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事实已表现出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出新的结论或观点。许多报纸都辟有时评专栏,如南方时评、人民时评、齐鲁时评等。
时评的写作者多为记者。他们的文字功底相对厚实,加上职业的敏感和视野的开阔,不仅具有一双透事见理、剥茧抽丝的目光,更具有一支洞穿世道人心的犀利之笔。他们笔下的时评题目引人眼球,观点新颖,写作过程能透过“事”之表象,揭示 “理”之本质,把“理”从“事”中一条一条抽取、提炼出来。他们笔下的时评注重逻辑,体现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他们的文章具有思辨色彩,不搞“一刀切”,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分析矛盾的特点,还提出不同的方法。同时,时评多注意文采,化繁为简,用形象比喻解读复杂道理。这些不正是中学生写作议论文应该学习的么?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中学生写作议论文不妨学习时评,“取法于上”,借此提升写作能力。那么,时评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学习呢?
一、视角独特,提炼观点新颖
时评需要针对一件事、一个问题或者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材料作文多是“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不同的是,时评是针对“第一时间”的人和事,材料作文不拘于此。
时评讲求识见,讲求思想、智慧、慧眼,切忌思维格式化。议论文写作也一样,重思想深度,看问题需要另辟蹊径,注重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当那种提出观点然后列举出三个分论点或者排出三个典型事例的议论文已成往事时,我们不妨将时评作为议论文写作的范本。
时评属于小文章,忌面面俱到,要选准切入点,而这个切入点应该体现作者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不可人云亦云,并且要做到启人心智。如:
8月13日,达州市西城一七旬老人街头摔倒,一名过路男子——程仕波不顾众人劝阻,坚持将老人扶起,被网友点赞为“达州勇气哥”。他表示,自己扶起的不仅是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希望大家共同传播正能量,扶起残缺的社会责任感。(四川新闻网2014年8月19日)
绝大多数读者读到这条新闻想到的是当今社会人们缺少助人友爱精神,慨叹社会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或者抓住材料最后一句“希望大家共同传播正能量,扶起残缺的社会责任感”展开议论。但是光明网“时评频道”2014年8月20日发表惠铭生写的一篇题为《搀扶老人被赞“勇气哥”是种道德矮化》的时评,选择的视角与众不同,该时评作者力排众议,另辟蹊径,认为“这种所谓‘正能量’的传播和弘扬,像一根马蜂毒针,蜇痛了中国人的良心,让国人露丑、蒙羞”,“若是将其升华为‘勇气哥’,并成为媒体追逐的新闻人物,这实则是道德的自我矮化,国人道德标准的错乱与混沌”。这个视角就别具匠心,学生材料作文提炼观点也应该如此。
时评的材料多属新闻事件,比较单一,体现一种属性或观点,时评作者只对这“一元”进行思考;高考材料议论文也有一元题,如2014年四川卷的材料只有一句话:“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2014年湖南卷的材料虽然比较长,但核心之意也只有一元:“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还有2014年北京卷的材料,其意也为一元:不能淡忘“老规矩”。像这类高考材料作文题,其审题方式与时评如出一辙。
当然,高考材料作文还有三元题或者二元对立题。三元题如2014年江西卷的材料显示三种“意”: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此外,2014年高考卷中的天津、江西卷也属于三元题。像这类三元题比之一元题,其实为考生的思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考生不受任何显性或隐性之“意”的诱导与限制,没有先入之见,无拘无束,可提炼更多观点,真正体现“思想之自由”。考生可以各擅其长,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意”加以发挥,只是要防止“意多乱文”,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只能选择一“意”来写。而选择这一“意”与时评的“切入点要小”正好吻合。
二元题如2014年福建卷: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还有2014年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此外,2014年高考卷中的浙江、湖北、广东、山东、辽宁、江苏、安徽等省的材料也都属于二元对立题。
这类材料的审题宜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析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透过材料可以发现,命题呈现给我们的矛盾是现成的,只是有多对矛盾,考生只需对材料中包含的矛盾进行选择;或者材料并非直接提供多对矛盾,需要自己从材料中提示或引申出多对矛盾。不管属哪种情况,考生应力求选择较为新颖、深刻的矛盾,选择自己感悟较深便于展开议论的矛盾来写作。当然,也有一些智慧的考生能够对材料的矛盾进行突围,如2014年福建一位考生不像其他考生在正视困难与无视困难、畏惧困难与不畏困难、裹足不前与勇往直前、悲观与乐观等二元中思考,而是选择了“标签时代的理性眼光”进行分析说理,可谓考场议论文与时评审视材料的“无缝对接”的典例。
时评要求从新闻事件中找到新的视角,写出新的观点,言人所不言;于平常处见奇崛,在平淡里见绚烂,所谓“新闻每天发生,视角各有不同”,结合材料写作议论文也应该如此。
二、以理服人,善于分析问题
时评写作者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述,不人云亦云,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涉及的范围林林总总方方面面,体现写作者“博识”和“通才”的风范;同时,写作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理取胜。因此,我们几乎看不到哪篇时评只是简单地分论点一、二、三,或者堆几个例子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