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7年第6期 ID: 82047

[ 刘国良 文选 ]   

200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走向预测

◇ 刘国良


  十多年来,古代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保留节目”。十多年的薪火相传使得这一考查形式成为引导学生认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古代杰出文人不朽的人格魅力、陶冶自身高尚情操的最佳载体。在十多年的命题实践中,试题的命制已日趋成熟周密、丰富多彩、稳健灵活。因此,广大考生及语文教师对新一年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的走向的关注热情是相当高的。本文将根据近几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拟制情况,蠡测2007年的命题走向,希望能对考生的复习以及老师们的指导提供一些帮助。
  
  一、关于选材
  
  ①非“顶级诗人”的作品青睐度将进一步走高。2004年以前各地诗歌鉴赏题大多选自最优秀、名气最响的诗人,我们不妨称他们为“顶级诗人”。比如说提到唐代,王维、孟浩然、大李杜小李杜、白居易、韩愈、王昌龄等是首选;提到宋代则是王安石、欧阳修、苏轼、李清照、宋祁、晏几道等。而与之相比,稍次一等的诗人(姑且称其为“非顶级诗人”)则选得较少。2004年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这一年选用非“顶级诗人”的作品有:五代欧阳炯(《江城子》,全国Ⅳ卷)、唐代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湖南卷)、唐代柳中庸(《征人怨》,江苏卷)、唐代王湾(《次北固山下》,湖北卷)、明代杜庠(《赤壁》,上海卷),占当年所考16首诗歌的31%。2005年选的是唐代李华(《春行即兴》,全国Ⅰ卷)、宋代刘??(《雨后池上》,全国Ⅲ卷)、唐代李德裕(《登崖州城作》,湖南卷)、唐代徐凝(《庐山瀑布》,上海卷)、唐代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江苏卷)、南宋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山东卷)、宋代吴涛(《绝句》,江西卷)、北宋方惟深(《舟下建溪》,辽宁卷)、南宋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天津卷)、北宋寇准(《春日登楼怀归》,广东卷),占当年所考20首诗歌的50%。2006年选的是宋代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安徽卷)、清代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广东卷)、唐代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湖北卷)、唐代韩琮(《暮春?核?捅稹罚??本恚?ⅰ逗炻ッ巍分醒Ρ︻巍⒘主煊竦耐?馐?ā队桨缀L摹罚??暇恚?⒃??撼酰ā娥佯程臁罚??站恚?⑺未?跹祝ā赌峡伦印罚???蚓恚?⒔??踟柙耍ā断?峡浙鱿俊罚?蕉?恚?⑺未?苊埽ā兑构椤罚?拇ň恚?⒃??廾?希ā哆哆读睢罚?憬?恚?⑶宕?盼?粒ā缎吕住罚?厍炀恚??嫉蹦晁??0首诗歌的60%。
  综上可以看出,近三年来命题者对那些“非顶级诗人”作品的关注度在逐年递增,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07年这样的递度还将有所增加。这样的趋势告诉我们,平时的训练应适当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非顶级诗人”的作品,包括古代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关注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品质以及他们的作品风格等,让学生能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②各朝代的作品分布将更加均衡。2004年以前的鉴赏选材大多集中在唐宋这两个朝代。2004年开始发生变化,五代1首、唐代7首、宋代6首、明代1首;2005年唐代9首、宋代9首、元代1首;2006年是变化最大的一年,魏晋1首、唐代4首、宋代6首、元代3首、清代5首、近代1首。选材分布的变化反映出命题视野进一步拓宽,思路进一步开放,理念进一步成熟。与此相应的还有,选取作品并不限于当朝成就最高的体裁,比如说宋代的最高成就应该是词,但2006年所选的宋代作品中,词仅有2首,诗则有4首。这些信息告诉我们,2007年的选材将会保持这种趋势,分布将更加均衡,局限于唐宋两代的局面已被完全打破。我们在平时的讲练及模拟中,要有意识地顾及每一个朝代。先秦、秦、汉、魏、六朝、金等朝代的优秀作品还没有考过,予以适当的关注不是件坏事情。教师可以对这些朝代的名家名作做一个梳理,处理好面的涉及与点的突破之间的关系、一般了解与重点训练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学生能对我国古代优秀诗歌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直观的体认,既对应考有利,也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
  ③文本体裁将百花齐放。近三年来高考选用的体裁,我们用表格列举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选用“词”、“七绝”、“七律”的数量基本上与前两年持平,“五律”占比略少,增加了“曲”和“古体”。这种格局充分体现了全方位考查学生的古诗词曲鉴赏能力的目的,避免复习迎考中的猜题押题现象,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引领作用。因此,2007年的选材还将会承续这一理念,体裁的范围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④文本主题类型将更齐全。以2006年为例,所选作品的主题类型包括:题画类(黄庭坚《题竹石牧牛》,亦可归入山水田园类)、山水田园类(陶渊明《移居》、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羁旅思乡类(王罔运《晓上空泠峡》、魏初《鹧鸪天》、周密《夜归》)、送别类(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核?捅稹贰⒀钔蚶铩度??《伞罚?⒈呷?啵ㄕ偶?读怪荽省罚?⒂轿锢啵ū︻巍Ⅶ煊瘛队桨缀L摹贰⒄盼?痢缎吕住贰⒐ㄗ哉洹都汉ピ邮?ㄆ湮澹?罚?⑴┐宸绻饫啵ㄍ跹住赌峡伦印罚?⑾芯右萑だ啵ㄋ臻?抖?隆贰⒄趴删谩度嗽略病贰⑽廾?稀哆哆读睢贰⒗钌桃?抖司印罚?U庑??谖颐瞧绞钡母聪爸泄倘恢档眉绦?刈ⅲ??行枳⒁庥绞坊彻爬唷???唷⒔谌绽唷⒃痈欣唷⑻臼览嘁约鞍?槔嗟挠判阕髌罚?私獠煌?嘈偷淖髌匪?哂械亩捞伧攘τ胛幕?诤?
  
