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7年第9期 ID: 80622

[ 许金辉 文选 ]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 许金辉


  个人简介
  
  许金辉,32岁,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中,能不断地探索、总结,多次参加省、市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在甘肃省语文新大纲、新教材观摩研讨会中荣获优质课评比二等奖,2002年在兰州市中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在兰州市高中语文说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在甘肃省语文课堂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被评为兰州市教学新秀。
  
  教育观点
  
  对语文教学中教师示范作用的思考
  一、教师示范的必要性
  1.从培养语感的角度来看
  语文是“一门以语文知识为中介,涵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及其情感态度的基础课程”。〔1〕一般来说,语文知识指的就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但把这些知识教授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因为“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的东西是无法从孤立的要素上去认识的,而是只能在连贯的言语中为人感觉到或猜度到”。〔2〕对语言中最深奥、最微妙东西的感知与把握就是语感。母语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以语感的形式形成和运行的,而语感的形成需要更多成熟的语言运用实例来促进,因此除了对选文的学习,教师有责任强化自身的语言运用,使其成为一种可观的资源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从语文教师角色的特殊性来看
  语言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标志。这种能力的获取并不是以进入学校为始,以离开学校为终的。中学语文教育只是学生语言能力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而它没有最佳标准,只有不断完善的趋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学生能力的给予者,而是其语言能力形成中的支持者、促进者,是以一个相对成熟的语言运用者的形象出现的,因而语文教师的最大价值是以富有个性的相对成熟的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为阶梯,帮助学生通向更高的层次。
  3.从语言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既然中学语文教育只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形成中的一个阶段,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立足长远。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站在语言运用过程之外审视思考这一过程的能力,心理学称之为元认知能力。针对语言学习的元认识能力包括:“控制、驾驭这些语言能力的能力,包括对各种语言能力类型的了解,对促使能力最有效发挥的各种策略的掌握;对自己或别人的话语进行分析、评价及调整校正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元认知能力是:语言能力发展的能力,主要是指在语文课堂外(一直延伸到语言能力的终身性自我发展),能够形成进一步扩充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的明确意识,并能掌握、运用一定的策略进行这种自我扩充和自我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一定的语言分析方法,从而对能体现在话语中的各种语言知识包括语言使用规则进行概括提升,总结出相关规律的能力。”〔3〕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要着眼于语言运用的结果,更要着眼于语言运用的思维过程。运用语言的思维过程是内隐的,要理解这种内隐的过程,除了对结果的剖析以及由此而生的揣摩之外,教师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语言运用者,可以通过内省将这一过程很好地展现给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示范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师示范的内涵
  教师示范不仅仅是把听、说、读、写的结果展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听、说、读、写的思维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思考、评价的结果展示给学生,因此一个完整的教师示范过程应包括体验、形成、内省、分享这四个环节。
  体验指教师身体力行地去经历听、说、读、写的过程;形成指形成听、说、读、写的结果;内省指教师审视自己听、说、读、写的思维过程,在听、读过程中除审视自我获取信息的过程外,还应揣度、思考对方言语表达的过程与技巧;分享指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分享思维所得,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示范是教师在追求语言运用结果及反思语言运用过程两个方面所做的示范,其目的与其说是树立结果的标准,不如说是树立一种语言学习行为的榜样。
  三、教师示范作用的具体表现
  1.听的示范
  在当前教学中,听的价值常常被忽视,听的训练也被淡化,但对语言学习而言,听的训练是很重要的。从课堂教学来看,倾听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共同促进的基础。以此为桥梁,教师得以了解学生理解的状态、思维中的漏洞、思想中的闪光点,而学生也借倾听汲取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感悟的生成,促进自我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有必要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听的示范。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意见的表述,把学生的意见视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而非装点门面的摆设。要注意理解学生观点背后的逻辑思路,确定其中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并及时将这种感受反馈给表达者,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表达效果。要注意引领学生一同倾听、思考、评价他人的表达过程,与学生共同建立一个倾听—思考—互动—共进的良性的课堂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谈话基本是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对对方表达的理解实际上是在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要避免单调、敷衍、程式化的评价,这种评价既否定了学生回答的意义,也否定了听的价值,是对教师所应承担的听的示范作用的漠视与否定。
  2.读的示范
  在课堂教学中,读的示范主要是对教材选文的阅读,这应该是深刻、细致且富有个性特色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学资料扬声器的角色,缺乏自主探索式的阅读,难以把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遇到的困惑。
