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4期 ID: 360764

[ 文春霞 文选 ]   

《咬文嚼字》课文导读及教学设计

◇ 文春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理解、品味某些重要语句,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提炼并理解朱光潜先生的观点,用之于实际的文学欣赏与写作。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养成严谨治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师导入,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将问题设计放在前头,并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归纳。
  教师导入:
  唐朝诗人郑谷住在袁州,和尚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其中有一首《早梅诗》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们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设置问题:
  修改前: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修改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上面的诗句修改之后好在哪里?
  明确:用‘一枝’能表现出“早”。
  引入新课:
  改动一个文字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么如果变换句式、语气或者增删句子内容,意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给予我们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
  (二)研读课文,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1.筛选信息
  教师导入:
  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美学随笔有事例,有观点。让我们从事例入手来研读课文吧。
  设置问题:请找出课文中关于“咬文嚼字”的具体例子。
  学习方式:学生独立思考。
  明确:
  事例①:演员建议郭沫若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及相关例子;
  事例②: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事例③: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事例④:“烟”的例子及对《惠山烹小龙团》第三、四两句的分析;
  事例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探究剖析
  教师导入:
  那么,这些事例背后朱光潜先生到底要表达哪些观点呢?请仔细阅读课文,圈出重要的语句。
  学习方式与过程:
  先独立思考3分钟;
  然后分组探究、讨论;
  再由各学习小组选代表说说对其中一个事例的见解,其他学习小组评价。
  设置问题:(1)以下句子有哪方面的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相关探究:
  你这奴才!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明确: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是不带强烈感情的判断;“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感情强烈,“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可以从语气、语意、句式、情感特点等方面咀嚼加以补充。
  设置问题:(2)王若虚改写《史记》中李广射虎。删改后作者认为有何不妥?
  明确:
  这是简洁与详细的区别,导致内容强调点不同,意味不同。(品味意味)
  设置问题:(3)在贾岛请教下,韩愈的“敲”是否就完全合理呢?
  明确:
  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品味情境)
  设置问题:(4)①“烟”字让人产生联想,说明什么?
  明确:
  字有不确定意义,有直指义与联想义;
  设置问题:(4)②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第三、四句为何很有蕴藉?
  明确: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因而很有诗味,很有情趣。
  设置问题:(5)①联想如果习惯走老路会如何呢?
  设置问题:(5)②请解释“套板反应”。
  明确:
  易误用而生流弊,太俗,太滥而生套语。
  3、领悟归纳
  设置问题:(1)本文前三个事例综合说明在写作与文学欣赏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确:
  在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是对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或:文字与思想情感、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改动文字,即改动了思想与意义。)
  设置问题:(2)课文倒数第二段说“联想意义让人易走老路而生俗、滥的流弊”,那么我们在平时学习与训练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
  克服“套板反应”,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3.迁移运用
  设置问题:“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请同学们尝试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将下面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来推敲一番。
  ①2010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卷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末句早期写为“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由“向”变为“到”有何区别?
  明确:
  到中流才能击浪阻船。(或:更显作者青年时一往无前的豪迈。)
  ②2009年高考四川语文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一、四句中“入”字和“又”字的表达效果。(2分)
  明确:
  “入”字表现出大河奔涌,汇聚大海的生气,暗合江山统一之意。“又”即复,年复一年,尽现沦陷区百姓盼望宋军恢复中原之切与失望之深。
  ③学生作文评析
  下面是高一学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选段,请将其中部分内容改为有具体意象而且情感性较强的语句。
  第二天,太阳还是那么毒辣。下午三点,我要回学校了,当我路过村口的砖厂时,我又看到爸爸的身影。
  修改示例:
  第二天,太阳还是那么毒辣。下午三点,我要回学校了,当我路过村口的砖厂时,我又看到偌大的砖场里那个熟悉的、瘦削的、孤单的身躯挑着沉重的砖坯一步一步艰难地往火热的砖窑口走去。我的心灵被触动了,我的视线模糊了,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于是,我加快了回学校的脚步。

《咬文嚼字》课文导读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