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7年第12期 ID: 359539

[ 裴学庆 文选 ]   

十年一轮回“材料”变“范围”

◇ 裴学庆

   面对今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题,笔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待细细查阅,却在1997年的作文题目上找到了答案。首先让我们看1997年和2007年的作文题:
   2007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华农大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卖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997年: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完成试题。
   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1. 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1)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想象要合理。(2)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3)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他表达方式。(4)200字左右。
   2. 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1)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1”,自由决定。(2)不少于600字。
   分析这两年的作文题,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材料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如出一辙。
   首先,材料内容都是以比较或者比照的方式出现。2007年材料中,四年级女生和丛飞生病所在地受过他资助而且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形成比照;1997年材料中,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乐于助人”和别人碰上麻烦事时“悄悄走开”形成比照。其次,材料的本质内容相同。1997年材料中小新同学背双腿瘫痪的小牧同学与2007年歌手丛飞捐资助学、华农大的小李等同学捐钱给希望小学是一致的。从反面说,当歌手丛飞有了麻烦,一些受到他帮助的年轻人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与问卷调查中“‘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是相一致的。
   第二,写作要求如出一辙。
   1997年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是以“材料作文”的模式出现的,只不过在文体的要求上做了拆分。要求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是考察学生写记叙文的基本功,要求2考察学生写议论文的基本功。
   2007年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是以“范围作文”的模式出现的,“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实际上是整合了1997年写作要求的两个方面,只不过让学生任选一种文体去写而已。
   字数上的要求是按这样的原则分配的:不少于800字,任选文体——不少于800字,200字的记叙文+600字的议论文。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今年全国高考作文的全国卷只是换汤不换药,并不像有些“专家”所分析的:高考作文沿着“材料——话题——范围”的模式在探索着、创新着。至于他们所说的“范围作文”,笔者至少在今年的这套作文题目中尚看不到端倪,真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者单位:会宁县第二中学)

十年一轮回“材料”变“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