  那么教师可否以下面的方式进行阅读呢?首先,通过自主阅读来确定对文本的个人感受,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教师个人理解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其次,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文本的普遍解读及教授的难点和重点,并将其与个人解读进行比较,看两者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进一步思考差异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看待这一差异,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存在漏洞,这一阅读过程对于正确有效的阅读有无借鉴意义。最后,确定教学内容及应对重点、难点的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体验成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帮助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资源的分享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有益处。
  3.说的示范
  课堂教学是由对话推动的,没有口头语言的表达就不是课堂。课堂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它应更注意内容的充实、形式的严谨、思维的流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使用规范语体,注意语意的连贯、词语的准确、逻辑的严谨,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表达来示范。
  4.写的示范
  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围绕选文展开的,教师和学生一同研读选文,了解选文写什么,进而理解如何写,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理解运用到具体的写作中,尽快体味到它所带来的创作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尤为重要。通过示范性写作,教师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对文章写法的理解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种结果的展示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激发其写作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有必要反思个人写作的思维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展示给学生,这将给学生启迪,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的示范写作可以有效地摆脱教学的盲目和空洞,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态度,沟通师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中教师示范作用的发挥并不影响学生自主探索的进行,事实上,当教师以一个语言运用者的身份(而不是语言教授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时,会更有力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将学生在课堂中的“仰视”与“无视”变为“平视”与“审视”,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学习行为,使其在广阔的语言空间中汲取更多的养料。
   [##]
  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苏轼的散文《赤壁赋》,在上节课,我们曾经对这篇课文的字句做了疏通,大家应该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熟练地翻译这篇文章了。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任务要完成:第一,理解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人生态度;第二,思考这篇文章对我们的写作有什么借鉴意义。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大家看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作者的感情变化。
  师: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文中一开始写他“于是饮酒乐甚”,后来又写“苏子愀然”,最后写“客喜而笑”。
  师:前两个都是关于苏轼的,但“客喜而笑”写的是客人,并没有提到苏轼呀。
  生:“客喜而笑”写的应是两个人,我觉得也包括苏轼。
  师:如果用三个字概括苏轼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概括?
  生:我觉得先是“乐”,之后是“悲”,最后是“喜”。
  师:很好,张繁同学概括得非常好。在理清这篇文章的线索之后,咱们一起把课文朗读一遍,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有一位老师要求朗读第三、四段。
  (生疑惑)
  师:我申请读第三、四段。
  (生笑)
  师:最后一段我们师生一起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在朗读前,咱们得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这篇文章。哪一位女生谈谈读第一段应注意什么?
  生:我觉得语气要舒缓。
  师:舒缓?我舒缓不了,景色太美了,我太激动了,我得激昂一点儿。
  生:那就破坏了感觉。
  师:什么感觉?
  生:特别美!
  (生笑)
  师:正因为美我才激动呀,我不高声读怎能把我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不行,因为那种美是很朦胧的。
  师:刘卓说景色朦胧,大家看还有什么词可以形容这时的景色?
  生:静谧。
  师:还有吗?
  (生思考)
  师:大家看这一段都写了哪些景物?
  生:清风。
  生:白露。
  师:“白露横江”,作者实际上是借“白露”写什么呢?
  生:长江。
  师:还有什么?
  生:月亮。
  师:老师觉得月亮写得特别生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小船上的人正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歌,月亮似乎听到了,过了一会儿,就悄悄地从东山之上升起来,而且在斗牛之间徘徊,大家觉得这月亮怎么样?
  生:很多情。
  师:是呀,脉脉含情,如同害羞的少女,要是我们朗读时激昂一下,估计那月亮就吓跑了。
  (生笑)
  师:也正是这美景使诗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看来这一段咱们的确要读得舒缓、深情,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体味那静谧、朦胧的意境和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对男生,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苏轼唱的那首歌是一首欢快的歌还是一首忧伤的歌?
  生:忧伤的歌。
  师:为什么是忧伤的歌,文中说“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诗人一边喝酒,一边拍着船唱歌,应该是很高兴的呀?
  生:我觉得不高兴,因为歌里有一句“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看来苏子在黄州是坠入爱河了,而且是单相思,所以很痛苦。
  (生笑)
  师:是不是这样?
  生:不是,美人不是指他的爱人。
  师:那指的是谁?
