解这个实词的意义,掌握那个虚词的用法,至于文章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他们无暇顾及,也没有心思和时间去品读。
其实,学生也懂得文言文是国粹,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是让他们真正认识和理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若将传承历史文明的重任压在他们稚嫩的肩上,未免操之过急。不过,让他们早一点明白自己的历史责任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他们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潘保红,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