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第4期 ID: 360755

[ 谢伟 文选 ]   

挖掘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提升教学效果

◇ 谢伟

  2011版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坚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坚持“三维目标”、坚持读书;强调读写结合、强调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强调价值引领。新课标的“三个坚持”和“三个强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再次关注课堂改革。
  一、生长点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课文整体进行感知,抓住重点词句、段落细读品味。其实,我们更应该在细心解读文本的同时,及时发现和捕捉文本中的“生长点”。生长点,原为生物学名词,本义指位于植物芽轴的顶端,生长点细胞的不断分裂、分化,产生新的芽轴结构,使植物得以不断生长;引申为与某一事物联系较紧密的部分,由此事物衍生出来的、有明显传承或依附关系的事物。在我们的课堂中,就需要这样的生长点。
  这些生长点可能是学生语言的闪光点、文本的空白点、也可能是师生交流中的动情点、理解中的争议点、读写的结合点。在学生尽情阅读文本的同时,驻足于一个个“生长点”,不断地咀嚼品味、推敲琢磨、想象延伸,从而让学生丰富阅读感受,发散阅读思维,激发阅读情感,培养读写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性价比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站
  性价比,即性能价格比,是商品的性能值与价格之比例关系,是反映物品的可买程度的一种量化的计量方式。本文喻指阅读教学的劳动付出和教学效果的比例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作者对新课标的理解就是最终考量:学生读懂了什么、怎么读的、读后怎样?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容量、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学生的收获成果比例如何,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
  三、多样化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阅读,是一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让学生学会阅读、懂得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从教近20年,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不断的总结,体会到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阅读,才能将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到阅读的内涵,进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爱上阅读。
  (一) 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开启阅读之门
  我们知道,书一定要在课堂上读顺、读好。读得不充分的课,看不出读书有长进的课,一定不是好的阅读课;让学生一遍遍地机械朗读、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地诵读,更不是好的阅读课。老师要引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兴趣,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在适宜的情境中从自己的口中表达出来,甚至引发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阅读兴趣?笔者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于老师的阅读指导,非常注重并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
  “刚才同学们都认真地读了一遍,我听得很入神,现在我还想请几位同学读给大家听。”
  “读得真是太好了,听完你的朗读我很感动,能和你握握手吗?”
  在于老师这些真诚而激励性语言的煽动下,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对阅读兴致盎然。
  其次,创设阅读情境也是引导学生阅读的重要手法。
  笔者在讲授古诗《锄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让学生们当一回除草的农民。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农田除草的情境中。
  一位位“小农民”头戴白毛巾,手拿铁锄头(空手做动作),低着头、弓着腰,挥动着小胳膊,认真地“除草”;可是不到五分钟,稚嫩的小胳膊渐渐地变得沉重起来,有的流着汗,有的甚至喘着粗气。
  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中,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农民伯伯的辛苦,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感情阅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内在情感。
  (二)挖掘阅读教学“生长点”的主要方式、方法
  阅读就是从字符中获取信息的心理过程。学生阅读时将书面知识或他人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材料。让学生在每一次阅读过程中都形成一定的心智,让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要求,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比前一次有更高的要求。
  1. 多向交流——建构师生、生生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
  让阅读主体直接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辅之以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语文素质。
  2012年6月中旬,我在苏州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十三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活动。一节《姥姥的剪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在体会“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的含义时,教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师:姥姥是如何练就真功夫的呢?数一数一共用了几个“剪”字?
  生:六个。
  师:六个“剪”字你体会到什么?
  生1:熟悉。
  生2:随时随地都在剪。
  生3:一有空就剪。
  师:正像姥姥说的——
  生齐答: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当了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为主角传递话筒,推动学生往前走。这样的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在有序与无序的状态下变被动为主动。在这小小的环节中,实现了三大转变:(1)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言的转变;(2)从内容到方法的转变,更加关注语文的课程意识;(3)从教过到学会的转变,强化了语文的实践性。
  2.多方比较——借助比较阅读,构建动态的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求知、质疑能力,在扩展求知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对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鉴别,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苏教版有两篇课文《广玉兰》和《夹竹桃》,出现在同一单元中。有教者大胆地将两篇课文放在一起,从香气、形色、品质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最后拓展中,又推荐学生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这样的文本解读大胆、新颖、独特。将两篇状物文章揉合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同时借此教给学生读此类文章的方法,再通过对比阅读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对比阅读中,列出了对比的条目,帮助学生理性地阅读了课文,给出了分析文本的方法。在自学、探究中,透过关键词、上下文的联系,观、品、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多种资源——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
  指导学生通过背诵、摘录、做剪报、写读书心得等进行阅读积累,注重整合课外资源,拓展运用信息量大、知识丰富的相关资料。
  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自主创新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创造性地完成具体学习目标。
  (三)对话、交流是阅读的延伸和升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利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思维的拓展、情境的创设、形象的创造、内容的再现等方法,把语言的理解、思维的训练、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的口语化训练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使阅读得到升华。
  (四)读写结合是阅读的有效呈现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读的怎样,最终要以写的水平来衡量。
  1.仿写
  苏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这些句段后进行仿写训练。比如《安塞腰鼓》中有这样一段话:
  “腰鼓狂舞: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感知优美句子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并仿写,虽然诗歌的语言有高度的凝练性,但学生们的笔下仍然流淌出了许多精彩的诗句:
  “碧波一样,是翩然的眼眸;发丝一样,是微弱的细雨;星辰一样,是明灭的渔火;流水一样,是飞逝的时光;浮云一样,是飘渺的等待。”
  “骤雨一样,是窜动的舞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蝴蝶;乱蛙一样,是凌乱的舞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蜡烛;斗虎一样,是柔水般的风姿。”
  2.变写
  钱梦龙先生曾说过:“变写比仿写进了一步,属于半创造性的作文。”
  最常用的是续写,尤其是童话、寓言等。《狐假虎威》、《会走路的树》、《狐狸和乌鸦》等是最好的续写题材。
  补写也很常见,就是弥补文本中的“空白”。可以是对主要情节进行扩展,可以是想象标点省略的内容,也可以是补充课文意犹未尽的结尾。
  还有缩写和扩写。缩写是对那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压缩,缩写时保留主要情节,保持原文的体裁、主要内容和语言特色。扩写时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加上具体场景或人物描写。
  新课标的全面实施,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滋润着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身心。课堂上处处潜伏着可生长的点,需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及时点燃它们。让这一个个泉眼如火山爆发般不断增大、放光、出彩,奔涌出一条源源不断的河。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正比的性比价。

挖掘阅读教学的“生长点”   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