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初步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与参考书读懂大意,理解内容与主题;同时也掌握了初步的诗歌赏析方法,能够进行诗句的赏析。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参考书读懂课文,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借助合作探究体会课文蕴涵的讽喻性,领会故事中的“理”。五首诗词也都是名家名篇,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讨论,多角度赏析、积累名句,深悟诗的意境和韵味。
三、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与诗词名句。
2.反复诵读,理解内容,品析语言。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时分配
《秋水》1课时,《愚公移山》2课时,《扁鹊见蔡桓公》1课时,《捕蛇者说》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
《秋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以河神的故事设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合作讨论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哲理,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给予适时的指导。
二、教学目标
1.解读寓言,了解寓意。
2.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及句式。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闻一多)
(2)“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注意语气。
(2)学一学:自主学习,根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画出疑难词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
(3)练一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落实重点文言词句。
积累词句:
①古今异义——河、于是、至于、北海、东面、面目、大方;
②活用词语——时(名词作状语),东(名词作状语),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特殊句式——闻道百(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④成语——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
(4)说一说: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3.研读课文
(1)找一找: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2)想一想: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3)填一填:结合全文内容,在“这是一个
的河伯”中填入恰当的词句。
参考:开始盲目自大,又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我批评。
(4)议一议:我们从河伯的故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4.背一背:个人背诵—小组背诵—班级背诵。
四、拓展延伸
欣赏蔡志忠漫画《庄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把握愚公形象及其寓意。
2.自主学习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词句。
三、教学过程
1.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导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注意语气。
(2)学一学: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3)练一练: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落实重点文言词句,积累文言词句。
积累词句:
年且九十(将要);惩山北之塞(苦于);指通豫南(直);杂然相许(赞同);且焉置土石(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始龀(换牙);始一反焉(通“返”);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文中指思想的改变);一厝朔东(放置);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固定结构);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4)说一说:概括故事情节。
3.课文研读
(1)答一答: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③愚公移山的困难是什么?
④愚公移山的决心是什么?
⑤愚公移山的结果是什么?
(2)想一想: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3)反复朗读课文,质疑讨论:我们从故事中还能读出什么?
四、拓展延伸
1.阅读《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
2.当代人读《愚公移山》,可能会有多种感悟,现实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理念,会从不同的角度与《愚公移山》的主题发生联系。试以“愚公移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寓理于事的文章,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故事情节,借助讨论探究课文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合作,探究课文所蕴涵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1.由成语故事“起死回生”导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读准字音。学生跟读课文,要求读准停顿。
(2)想一想: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见到蔡桓公几次?每次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复(再一次)、益(更加)、索(寻找)、走(跑)。
3.课文研读
(1)找一找:蔡桓公对待扁鹊态度的语句。
(2)说一说:“桓候遂死”的原因是什么?
(3)写一写: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一事一议,借事说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加强诵读;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衬托、对比的写法,在合作学习中逐步领会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字词句式,朗读背诵课文。
2.了解“说”的特点,理解本文衬托、对比的写法。
3.体会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政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由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同期作品《江雪》导入。
2.课文认读
(1)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停顿。
(2)学一学:对照注释,理解句意,画出疑难词句。
3.课文研读
(1)说一说:
①“说”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②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作者由蒋氏的遭遇引发了怎样的议论?如果仿照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句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怎样表述?
(2)议一议:课文是如何对比异蛇之毒与赋敛之毒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课后选择一至两篇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古诗或散文阅读。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教学中要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品读赏析绝妙的写景佳句。
二、教学过程
1.由苏轼诗导入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2.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研读赏析
(1)自主思考:“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两句,诗人为什么要以“征蓬”“归燕”自比?
[##]
(2)研讨赏析: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配画;然后对照图画交流赏析。
补充材料:
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3.朗读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情感;齐读背诵。
三、拓展延伸
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边塞诗,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泊秦淮》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首诗融景、事、情、意于一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教学时可借助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人情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朗读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感受诗人忧国之情;朗读《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感受诗人忧民之愤。
2.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自由朗读——个别朗读。
(2)说说初读这首诗的感受。
3.研读赏析
(1)自主思考:“烟笼寒水月笼沙”,诗人为什么不避累赘,在一句诗中连用了两个“笼”字?
(2)研讨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商女”指的是谁?“不知亡国恨”的仅仅是商女吗?诗人为什么要提及《后庭花》?
补充材料: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陈叔宝《玉树后庭花》)
(3)再读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研读赏析宋朝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无题》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首诗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痛苦,抒发缠绵执著的相思之情,表达对美好愿望的追求。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了解
诗人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诗歌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过程
1.由教师演唱或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入。
2.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诵读全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3.研读赏析
(1)自主思考:“东风无力百花残”融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合作研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诗人为什么要写春蚕到死、蜡炬成灰?
补充材料:
①南朝乐府《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②陈叔达《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3)“晓镜、夜吟”两句是如何具体抒发深切的思念的?
(4)自由朗读,小组竞赛;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课后积累李商隐其他的《无题》诗。
《浣溪沙》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语言字字珠玑,意蕴深厚,能给人哲理性启迪。教学时宜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词的情感,品读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句。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中感叹光阴易逝的词句有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1)子曰:“逝者如斯夫。”
(2)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岑参:“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
2.诵读感知
(1)朗读诗歌: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朗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2)整体感知:简要说说读完这首词后的感受。
3.品味赏析
(1)词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叹惋惆怅之情?
(2)找出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研读赏析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首词寓哲理于抒情之中,词意优美,充满浪漫情怀,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中应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词的内容,体悟词的情感,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二、教学过程
1.由王菲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导入。
2.诵读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疏通词句,读懂课文大意。
(3)学生个别朗读,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3.品味赏析
(1)自主阅读,说说上阙中“欲”“恐”二字反映了词人怎样的矛盾思想。
补充材料:
①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②“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2)讨论探究
①词的下阕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②下阕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补充材料:
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3)如果此时你和苏轼相遇,你会和他说些什么?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课后阅读积累写月的古诗词,并选取一两首进行赏析交流。
2.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并就你最喜欢的一首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