  生:课下注释中说指的是君王贤臣和美好理想。
  师:看来大家对翻译把握得不错,其实美人这个意象,我们在另一个人的诗中也曾见过——
  生:屈原。
  师:屈原在他的诗歌中创造了香草美人的象征体系,我们古典诗词中美人这个意象是有特定含义的,它往往指君王或心中的理想,所以这篇课文不能读得太高兴,否则苏子听了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的。
  (生笑)
  师:而且后面以生动的比喻来描绘箫声更是哀怨无比,所以男生朗读这一段应该是深沉的、伤感的、哀怨的。好,下面我们来朗读这篇课文。
  (朗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女生读得很深情,男生读得很深沉,当然,客观地、负责任地说,我觉得我也读得不错。
  (生笑)
  师:在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的晚上,苏子和他的朋友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这一天的景色太美了,风是那样的轻柔,月是那样的含情。江面是如此的静谧、朦胧,以至诗人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他体会到了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但是这种快乐很短暂,转眼之间他就被拉回了现实中,是什么把他拉回现实中的呢?
  生:箫声。
  师:不仅仅是箫声,其实在他放歌的时候,心中的忧伤已不由自主地表露出来了,于是文中引出了一段主客对话,而这段对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苏子问客人“何为其然也”,请大家再仔细阅读第三段,思考一下悲从何来。
  生:我觉得他首先感到了人生的短暂。
  师:文中哪里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师:大家看,叶入源所说的这句话是不是在特别强调人生的短暂?
  生:我觉得它更多的是说人的渺小。
  师:有没有强调人生短暂的话呢?
  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短暂和渺小之外,还有什么?
  生:还有两种,就是说,人生得到的东西非常少,而人生期望的东西又不能得到,而且曹孟德虽然是一世之雄,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
  师:我感觉你很紧张,别紧张,慢慢来,好吗?请坐。刚才蒋宗言的回答提到了两个方面,首先提到了人生得到的非常少,对人生期望的东西又不能得到,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感受?
  生: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师:咱们把前面那两句连在一起读一下。
  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师:他想得到的太多,他想同神仙一起遨游,想怀抱明月而长存,但能得到这些吗?
  生:不能。
  师:所以他无限伤悲。那么咱们再概括一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反差?
  生:想象的与现实的。
  生:理想的与现实的。
  师:我觉得理想与现实似乎更准确一些。刚才蒋宗言还提到了曹操,大家考虑一下,文中提到曹操是为了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慨?
  生:我觉得可能是说物是人非。
  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的意思:山川依旧,但人早已烟消云散,哪怕再不可一世的英雄,在时间的长河中都是转瞬即逝的。
  生:对。
  师:你觉得文中关于曹操的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师:曹操过去可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英雄,现在却什么都不存在了,人生有何意义?我们苦苦奋斗一生,最终一切都会消逝,数十年、数百年之后,甚至连灰都找不到了,所以我觉得这句话似乎在表达这样一种慨叹:人的一生究竟有无价值,人的努力究竟有无意义?大家说呢?
  (生表示同意)
  师:请大家再考虑一下,客的陈述为何首先提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生:我觉得这句诗和当时的环境很相似,当时正是晚上,夜色朦胧,所以要说这句诗。
  师:可是关于明月的诗太多了,为何偏偏写这一句呢?
  生:这一句是曹操写的。
  师:这一点很重要吗?
  生:这样才能引出后面的感慨。
  师:还有原因吗?大家想想,这句诗出自哪里?
  生:《短歌行》。
  师:后两句还记得吗?
  生: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师:如果联系这一句,大家看看在这里还有别的意味吗?
  生:我觉得是一种寻找中的茫然。
  师:很好,有一种彷徨、一种茫然。咱们回顾一下苏轼的经历,苏轼这个时候在黄州做团练副使,是地方军中的小官员,而且在那里受到很多管制,处在人生的最低谷,他怎么能不茫然、不痛苦、不彷徨呢?大家请注意,还有一句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特别重要?
  生:困。
  师:那么曹孟德的困与当时苏轼的困有何相似之处呢?
   [##]
  生:他们的理想志向都无法实现,心情都很痛苦烦闷。
  师: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在第三段中客人的叙述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里有人生的彷徨,有人生困顿、人生虚无的感慨,有人生短暂、人生渺小、人生无奈的感慨,如果我们把这些感慨再概括一下,就是这样三种心情:第一种是对建功立业既渴盼又怀疑的矛盾心情,第二种是由人生的短暂与渺小而带来的无限感慨,第三种是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而造成的无限痛苦。由此引发了无尽的悲情,那么苏子又是如何劝说的呢?在这一段中客人说他羡慕长江的无穷,而在第四段中,苏子却说“而又何羡乎”,那么,为什么苏子会认为我们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
  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如果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也不能停止一瞬间;如果从不变化的角度来看,万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的。他是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的。
  (生笑)
  师:回答得很有哲学色彩呀。你的意思是说从改变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转瞬即逝;从不变的角度来看,物与我都是无穷无尽的。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那我想问个问题。物的无穷无尽似乎可以理解,月亮永远高挂天空,江水永远奔腾不止,但是人呢?我作为一个人,顶多活一百年,一百年之后我就game?摇over了,我还能长存吗?我怎么能够永恒呢?
