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不少教师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肢解文本,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感,把鲜活的课文讲解得支离破碎、味如嚼蜡。
而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最应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文本整体性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回归之路。文本的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把握,注重文章的内部联系,从整体上理解文章,领会文章的中心。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性”意识不可小觑。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也走过弯路,重技巧点拨轻文本阅读,重拓展延伸轻潜心品文,重课堂表演轻情感感悟。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值得深思。
记得一次学习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我采取的阅读模式是“字→词→句→篇”:先认读字词,再了解作者作品;然后让学生了解文章“端午风俗→家乡的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的课文结构;品味语言,设计几个问题理解;最后拓展。整节课看似条理分明,结构严谨,也让学生记住几个所谓的“知识点”,但学生反映平平,并没有多大兴趣。课后针对这一情况我深刻反思。这节课在设计上确实忽略了文本整体性阅读。在课上重视知识讲授,看重阅读结论,将整体性阅读教学肢解成识字、解词、释句、分段、背诵等方面,一篇鲜活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段落、句子、词语。学生学到的只是抽象的“形”,而非实实在在的“语”和“文”。这种忽视文本整体性的教学,使语文教学劳多功微。所以,从整体的视角解读文本,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必经之径。
经过反思,我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探研,加强文本的整体感悟。重新设计了教学过程:(一)猜谜的方式导入,易于激发兴趣;(二)展示端午的习俗照片,学生设想自己写端午会选择写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文本探索的兴趣。(三)紧紧扣住学生心中的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四)品味语言:
别说鸭蛋都一样,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样子(秀气)。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体会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平淡而有味,字里行间有着淡淡的幽默。
我选择“作者为什么不写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却偏偏写小小的一枚鸭蛋”这一问题为突破点,对文本整体性阅读,学生小组讨论中心问题,学生从浅层理解到深层理解。学生整体性阅读的过程中,在把握课文整体,分析局部之后再综合起来认识整体,最后一步的认识和感悟就是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情感经历的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认识,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是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有无穷的童心、童真、童趣。
这节课,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在新的教学设计中,突出整体性阅读教学,回归文本,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释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应回归文本,对文本的整体进行体会及评价,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确立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建立文本整体阅读的意识;加深理解和体验,熏陶情感,揣摩写法,适度拓展,从而提高阅读质量;探索更加切合学生实际的整体性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淄博周村南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