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解释列举了“语文素养”的外延,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有这么一段话:“通过九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基本的语文素养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实际展开。”据此,刘真福先生在《谈“语文素养”》(《语文建设》2003年第4期)中认为应把“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三个方面,用这三个方面来统摄所列举的各个具体内容,这样才较为全面、稳妥。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属于知识和能力范畴;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属于过程和方法范畴;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都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说明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全面和谐地发展,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语文课程的奋斗目标,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全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怎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法可以有很多。我这里主要谈一谈教师如何以语文素养的“身教”有效地影响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教师语文素养的“身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深厚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祖国语文有数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有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我们身为中华儿女、华夏子孙,既应该为我们祖国语文而感到骄傲,又应该全身心地热爱祖国语文,为深刻理解和准确使用祖国语文而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充分表现出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祖国语文的丰富和灿烂、博大和深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充满着对祖国语文的浓厚感情去学习祖国语文,运用祖国语文。假如我们没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面对祖国语文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却将其视为漆黑一团,面对全世界五大洲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80所孔子学院、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掀起了汉语热的现实却无动于衷,仍热衷于“言必称希腊”“月亮是外国的圆”。一旦语文教师以这样的感情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对语言的积累丰富和广博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它既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课程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即字、词、句、段、篇的积累。有了足够的汉字、词汇积累,阅读、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有了丰富的名句、名篇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语文修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积累,而且要日积月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语文素养就会越高。我们读大家的作品时,无不为他们丰富的语言而赞赏,无不为他们生动的表达而叹服,无不为他们生花的妙笔而叫绝。这正是因为大家们有着丰厚的语言积累,也正是他们能够成为大家的基础条件。
要求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开始语言积累,我们教师自然应该做出语言积累的示范。如果我们积累多了,教学过程中就会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反之,则只能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湖南涟源市蓝田中学特级教师王寿山,“是一个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的初中语文教师”。一次他作自学成果汇报表演,其中一个内容就是由与会代表随机点背高中、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在内的所有古诗文,由与会代表天南海北地提问语法、修辞、逻辑、古诗文知识。(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7期《自修,一所够我上一辈子的大学》)王寿山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如果教师早已背得,学生完成背诵用的时间就会少得多;不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特别是文言文,如果教师不看课本就能指导和点拨学生完成翻译并作理解,学生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因为老师的“身教”影响和感染了他们,学生由对老师的敬佩和热爱进而迸发出积累语言的激情。
三、有灵敏和准确的语感品格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是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读、写、听、说能力的综合,而读、写、听、说的核心则是语感。要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要紧的不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说话写作,而是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质。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具备两种基本的品格:灵敏和准确。语感灵敏就是要求学生能一读就懂,一听就清,一写就通,一说就顺。语感准确就是要求学生能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见晓苏主编的《语文专家论读写》中之拙作《培养语感能力必须抓“读”》)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语感素质,做到既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前提,又有高质量的阅读作为保障,充分具备了灵敏和准确两种基本的品格,语感能力与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真正成了正比,那才能影响和感染学生于潜移默化之中。如果我们教师能把话说得有意蕴、有文采,理解作品能准确把握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精义,感悟到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的文章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等,如此长时间给学生以“身教”,那么,学生的语感素质无疑会得到培养和提高。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听、说、读、写方面只有肤浅和轻浮,学生的语感素质能提高吗?
四、创造性思维有水平和质量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品质是思维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是思维的质量。语文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思维课程,因为它主要靠人们的思维活动来完成语文任务。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放在重要位置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各种思维方式,特别是直觉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充分展示出良好的思维品质,就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譬如,实施单元教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单项比较、多项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就能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相同点,通过比较区别不同点,通过比较解决重难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也是教师思维品质方面的“身教”方式。如教材中不少作品的内容或语句有着相似、相通、相对、相关等联系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这种联系性,采用联系背景法、联系旁证法、联系分析法、联系本源法、联系求异法、联系求同法、联系拼接法、联系类化法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见《中学语文》2005年第4期中之拙作《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教学无定法,但要讲究方法。掌握必要的方法,又不拘泥于某种方法,教学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勾连腾挪,适时的“举一”而引导学生“反三”,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又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
五、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良好