  生: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点,一个人的基因可以遗传下来。
  (生大笑)
  师:用《愚公移山》中的话,那叫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是这样吗?
  生:第二点,他的精神可以永存,像苏轼,虽然在政治上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且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但他可以达观地看待自己的处境,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像现在非常流行的韩剧一样,可以让我们学到一些可贵的品质。
  (生笑)
  师:张力文说得非常好。为什么我们可以永存?他的回答有两点:第一,我们的基因可以永存;第二,我们的精神可以永存。我觉得张力文的第一点看法足以证明婚姻的重要性。
  (生大笑)
  师:我们一起来思考他回答的第二点。对于“物与我皆无尽”的理解是多重的,有一种比较积极的理解,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一段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最高层次我们要树立一种德行,其次可以建立一份功业,其次可以树立一种言论,这样的话,即使我们死了,它们也会长久地存在下去,不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苏轼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我们如何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如何克服生命短暂的忧虑呢?可以创造一种永恒的价值,当我们创造了某种永恒的价值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可以得到一种延续。这样看来,长江无须羡慕,天地也无须羡慕。
  (生表示同意)
  师:但人生总会有痛苦,会有无奈。那么,当我们遇到这些痛苦与无奈时,怎么办呢?苏轼又给我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他认为有一个地方,会永远向我们敞开怀抱,慰藉我们的心灵。什么地方呢?
  生:大自然。
  师:课文是如何写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师:好,针对前面客人的叙述,苏子告诉我们可以创造永恒的价值来延续生命,可以寄寓身心于自然,忘却痛苦。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在这两段中,似乎客人很悲观,而主人却很旷达?那么是不是说,这悲观只属于客人,而苏子只有旷达呢?
  生:不是,其实苏轼也很难过,因为前面提到“苏子愀然”,如果他心里没有悲观的因素就不可能在听到箫声后这样难过。
  生:我觉得也不是,因为苏轼唱的是一支伤感的歌,那首歌有一种茫然痛苦的感觉。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这篇文章采用的是主客问答的形式,作者巧妙地借客人的叙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观,可以这样说,主客问答反映的是苏子本人在痛苦无奈中挣扎与超脱的过程。这种理解大家可以接受吗?
  (生表示同意)
  师: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提炼一下,会发现它由三个要素构成,有“赤壁夜景”,有“客之悲情”,有“主之旷达”,咱们一起考虑一下这三个要素都有何作用,好吗?
  生:好。
  师:文言文讲究简洁,那么咱们看看能不能再简洁一下。我怀着一种极其勇敢的精神想挑战一下苏轼,我做了一个尝试,我把描写“赤壁夜景”的内容删去了。开头我这样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是夜,观江上之美景,感慨良深。”之后直接写:“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大家看,这样改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我觉得这样更简洁,简洁就是美,简洁就是力量呀!
  生:我觉得写景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因为人在这里是由景生情的,景色的描写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没有景色描写,后面的内容会显得有些突然。
  师:你的意思是说,景色描写在这里渲染了氛围,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并引出了后文,是这样的吗?
  生:是。
  师:大家看还有其他作用吗?开头描写了风、月、江,后面与它还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觉得它成为作者表达自己看法的依据了。
  师:也就是说它成为作者阐明自己情感态度的论证资源了。
  生:是这样的。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看来这一部分不能删去。那咱们看看“客之悲情”这一部分。它太悲观了,太消极了,不行,我们得把它删去。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后紧接着写“苏子叹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大家看,这样总可以吧?
  生:我觉得“客之悲情”是万万不能删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上面的“主之旷达”是通过“客之悲情”引出来的,如果“客之悲情”这一部分删去,那么主人的观点直接出现,就会很突兀;第二个,这个“客之悲情”不仅是客人的感情,也表达了苏轼自己的悲伤。
  师:这反映了他内心悲观的一面。
  生:对,实际上苏子是借客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不能删去,这是我的想法。
  师:就是说,这样一来,苏子内心世界会展现得更全面、更真实,而后面理性的升华会更有基础。
  生:对,是这样的。
  师:张好说得非常好,思维很有层次。我不知道大家读这一部分时是什么感受,我读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内心非常沉重,因为它太真实了,这种真实的情绪可以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因为许多人都曾考虑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或许曾经,或许正在为之迷茫、痛苦,这一段正好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而且这些负面情绪的表达为此后的理性升华做好了铺垫,成为之后论证指向的靶子。
  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很有特点,我把我的理解做了这样一个概括:首先“以景感人”;之后“以情动人”,这种情还只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是负面情绪的表达;之后“以境启人”,就是结合景物描写设置情境,启发读者,引领其思考,得到理性的升华;“各抒己见”,让不同的观点在文章中充分展现出来;“明的放矢”,明确靶子再射出箭。结合这种理解,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生:好!
