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2期 ID: 82204

[ 沈荷花 文选 ]   

中考语文综合探究性试题分析

◇ 沈荷花


  
  新课程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指向的探究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综合探究性试题”就成为新课程语文中考的一大热点和亮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年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综合探究试题”进行分析,弄清其命题趋势和方向,反思初中语文新课标教育现状,明白作为“指挥棒”的中考试题正把初中语文教学带向哪里。
  
  一、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评价依据
  
  我们首先来看看“课标”,“课标”是综合探究性试题设题的“纲”,综合探究题的考点和题型都衍生于此。每个命题者都应以“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评价作为依据。
  1、目标。(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2、评价。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根据以上的目标和评价可以推测出中考语文综合探究题要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多样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但是“综合探究题”的试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大家都是在进行探索和尝试,每一位命题者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二、综合探究性试题分析
  
  “综合探究题”从2004年南宁、贵阳等地的中考出现后,2005年到2006年迅速扩展开来,在大部分地区的中考中都有了综合探究题。从涉及的内容看十分广泛:如无锡卷“感谢母亲”主题班会,作为组织者,拟两句话;武汉卷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作为策划者,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并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乐山卷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活动,为你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份开展“读书报告会”的活动方案;南京卷以“爱我南京”为主题活动,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并说明理由;宿迁卷以“走进名著”为主题的手抄报;嘉兴卷以“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为主题举行辩论赛。下面就通过对这两年国家级课改实验区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综合探究试题”进行分类分析:
  1、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
  示例1:(2006年安徽卷)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班里准备在这天下午3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假如你参与了这次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2)“小演说家”明明准备在活动中作“我是如何读书的”主题演讲。他为撰写演讲稿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材料略)但有一则不符合他演讲的主题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不符合要求的理由。
  (3)4月22日下午,你去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会活动。请你将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
  (4)为配合这次活动,班里还准备办一份读书小报。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为这份小报拟写一个栏目名称,并简要介绍这个栏目的内容。(栏目名称为4个字)
  [示例]栏目名称:书 海 泛 舟
  栏目内容简介:介绍、浏览名著佳作。
  示例2:(2005年浙江卷)(1)请你仿照它们再拟两个栏目。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栏目一:点击文化名人。栏目二:遍数名优特产。(2)在“栏目一”中,需要介绍浙江籍的文化名人。从文学地位、代表作、影响等角度来介绍。(50字左右)(3)在“栏目二”中,需要宣传浙江的名优特产,如杭州的龙井、金华的火腿、宁波的汤圆等。请选择你所熟悉的浙江的一种名优特产,为其拟写一则宣传语。(不超过20字)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考题是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注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只有在平时加强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外阅读、课文学习以及进行综合性学习时注重了积累和训练,才能有的放矢,准确表达。
  2、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
  示例3:(2006年武汉卷)长江中学学生会准备开展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三项。
  示例:编演课本剧。
  项目一: 项目二:项目三:
  (2)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项目名称: 主要环节: 理由:
  (3)编演课本剧是本次活动的项目之一。为了指导同学们编写课本剧,学生会派你去邀请一位剧作家来校作专题报告。见到剧作家时,你会对他说:“您好!________。
  这类考题一般是设置一种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根据当时情境来进行设计、解答、创造。内容往往要求学生确立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搜集整理信息资料,总结活动的成果等。这类题可以说是真正体现了课改的精神的,它要求学生要有生活积累,平时要有相关的实践活动,单凭书本知识和主观臆想是很难答好题的。真正能考查考生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所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能否很好地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知识来表现自己综合运用的能力
  3、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
  示例4:(2006年河北课改卷)“永远的丰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一个专题栏目,该栏目每期介绍一位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请你回答以下问题。①“永远的丰碑”的含义是什么?②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为战斗英雄黄继光写几句赞语。(材料略)
  示例5:(2006年江西卷)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试题。第2题: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阐述观点。
  示例6:(2005年贵阳卷)简介徐本禹的事迹(略)后,链接:徐本禹在2005年2月18日晚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让全国亿万电视观众泪流满面。
  (1)(审美)你认为材料中最美的(如:人、事、物、情、义、理)是什么?请任意选取一点,谈谈自己的审美感受(40字左右)。
  (2)(探究)作为一名保研生,他毅然暂时放弃学业到贫困山乡支教,以个人的价值取向来看,你认为他这样做值不值?为什么?
   [##]
  这类考题是设计一定的情景,要求考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表现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表现自己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这既是对知识的探寻,也是对生活的感悟,更是对人生的思考。
  4、语文课改与其它课程的沟通。
  示例7:(长春卷)某校“新蕾文学社”举办“走近大自然,认识植物”的文学活动,假如你是文学社的一名成员,请你参照下文对“竹”的多角度认识,选择你熟知的一种植物,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含义至少两个方面,有无反差皆可;表述时有否引用诗句均可),作一段较生动的表述(100字左右)。
  这类试题的考查目的不是其它学科知识,而是借助这些知识来考查学生领悟、表达、应用语文的能力。这类题涉及的学科中,时事政治、历史地理等类题较多,而与数、理、化、生理科较少。另外,在各种题型中,读图,读表题也比较多。这些题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具有创新意识,精彩独到。
  
  三、综合探究性试题的特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探究性试题具有以下共同点:
  1、题目设置情境化。命题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境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大多数学生熟悉的生活,这便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这种情境化的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努力解答问题。
  2、学生答题个性化。对于综合探究性试题,答案应该是最具个性化的,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的不同,其答案也就各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创新、不断探究,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
  3、考查内容语文化。语文综合探究性试题,不管哪种考题都紧紧围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来考查。
  
  四、综合探究性试题的不足
  
  通过对综合探究性试题的分析,我们也发现有许多考题不尽如人意:
  1、仅仅考查的是语文知识。如示例8:(2006年南京卷)学校开展“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魅力南京”中看南京简介(1)文中两个加点的字容易读错,请你注音。(1)龙蟠( ) 哺( )育(2)文中画线的两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改正。“妖绕”改成______“恩锡”改成______。从整套题看,这两个小题应该属于“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本来无可厚非。但严格地说,这两个小题只是设置了一些情境来考查语文知识点:“拼音”、“改错别字”,答案唯一,没有综合性学习的味道。
  2、没有语文味。如示例9:(2005年海南卷)今年1-5月,海南遭遇罕见的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广,上百万人饮水困难,水库蓄水量急剧下降。语文老师为此将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旱情调查,并要求写出调查报告。请思考:你会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调查?(写出三种方法即可)此题考查“调查方法”,没有语文学科的明显特征,也不是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只要某学科进行了“调查活动”这一训练均能完成此题。另外,有些题考点单一,没有综合性特征等。
  总之,考题如果忽视了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那么这样的考题就会显得不伦不类,也背离了我们新课标语文中考的初衷。
  
  沈荷花,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台州。
  

中考语文综合探究性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