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6年第8期 ID: 81469

[ 林大岳 文选 ]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

◇ 林大岳


  《故都的秋》所写的景物素净、淡雅,北平的秋景应当有更值得称道之处,面对郁达夫的选择,论者几乎不约而同地认为:郁达夫笔下的素净、淡雅的景物体现了他的平民意识。如:“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把笔触定位在下层人民和他们的普通生活,于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秋蝉’,‘茅房边上’的一株株枣树,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绘的对象,这种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识的艺术体现”。“作者把眼光与普通人的生活连在一起,表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及对民生的关注”。“有些文学素养较高的同学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感到了一种文化气息”。
  笔者觉得这样的解读不尽妥当。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一种传统文人的典型审美观的反映。是历代文人,尤其是诗人对自然的深沉体悟与自我观照,是一种心物相融的精神境界,所以这是一种诗意的审美,体现的是诗人的气质。郁达夫不仅是个会写小说与散文的作家,他还是个诗人,而且是个主要从事旧体诗创作的、“有着晋人风格的诗人”。更有人说“平心而论,达夫的诗,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比宋诗要好得多,这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正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所说:‘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显然,作为诗人的达夫,在选景时是不经意间带了诗人的眼光与色彩的。无论是秋槐的落蕊,还是秋蝉与秋雨,更或是芦花、柳影、虫唱、夜月和钟声,正是作者带着一双非同一般的诗意的慧眼,才能在平淡中创造出深沉而悠远的意境来。更何况这些意境与意象还是传统诗词里典型的秋的意象呢,而且几乎都是悲秋的意象。这些意象所具有的文化气质和内涵,并不是郁达夫个人的创造,而是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沉淀,是整个诗人集体共同的心灵与情感的积蓄。
  先看“槐蕊”吧,这种在现代人心中并不十分熟悉的意象,在杨凝的《与友人会》中是“蝉吟槐蕊落,的的是愁端”,它是愁绪的来源;在白居易的《开襟》中“黄萎槐蕊结,红破莲芳坠。无奈每年秋,先来入衰思”,更是与愁思相接,悲秋之情,可想而知。“芦花”呢,也是典型的悲秋意象:“野菊他乡酒,芦花满眼秋”(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芦花不仅是秋天的名片,更是愁思的触发,如“芦花飞处秋风起,日暮不堪闻雁声”(易思《山中送弟方质》)、“应念孤飞争别宿,芦花萧瑟雨黄昏”(皮日休《鸳鸯二首》)。秋天的“柳影”也不例外地都带上了悲凉与愁思的意蕴,如“槐花新雨后,柳影欲秋天”(白居易《答梦得闻蝉见寄(一作新蝉酬刘梦得见寄)》)、“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钱起《送李九贬南阳》)。至于,看起来好像稍显中性的“钟声”吧,在秋天这也是一种很能让人触发愁思的一种景物,我们熟知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那撩人悲愁的凄怆钟声,也应该了解杨凭“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鳌保ā队曛性骨铩罚┑南羯?V劣谇锊酢⑶镉辍⑶镌碌仍蚋?挥枚嗨盗耍?际谴蠹易钍煜さ谋?镆庀蟆U饷炊喙诺涫?手械湫偷谋?镆庀蟮淖楹希?昧薪醺癜愕氖址ㄕ故境隼矗?镆庵?ā⒊钏贾?钭圆挥醚杂铩?蠢矗?舸锓蛑?谌【安⒎枪沤穸谰??膊⒉辉谝獯?镆恢制矫褚馐丁T诿娑宰抛钅芄灰?鹑嗣潜?褂肷畛恋那楦械奈锢砭呈保?芏嗳宋薅?谥裕??挥惺?似?实挠舸锓虿??诵牧榈恼鸷秤爰さ矗?佣?谛睦砭成闲纬闪艘恢治?蓝?胖碌那榈鳌K?侨绱瞬痪?獾亟??说钠?蚀?耄?灾敛??艘恢至钊怂挡怀龅囊馕队肭樵希?谟牍湃似鹾系男睦砭秤肷竺姥壑刑逦恫⒋?镒乓恢稚畛劣圃兜谋惫??锏脑衔逗蜕畛辆苍兜撵?猓??H怂?患啊
  了解了这些意象的来历,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很自然地说,《故都的秋》中的意象与意境是典型的诗人气质的体现,其中的人文内涵之广、之深,则传达出郁达夫不一般的人文底蕴与人生境界。而所谓的平民意识只是人们未能与古典诗词传统意象良好沟通而产生的误解,这种误解即使用一般常理也是可以推翻的。郁达夫本身就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何必在诗文中显出高贵来;而且经历的惨淡与生活的郁闷,也只有萧瑟之景才足以表达悲怆之情。更何况既然是北国的秋味,自不能用绚烂之色,也不能用博大之境,最悲凉的莫过于在孤独中的细微体验,当然最好是回归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到”才最能让人心生悲凉,倍感凄恻。
  

《故都的秋》意象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