  (师朗诵《松涛阵阵》):
  穿过密密的松林,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站在一块裸露的岩石上,眺望那由亿年前地壳运动塑造而成的连绵不断的群山,以及由强烈的生的渴盼汇聚而成的无边的密林。灿烂的阳光播撒千里万里,风儿一意驰骋奔向远方。那饱含着希望与活力的绿色,在这天地间荡漾着、翻滚着,在风的拨弄下,肆无忌惮地袒露着自己的筋骨、深沉如海的胸怀、无法扼制的欲望,在光与影的变动中,展示着自己的野性与张扬。
  那美感染了我们,以至于我们情不自禁地放声长啸,听着自己的声音慢慢沉没在山谷里,直到喊累了,方才坐下。风掠过我们,掠过岩石,掠过石缝中的青草,呼呼而去。
   [##]
  “有什么用呢?”朋友突然的感叹让我有些不解。
  “还记得左思的诗吗?‘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长得再努力,再辛苦,也终究只是山底的一棵树。纵然运气极佳,不受虫害,不遭山火,不遇大旱,纵然上苍眷顾它,给它一百年、两百年、三百年的寿命,又能怎样?它的高度永远也超不过山顶的一棵小小树苗,甚至于这石缝中的一株小草也足以在高度上傲视它。这公平吗?生活没有公平,生活也不可能公平!我们不也如此吗?我们有什么?除了这双手,我们一无所有。没有显赫的背景,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巨大的财富,没有无上的权力。就凭这双手的挣扎,我们妄以为能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但终究也跳不出这生活的樊笼。我们充其量只是一棵涧底的青松,命运不给我们任何机会领略山顶的风光;我们仅仅是女娲在千年万年前用麻绠甩出的泥点,命运不给我们任何机遇品味人的荣耀。奋斗有何意义!努力有何意义!生活有何意义!人生无非一场闹剧,我们只是一闪而过,只是烘托主角的小丑,有什么用呢?”
  朋友不再说话,目光沉重,凝视运方。阳光依旧灿烂,风儿依旧纵横驰骋。浩瀚的松林掀起连绵的波浪,我隐约听到了阵阵涛声。
  “我们的确无法选择生,但我们可以选择生的历程;我们无法选择生在山涧抑或山顶,但我们可以选择永恒抑或腐朽。假如我这颗青松的种子只能坠入涧底,假如上苍青睐我让我萌生,那我就努力生长好了,给我时间,给我雨露,给我阳光,我最终可以见证沧桑,傲视苍穹!或许有一天我成为栋梁,支起另一片辉煌;或许有一天我泛行大海,搏击风浪。松的价值不在于它与山顶的差距,而在于它与地面的距离。我们拥有生的机会,这就是上苍最大的赐福,于是我们有了双眼可以欣赏,有了双腿可以跋涉,有了头脑可以思考,有了双手可以创造。生是权利,也是责任,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人之美丽不在于膏梁滋润的圆润,而在于坎坷历练的沧桑;人之幸福不在于饱食终日、碌碌无为,而在于披荆斩棘奋勇向前;人之价值不在于他人给予,而在于自己双手创造;人之荣耀不在于珠光宝气、富丽堂皇,而在于睿智通达厚重坚强。”
  朋友看着我,我们相视而笑,继续欣赏这天地间的美景。
  松涛阵阵,似在深沉歌唱。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我觉得这种写作形式有两个优点:第一个优点是,它能很好地将描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展现优美的文笔;第二个优点是,它弥补了说理材料不足的弱点。当然与此相对也存在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在于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负面的与正面的,这两个方面的思考都应是深刻的,实际上这个思维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二个难点在于这两个观点的联结,课文是以主客问答形式形成联结的,但肯定还会有其他方法。说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兴趣也写一篇文章?
  (生笑)
  师: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参考这种情、景、理结合的模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生活的某种体悟,下周一完成,之后我们再一起分享创作的感受,好吗?
  生:好。
  师: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靳健《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2〕(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页。
  〔3〕刘大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第9期。
  

《赤壁赋》(第二课时)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