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
初中教材中入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是传世不衰的名家名篇。对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如何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鉴赏中感受文本的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要求:第一是诵读,第二是不依靠译文,用心领会文章的意思,第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把这些要求都落到实处呢?
一、初识课文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感知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①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出于这样的目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设置了四步: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在范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如果自己没有这个条件,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觉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陟(zhì)罚臧否(pǐ)、以遗(wèi)陛下(《出师表》);不亦乐(yuè)乎(《论语》)等。对多音字和通假字,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一定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确定读音。反过来,读准了字音又能帮助理解句义。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这一环节,学生一边随录音或范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学生往往把它读成“其一犬/坐于前”。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诵,也可开展朗诵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课文注重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多年以来,很多教师形成了一种模式:文言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为了让学生学懂,教师不但精讲细讲,而且把课文一句一句翻译给学生,甚至还让学生写下来。这种方法其实不适于学习文言文,尤其不适于初学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的课下注释很详尽,加上学生已对课文进行了熟读,所以,教师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时,应力求把握住一句或一段话的意思。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放在对原文的直接理解上,从而改变“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的死读古文的方式。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适当点拨。按照这样的方法,即使像《出师表》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文,学生也能完全读懂。值得注意的是,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一定要“愤”而后“启”,“悱”而后“发”,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起来。
分析文章,切忌“满堂灌”,教师可紧扣学习重点设置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不作繁琐的讲解。繁琐的讲解,往往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效果也不见得好,教师一定要把基点放在学生自行领悟上。因为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熟读,对文意进行了疏通,这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交流,相互点拨,绝大多数问题可以解决。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是如何写出自己读书时条件的艰难的?2.复述作者读书时的勤奋情形,想一想,这勤奋和前面所说的艰难生活条件有什么联系?3.与作者读书相比,太学生的读书条件怎样?文章是如何进行对比的?4.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弄懂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对文章的主旨也就领悟了。最后再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学生的收获会更丰厚。
为了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并针对初中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这个特点,教师可适当变化上课的形式,除了提问、讨论这些常见的方法之外,还可以开展竞赛或者进行小组之间的互相提问、抢答比赛,利用这样丰富多彩的方式吸引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学习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轻松心态下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对重点文言词语分类整理,引导学生养成积累语文材料的好习惯。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文言词语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于阅读种种的书。”②新课标也要求初中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习文言文,务必使学生掌握文言词语的一些规律性用法和特殊的意义,然后把这种能力迁移到文言文学习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设计相应的当堂小测验或练习,目的是对古文中常见的一些实词以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现象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对一些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作用让学生加以识别。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或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制作“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对文言词语进行整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当然,仅有整理归纳还不够,还应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通过归类比较,提高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让学生热爱文言文,快乐地学习文言文。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于漪《面面观》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作者单位:文县二中)