  二、关于设题
  
  前些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设题,虽然各省的题量只在2—3题之间,但题型却丰富多样、各尽其妙。2007年的设题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①防答题中的宿构、套作将成为试题拟制不容忽视的新课题。文本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已成为命题者设题的抓手与重点。但四个方面的命题思路运用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滋生出新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解决考生答题中的宿构、套作,以一些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敷衍出答案,实则并未读懂文本的问题。比如说,考察文本表现手法的试题,考生就可能会套用诸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对比衬托”“虚实结合”“比喻象征”等鉴赏用语;考察“首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考生则可以答出诸如“引出下文”“为全诗作铺垫”“营造氛围”“映衬作者心境”等大而无当的“擦边”答案。因此,命题者可能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直接发问,而是以变通的方式要求考生在拥有个性化认知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从而使设计的问题真正成为考察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思维认知品质、情感价值取向等的有效手段。
  ②词、句、意象之义的单独筛选、辨认、分析、比较将与表达效果合并考查。前些年不少省份都有“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对两首诗中同一意象进行比较”,以及“概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等题,设题的着眼点在筛选、辨认、分析与比较上,考查的向度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上,问题浅难度小,造成答题过程中就词论词、就句论句、就意象论意象,孤立赏析,肢解、割裂文本的现象。这一现象已引起了不少有识之士的关注。所以2007年对词、句、意象之义的考查不会单独设题,而可能会与表达效果的考查合并。因为分析诗句表达效果必然离不开对文本信息的筛选,离不开对句子所绘画面的重构,也离不开对意象进行比较,这样既有利于考生树立整体阅读的文本意识,又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分析鉴赏观。2006年福建卷所设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是一道好题,值得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借鉴。
   [##]
  ③对比赏读的占额将大幅攀升。2005年的北京卷、浙江卷、辽宁卷、湖南卷、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重庆卷、湖北卷,都从对比赏读的角度设题,有词语的比较,有句子的比较,有全篇的比较,比较的范围也由同主题、同朝代延伸到跨朝代比较,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个性认知、阅读趣味等。比较之中蕴涵着发现、探究、创造的新理念,因此这样的命题将成为2007年乃至今后诗歌鉴赏命题的热点。我们在关注这一热点的同时,眼界还可以再开阔一点,扩大比较的范围。比如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同一背景下不同诗人的作品比较、不同体裁之间的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题材不同旨趣的比较等等。
  ④文本情感情趣、思想价值的指认将由过去的线性考查转变为多维度、多义性、未定性的理解与认知。允许不同的考生对同一文本读出不同的感受,这是新课标的理念。我们发现,前些年诗歌鉴赏对文本情感情趣、思想价值的考查还只是停留在让考生去指认的层面,比如说某个句子或整首诗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心情、蕴涵着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者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等等。这些试题所给出的答案无一不是唯一的、认同的。这在思维指向性上是线性的思维模式,考生只能去发掘,去认同,去化解,去说违心的公众话语,剥夺了考生作为接受主体应有的地位。其实,优秀的诗歌文本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思想意脉的多维度、意趣价值的多向度、意象主旨的多义性、情感内蕴的不定性等特点。古人所谓诗无达诂之观点应该走进我们考生的心灵,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个性,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提升阅读品位。因此在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感到开放试题的向度与维度,鼓励探究创新,不以定性定趣定旨的大一统标准束缚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应允许见仁见智,有一家之说。这将作为命题理念的重大革新体现在2007年的诗歌鉴赏题中。
  ⑤题型设计将融合语言表达题的形式。题型的创新一直是高考命题专家努力探索的课题。选择的形式、填空的形式、简答的形式都已经设计过,那么2007年的题型会不会有所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拙见,在诗歌鉴赏中融合语言表达题的设题形式与理念很有值得尝试的必要。这个想法并不是我个人的异想天开,而是从近两年湖南卷的题目拟制得到的启发。湖南命题专家对新题型的探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所命新题很受广大学子及教师的欢迎。这两年他们拟制的鉴赏题型有语言表达题的仿写成分,即先提供一个答题范例,然后让考生仿此完成鉴赏比较。这样的题型要求考生能读懂范例中隐含的要求(鉴赏的角度、范围,思维的指向,语言的选择等),可谓集众多能力考查于一体,极有考查价值。我们在训练中不妨也来一点尝试,练一练这种鉴赏形式。除此而外,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从诗中提取反映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对诗句、词句进行扩写,就文本意蕴写赏读小论文呢?创新则活,守旧则死。死守旧有的题型,只能是亦步亦趋,丧失主动,勇于尝试才能让学生面对新颖的题型时思路畅通,游刃有余。
  刘国良,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2007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命题走向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