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06年第4期 ID: 80384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李卫东 荣维东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议论文,而且都是演讲稿。议论文在上学期学生们已经学习过,演讲稿则是第一次接触,大多数学生对演讲稿的语体特征和内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搜集背景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辨能力,此外还要结合文本进行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蒙。
  二、单元设计思路
  选文大多是中外名篇,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诵,引导他们探究文本内容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关系,借助例文的功能,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根据四篇课文的特征和目标要求,各篇设计的侧重点依次为感知文体特征、提高阅读技能、学习演讲技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演讲的一般特点。
  2.通过分析研读,梳理思路,掌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本的内涵,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
  四、课时分配
  建议前三篇精读课文各用2课时,第4篇略读课文用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文2课时。
  
  《为人民服务》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出自毛泽东1944年的一次演讲,影响很深远。教法上以朗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阅读,初步领会讲演稿的特点。
  2.通过熟读背诵,领略毛泽东政论文的语言风格。
  3.结合文章和自己的阅历,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60多年前,一个烧炭战士因炭窑倒塌而牺牲,让一代伟人吟诵出光焰万丈的名篇,它照耀了过去也温暖着今天。这就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普通士兵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为人民服务》的讲话。
  (二)整体把握
  1.从演讲思路上切入:
  毛泽东那天讲话时手里没有讲稿,却思路严谨。朗读课文,说说他讲话的主旨是什么,有哪几个要点,观点和材料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明确:
  (1)讲话主旨:为人民服务。鲜明集中的主题(话题),是演讲成功的首要因素。
  (2)找段落中心句:演讲稿的中心句多在每段开头,但又不绝对。本文三、四两段首尾句都是中心句。
  (3)明确文章思路:本文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因前两者不证自明,故“怎么办”是重点。文章围绕哀悼的话题,层层递进,构成了严谨的总分总结构。
  严谨的结构是演讲成功的重要保证。
  2.从人称代词上切入:
  本文的人称代词和指称人的名词用得较多也很有分寸。如:我们(的队伍)、人民、张思德、李鼎铭、替法西斯卖力的(人)、别人、你、他、中国人民、他们、全民族、老百姓、村上的人。称呼背后体现着作者的阶级分析思想、革命策略和党的方针政策,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策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揣摩体会不同词语背后的感情色彩。
  3.从文本比较上切入:
  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何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相同点:①体裁都是议论文(演讲);②时间都在抗战时期;③都用了道理论证、事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④都是红色经典著作。
  不同点:①时间背景;②对象;③场合;④听众;⑤方式;⑥开头结尾;⑦语言风格。
  通过比较,领悟演讲稿运用语言的原则或技巧。
  明确的对象、鲜明的针对性,是演讲成功的重要前提。
  (三)重难点突破
  1.从词句理解上突破:自读画出难点,师生交流。
  2.从逻辑分析上突破:本文是运用逻辑的典范,运用了大量的三段论。即:A→B,C是A,那么C→B。
  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三句话环环相扣。这类推论,文中很多,能激活听众的思维。(建议不在逻辑术语上过多分析,讲课时可以不出现“三段论”这个术语。)
  以理服人,是一场好演讲的重要因素。
  3.从语言品读上突破:
  通过朗读,揣摩句子含义,感受表达效果,体会毛泽东的演讲风格。
  ①关联词的运用使文脉流畅严谨。如第三段、第四段。
  ②短句联用,很有气势和感染力。如第四段运用三个“要”、三个“互相”的句子。
  上口入耳,可讲可听,这是好演讲的基本要求。
  ③引用、对比和口语的运用,使文章雅俗共赏,入理入情。
  以情动人,是取得好的演讲效果的重要技巧。
  四、拓展延伸
  搜索浏览相关网页进行探究学习(选做一):
  1.写悼词仅仅因为张思德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吗?——《为人民服务》写作动机和背景探析。
  2.课下阅读《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了解毛泽东的语言艺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大科学家的一篇小演讲,反思了中华文化的一大弊端:重哲理玄谈,轻科学实验。演讲者打通古今中外,将学理分析和事例证明结合,思辨深刻。学习本文,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研读说理文及逻辑思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的说理技巧。
  2.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3.运用圈点批注关键词句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
  (二)整体探究
  1.从中心论点切入:
  速读全文,勾画表述中心论点的句子。
  比较“中国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动手实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些观点哪个更能概括全文的论述中心?