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首先要改革过去那种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从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中解救出来,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主动意识,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良好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终身受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如随时积累语言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等,无一不是经过反复历练养成的。譬如,阅读和写作结合的问题,就与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关系紧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和感悟到:阅读为写作做充分准备,写作体现阅读的最佳效果。适时给学生以读写结合的点拨指导,即在阅读中时时想到写:(一)这些材料好,如何派用场?(二)如果叫我写,我怎么写?在动笔前则应注意回忆读:(一)切合这个作文题的材料,我曾读过哪些?(二)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用进我的文章里?如果教师能把自己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展示出来,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长时间的“身教”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语文素养必然大有长进。
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健康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会产生多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发现美的情感、美的节操、美的事物、美的心灵,注意体验美的熏陶,接受美的感染,欣赏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文明的欣赏品位,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加强学生的个人修养,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逐步形成有文化、有修养、有良好个性、有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教学曹操的《短歌行》,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句的理解,学生很容易认为曹操提出的是一个“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消极主题,教师如果不但不能做出积极向上的引导反而从消极角度推波助澜,那只能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产生消极影响。其实,就曹诗风格而言,诗人不写觥筹交错和轻歌曼舞之景,而独抒身居廊庙心忧天下之情,诗人撇开了对空间的描绘而转为对时间的思索,即由对酒当歌转为叹惜往日,给人以放浪恣肆之感。若就诗里的意境而言,则如吴淇所说“劈首‘对酒当歌’四字……截断已过、未来,只说现前,境界更逼,时光更迫,妙传‘短’字神髓”(《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给人展出一个紧逼迫促的境界。(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我们应当注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探讨人生哲理,从朴素的形式中去寻求深长的意绪,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文明的欣赏品位影响学生。教师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更应积极、健康、向上。无所事事、精神颓丧,牢骚太盛、言行偏激,懒散邋遢、萎靡不振,不但不能给学生好的“身教”影响,而且会让学生反感、生厌。
七、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突出
语文课程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本身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材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体验和看法,甚至提出疑问,然后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自行设计、组织策划、参与实施的过程,不断自我探索和研究等,都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作一些研究示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钻研精神的影响或研究方法的指导。例如,《孔雀东南飞》一课,开篇起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般知道它是托物起兴、渲染气氛就行,至于为何“东南飞”,为何恰好“五里”一徘徊,则往往不作深究。有老师则不是简单了事,而是介绍庐江郡相关的地理情况,让学生弄清楚焦家东南五里是花山,花山东南五里是刘家,学生便豁然开朗;而对焦仲卿殉情时为什么“自挂东南枝”而不是“自挂西北枝”的做法也就不难理解了。教师此时的介绍相当于作了一个穷根究底的研读示范。能灵活巧妙地运用成语、古语、俗语、谚语、古诗词句子等惯用语,则会使文章新颖别致,意趣盎然,富于文化意味。我探究了运用惯用语的点化技巧,将其归纳为“照搬,旧瓶装新酒;易序,境界翻出新意;换词,巧妙传达旨趣;插词,突出表达效果”等四种具体方法,(见《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4年第9期中之《运用惯用语的点化技巧》)并将其介绍给学生,我这样做,就是想正面影响学生的研究精神,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
八、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熟练自如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才能说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高。因为,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外在表现。所以,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这几种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熟练、自如地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举写作为例。写作,是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花很大力气去教写作,学生也看到不少报刊刊载的多种“作文法”,可学生就是写不好,或者根本不会写。为什么?因为他们缺乏内发性的写作冲动以及主动表达的心理机制。如果教师身体力行,亲自写文章去感染他们,启发他们,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我们学校有石邦定(笔名石定)、刘大林等在全省以至全国著名的作家任语文教师,他们是当时黔北文学的代表作家。贵州文艺界有“贵州文学在黔北,黔北文学在正安”之说。正安被誉为“文化之乡”、“小说之乡”。(见《正安县志》)石邦定老师擅长小说创作,他的获得短篇小说评比全国一等奖的《公路从门前过》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刘大林老师擅长诗歌和散文创作。这两位老师以他们优秀的写作素质影响了学校的一批爱好写作的教师和学生。一批教师在精心“舌耕”的同时也不断地“笔耕”,他们或创作诗歌、散文、小说,或写作经验总结、教研论文,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一批批学生读到自己老师的作品,顿生亲近感、亲切感,会百读不厌。久而久之,他们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并学着老师的样子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去投稿。学校学生文学社的活动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一直开展得有声有色,扎扎实实。一批批写作爱好者或升入大学,或走进军营,或踏入社会,他们坚持笔耕不辍,有的在多种刊物上发表作品,有的甚至成为专业作家。
语文素养这诸多方面中,语文情感、语言积累、语感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情感态度、探究精神等,都要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来实现。因此,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关键还是要突出重点,突出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能力提升,在着重发展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其他方面,通过潜移默化、感染熏陶的方式,使学生语文素养的诸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形成和发展。(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5期曹公奇《略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前面从八个方面谈到教师应有语文素养的良好“身教”,我无意于夸大教师“身教”的作用和提高对教师的要求。韩愈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说,我们知道,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在拜师学艺这一特定的时间里,在某一方面有可能比老师强,学生出师后,经过社会生活的历练,个性特征得到发展,有可能比老师强,绝不是教师在执教期间的个人修养及学科修养可以不如学生。“师高弟子强”,“名师出高徒”,都重在强调教师的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不“利”,“事”何“善”?《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奋斗目标,自然也应该理解到它包含着对教师语文素养的高标准要求。毋庸置疑,只有语文素养很高的教师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全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强调教师语文素养的“身教”,不仅仅是要“利其器”以“善其事”,更重要的是要以教师的“身教”来点燃学生心灵的火把,使之“成人”和“立人”。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渐进。教师语文素养也有一个滴水穿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过程,只能从点点滴滴做起,长时间扎扎实实地修炼、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实在在发挥“身教”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李宗学,贵州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贵州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