  2.从关键词切入:
  关键词具有发散和贯通全文的作用。对文章做勾画评点,讨论作者是怎样围绕“格物致知”这个概念展开论证的。
  3.从主要内容切入:
  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四个问题,请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②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是什么?
  ③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④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三)重难点突破
  1.说说本文开头的特点和作用?前两句可否删掉?
  2.熟练掌握三种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体会它们的说服力和厚重文化感。
  (2)运用对比:正反对比发人深思。
  (3)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自己补充一两个事例,放在文章里,看能否说得通,效果如何。
  3.体会关联词的作用:
  文中关联词的运用繁复严谨。起承转合、肯定否定、递进因果,不但体现了作者极强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体会一下这些关联词对论证说理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可上网搜索)
  ①丁肇中《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质实验》演讲(实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卫东)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中流畅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学生学习时宜通过反复朗诵,感悟演讲词激情飞扬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了解背景知识
  根据具体情况播放马丁·路德·金演讲时的录像以及美国种族歧视的相关材料,让学生了解演讲背景,营造学习情境。
  (二)听读,交流整体感受
  引导学生先说感受,然后交流分析。
   [##]
  1.逻辑思路:追往昔辉煌历史—刺当今痛心现实—诉未来美好梦想。
  2.情感和语言:全文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极具感召力,尤其是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三)朗读揣摩,品味欣赏
  学生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向同学推荐,并简要说明理由,做简单的理解赏析。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两个角度,细读文本,例如:
  (1)读第2段揭示黑人生活现状的排比句时,要把作者义愤填膺、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控诉读得充满激情、沉痛有力。
  (2)第4段中关于“空头支票”的一连串比喻有何意义和效果?
  (3)第5段重点呼吁人们要有斗争的热情,第6段呼吁人们要有抗争的决心,第7段呼吁人们要讲究斗争的策略,要冷静和理智。注意朗读这些段落时情感的把握、语调的缓急、语音的轻重。
  (4)第10到18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对未来的目标没有明说,却将对自由和梦想的热切呼唤,含蓄而奔放地流露出来,感天动地,荡气回肠。
  (5)齐读最后5段,感受作者激情洋溢的呼唤。
  (四)仿写练习
  仿照11—18段的排比句,练习写一组排比句,要求反复出现“我梦想有一天……”。(1分钟读,6分钟写,3分钟交流。)
  三、拓展延伸
  写一篇在学校升旗仪式上使用的演讲稿,与同学共同讨论修改。
  
  《你是你的船长》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文章中蕴涵了较强的现代公民意识,构思充满了技巧和智慧,并且演讲者采用了新颖的交流互动形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学时可由此切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驾船行驶在人生的海洋时,你就是自己的船长!这意味着你有选择航向和目的地的权利,你将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听听一位家长的忠告吧!
  (二)表演朗读课文
  分组讨论角色分工、语调、重音和动作的设计。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前半部分可以热烈些,方便交流;后半部分可以沉静些,方便思考感悟。
  (三)分析演讲思路
  作者在演讲中提出了哪几个问题?浏览全文,在书上勾画出来,思考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问题探究
  1.本文的标题如果改为“要做一个公平正直的人”效果如何?本单元的四个标题在语言上有哪些共同点?
  2.找几个段首的承接性语句,体会它们对听众思维的导引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的“一身化作千万身”的含义?
  4.“掐胳膊”和现场访谈的细节可否改为直接的表述,为什么?
  5.结合全文分析一下演讲中“演”(表演、动作等)和“讲”(语言表达)的关系。
  三、拓展延伸(选做一)
  1.假如你是学校举办的文艺节目的主持人,请写一篇串台词。
  2.欣赏台湾学者李敖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演讲录像,谈谈他的演讲艺术。
  (山东省兖矿集团鲍店矿校荣维东)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 张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